中国教育目标

一: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中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届时,中国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将有2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6项改革任务,即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我们觉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中国的教育目的(目标)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国家实施教育总是会有一定的要求,个体接受教育,总会带着一定的期望,这要求与期望,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作了概括,称之为“教育目的(目标)”,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教育要求或教育期望。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表述和与之相应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美国没有全国性口号式的教育目的,但各级各类教育总是围绕着培养“珍视自由、努力独立、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公民”在进行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书上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当社会变革产生以后,我们在描述上曾经作了修改,有的人提出教育目的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应该把“共产主义接班人”改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个人认为咱们的教育目的提得太笼统,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影响忽视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养要求,尽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为有德却没有具体准确的表述。为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每个人好象都不知道具体的实施准则。这是导致中国的教育问题重重的原因,因为谁也不能违背教育目的实施教育,此外,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当简单和整齐划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最终成了政治工具,培养出来的人也最终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奴性的教育,这种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善于了解和借鉴别人的长处是聪明且理智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正是日本民族和国家善于融合东西方文明之长的结果。 我们应该善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盲目地对发达国家心怀偏见仇恨。我们只有平心静气地、理智地尊重客观现实,分析自己与别人的长短,扬长避短、扬利弃弊,才能赶上现代文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国内时,我常常看到一些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最早我们批评美国教育,说他们是放羊式的教育,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很轻松甚至很随意;后来我们说他们是快乐教育,因为孩子们没有中国孩子那么重的书包要背,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多的作业要做,美国孩子在学校好象都是在玩,或者说是在玩乐中学,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美国教育,认为他们没打下什么基础;我们曾经很引以为豪,因为咱们的孩子基础特好,考试比赛常常拿名次;现在,我们开始批判自己,几乎把自己的教育一概否定,说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提出要把中国的教育改成素质教育...... 于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热闹非凡的教育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人们拥有的自由比过去是大得太多了,各地百花齐放,积极探索,高喊一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国各地选点实施进行改革实验,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北京任教的朋友谈及他们学校被选定参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他们去年就被派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费、书本费、住宿、路费,均是免费,都是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由此看出政府这次教育改革的决心。可据朋友的说法是,实行新课改已经快一年了,不少老师除了累得精疲力尽闪腰岔气,对新课改的备课、上课、测试等仍很是茫然。为了这新课改,参与的老师们被要求不断开会、学习,外出参观,然后又再开会、学习,参观...... 如此周而复始,一副打大战役的架势,上至校长,下到参与的老师人人思想上都足够的重视,也不保守,可平时嗷嗷叫说学......余下全文>>

三: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校长、老师,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因为党的教育方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了最权威最明确的界定。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0年、1957年、1958年、1981年,对教育方针分别有过几次不同的提法。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3年2月,这个教育方针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第五条所表述的教育方针,比《纲要》中的叙述增加了七个字,具体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涵盖了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顶途径”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二是为了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学能力,二是应试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只有具备应试能力的人,也才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获得工作职位的机会。

“面向过去的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缺陷,而且是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努力实践邓小平同志倡导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有素质的人才 建设祖国的接班人。我不知道教育一直在改革改革说应试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时代在变 教育改革也应该在变。很荣幸我走完了学生时代 回头想想,感觉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目标

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概言之就耿要“去三化”:去功利化;去行政化;去政治化。

1. 教育要去功利化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化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它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利益,只重视短期目标而放弃长期目标,甚至为了实现短期目标而牺牲了长期目标。

教育功利化在基础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应试教育。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对教师的考评,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排名等等,一切都与学生的升学率挂钩,升学率几乎成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结果是搞得学生、教师、家长都苦不堪言,而最苦的还是学生。

在高等教育阶段,功利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教育上把“就业至上”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向,重应用学科与技能培训而轻视基础与人文学科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干脆把“实用型”、“应用型”作为培养人才的模式,把本科教育降低为职业教育。反映在管理方面则是各种门类的没完没了的考核,从对各级部门的考核到对教师的考核,所有考核指标都被简化为一组数字,为了凑足这些数字,于是就有了“被就业”和各种作弊和抄袭行为。

功利化对中国教育的危害有目共睹,早就受到批评,可这些年来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演越烈。请看看那些被逼得自杀的孩子,还那些几乎被逼疯了的、或是早逝的老师,我们还能坐等下去吗?

2. 教育要去行政化

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教育行政化即教育官僚化,这本是中国计划经济中的特有现象,但奇怪的是,随着计划经济在中国的逐步消退,行政化却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并且得以巩固和壮大,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加以革除的地步了。

教育行政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主管教育部门权力过大,往往一纸文件下达下来,学校都要贯彻执行。学校的自主权越来越少,从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到某些课程的开设都要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控制,甚至一所普通大学校名的更改也必须报经教育部批准。

二是大学内部的高度行政化使得行政权力高高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学术委员会权力被虚化”,“教代会权力被弱化”(九三学社《关于改变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向的建议》)。“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甚至要求教师们要对他们的权威表示敬畏,教师们却几乎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大学行政化从“事实上否定了教师和学术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使真正追求教育工作和学术创新的人才在大学中不断边缘化。”学术理想与官位权力形成“倒挂”现象,使得部分教授对行政职务产生羡慕的心理,甚至达到迷恋的地步(《建议》)。所以,教育行政化不去除,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不能确立,学术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里有一个教育的主导权问题。温总理明确提出要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就是要让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真正掌控在广大教师和真正的教育家手中而不是在行政官僚手中。

3. 教育要去政治化

教育的政治化倾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中国有着很深的社会与历史的根源。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谈到党的领导问题时说,“在现行体制内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南大从校到院当然会设大大小小的党委书记,他们在学校的治理过程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也只能让人胡乱猜想”朱校长这里说的还是学校行政化中的一个问题。这里所涉及的是教育内容上的政治化倾向,不是不要政治,而是不要把政治抬得高于一切。准确地说,教育应该是“淡政治化”的。政治只是“德育”中的一个内容。无论怎么看,教育的政治化倾向都是不利于学术自由的。...余下全文>>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

浅探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

2005年研究生习作 加入时间:2011-01-25 18:01:17 点击: 发表评论

易朝红

[摘要]本文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正向性、协调性。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人类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构建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并可以用以评价和分析教育现代化的运行现状、变化趋势,并兼有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预警和决策功能。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终生教育 大教育观 素质教育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革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自己的过程,它反映的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状态下教育所达到的相对的水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2)教育现代化“既不是西方化也不是本土化”,而是“如何实现传统教育的时代创新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性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和新性质。(3)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过程的实质是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整体互动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社会现代化而就教育论教育,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的。作为一种手段,它必须为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手段性表现为一种服务性,这种服务性决定了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而孤立实现现代化。如果教育为现代化而现代化,必然会导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最后也实现不了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因而受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排斥。鉴此,教育现代化必须放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中进行研究,没有孤立的教育现代化问题。(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教育为立人之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个人现代化的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转变。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综上可以得出:教育现代化是与社会全面现代化相协调一致的历史进程,是根据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断增进和完善教育的现代性的过程,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可知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时代性,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进展过程,但在各个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的显著特征,如褚洪启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开始的,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教育的世俗化、理性化;到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与生产方式相结合;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今天,创新性、个性化、终生化等特征成为了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2)创新性,现代本身就包含创新的意义在里面,是对已知的但已经过时的传统进行挑战和变革而向未知的但时代需要的内容和方向发展。(3)正向性,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 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余下全文>>

七:中国教育目的是什么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列位看官,看到这你们可能会问了,你是不是搞教育的?干了这么多年,你居然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你这家伙这些年得误了多少子弟啊!

一种行为实施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常识,何况教育的目的涉及国家之发展,民族之未来,实在来不得半点偏颇,否则,那就不是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子弟的事了。

不知道大家遇没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比如学那些翻过来颠过去的数学、比如记那些课文句子的解读,这将来会有什么用吗?如果我不学这个专业,那我花心思学得这些东西终究是过几年就会忘记的,那就是在做无效功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而且得花大力气学?

告诉学生,为考试为升学为将来有一个好前途而学?为民族发展、为国家进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

为考试、为升学这目的可是实实在在,至于好的前途,自己跟学生讲的时候心里也直发虚(不知道各位心里发不发虚),这一虚不打紧,不为前途,那考试升学的目的又何在呢?退一步讲,即使有一个好前途,那也只片面地实现了个人的那点小利益,这与我们批判的古代的仕子相比,我们的目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批判了百年之后,我们又转回到被批判的起点,这不是丢人吗?

为民族、国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还是不要回答的好,因为越回答这问题就越是复杂,最后,沉思许久,终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也困惑了。教育的目的倒底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建国后我们的教育口号,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1、80年代,我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培养“四有新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了培养学生的目标,而培养这样的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这种教育目的的结果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人们普遍的理想变成了成为一个有钱的人,人们的道德实现在“为了我的方便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方便和利益”,至于纪律,我们讲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后却在暗自算计着“有钱能使鬼摧磨”,至于有文化,就是要多认识几个大字。“俺不是文盲了就行”!

2、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目标是好的,可是在教育界实施的过程中,只是喊了几句口号,什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啊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并没有改变什么,人们在道德、理想、文化、纪律上基本延续了前段时间的发展路线,而且变本加厉。农民们高喊着,“俺家的娃上不起学了”!

伟大的目标,怎么就只得到这么个结果呢?面对着日益沦丧的道德、面对着日益艰难的生活、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环境,教育就能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其它的诱惑?

先看教学的目标:

(1949—1978)偏重“双基”,以知识传授为课堂教学第一要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全国使用统一的大纲与教材,着重于课堂的严格管理与机械训练。

(1978—80年代中期)培养智力,目标是,““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着眼于智力发展,......余下全文>>

八:中国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实现客观上的公平 保证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延续 促进人的大脑开发 中国式教育虽不一定能选拔出所有人才和真正但以此选拔出的人一定不会差

九: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世俗来讲:科举及第.

高调来讲:修身齐家平天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