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问题整改措施

一:对扶贫政策不学习,不掌握,精准施策不够 怎么 整改

一是精准识别、瞄准对象,确定“扶持谁”。我们结合国家扶贫的标准,根据省里核定的基数,按照“七步法”(即农户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的程序,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案。

二: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中按照什么原则

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还多次率先垂范,亲自深入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开展。4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完省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后,第二天立马分别带队到自己所联系的贫困村和结对帮扶对象进行走访,对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改意见。4月20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会上研究通过了《新邵县脱贫攻坚“春季行动”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暨“夏季攻”实施方案》。4月22日-23日,全县所有县级干部利用双休日带队到所联系的贫困村进行走访,现场解剖,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乡镇和驻村工作队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二是提前部署。年初,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新邵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通知》《新邵县2017年-2019年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新邵县2017年-2019年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新邵县发展产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新邵县2017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9个指导性文件,在全县成立23个工作推进小组和15个战区,将全县的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到人,为全县未来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确定了方向、任务、措施、目标。并将脱贫攻坚全年工作任务分解为“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突围”和“冬季总攻”四个主题,每个季度一个主题。在“春季行动”中,开展了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大走访活动。4月7日-14日,县委、县政府又组织60余人对15个乡镇、23个工作推进小组、134个帮扶责任单位、115个县直驻村帮扶工作队进行了一季度督查考核,全面查摆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行动迅速。省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召开后,4月21日,我县马上组织召开全县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会议开到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15个乡镇全体班子成员及扶贫办主任,134个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23个县工作推进小组正、副组长,12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及队员以及贫困村支部书记,共1000余人。会上,传达了省、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县一季度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情况。并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查摆、分析突出问题,全面动员、督战落实整改,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会议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专项行动,6月份进行回头看。

当天下午,又马上开展脱贫攻坚业务培训,对15个乡镇的分管领导、扶贫办主任、扶贫专干,驻村帮扶责任单位分管领导,12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及队员共计500余人集中进行了业务培训,重点就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贫困户基础数据和档案管理、精准识贫脱贫程序、发展扶贫产业、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进行了培训。会上要求全县上下认真学习,把握政策,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正视问题,强化措施,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转变作风,落实责任,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月22-23日,我县酿溪镇、雀塘镇、严塘镇已召开全体镇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会议,其他乡镇在4月24日召开脱贫攻坚集中整改会议进行具体部暑安排。

四是措施严格。针对脱贫攻坚第一季度考核中存在的领导重视不够、对象识别不准、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资金管理不严、工作推进不平衡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精准识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清理、扶贫领域违法违规专项清理等“六个专项行动”。要求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这次查摆出来的问题,凡够得上处理条件的,一律按照有关规定坚决处理到位,对今后整改不力、整改成效不突......余下全文>>

三:关于要求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

可以采取先兑现新房,让他们体现新生活,后拆除旧房的方法进行引导。

四:扶贫资金审计整改报告下一步打算怎么写

你是审计局工作的嘛?

五:如何发挥优势,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要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按照省核定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统计调查部门科学测算出我县各乡镇、村及各村小组的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低。

三是把帮扶责任落到位。以“三送”为载体,制订《县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余下全文>>

六:精准扶贫和长治久安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七: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

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民主评议活动,以此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查准和核实扶贫对象数据,全面落实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责任和措施。通过开展“五看”,找准建档立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八:如何在产业脱贫攻坚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

一、突出监督重点

要把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扶贫移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紧盯扶贫移民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精准扶贫、干部工作作风、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等关键环节,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努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切实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强化监管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扶贫移民工作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落实好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区)扶贫移民局要落实1—2名工作人员协助纪检组对扶贫移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并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监管责任书,前移并压实监管责任。项目实施村要充分发挥村(居)纪检小组和群众监督小组的作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要组织对所驻村项目实施的监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一)严格“三个跟踪”

常态监管跟踪。要紧紧盯住每个年度的扶贫移民项目资金,增加监督检查的密度,县(区)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市扶贫移民局组织力量进行抽查,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开展监管问效。

问题整改跟踪。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区)扶贫移民局应及时敦促有关单位,全面落实自纠整改。对经多次督促仍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责任单位,将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

绩效评估跟踪。对已经实施的项目建立好数据库,在1—3年内实行绩效评估跟踪,进行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和评估,对问题项目从严追责。

(二)坚持“四个公开”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项目资金使用要做到“民选、民评、民议、民管、民定”,完善群众“参与式”扶贫机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评、筹资民议、质量民管、验收民定”,切实搞好“四个公开”。

坚持评定公开。按照严格标准、群众参与、群众评定、群众监督的原则,对建卡贫困户的评定要做到群众票决和表决相结合。

坚持项目规划公开。坚持把规划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项目实施规划由群众参与、讨论、决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

坚持政策落实公开。对落实到贫困户的各类扶贫移民政策,要按照群众评定、公示公告、公正兑现的原则,对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内容、规模、对象、补助标准、补助金额,资金来源等全面公示。

坚持项目实施公开。对实施项目的过程,要按照群众决定、群众主体、群众监督、群众受益的原则,组成群众参与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监督、验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定、筹资民议、资金民管。

(三)建立“四本台账”

建立资金分配台账。对每年的财政专项(含本级财政预算)扶贫移民项目资金,要分别建立县(区)、乡(镇)、村分配台账,报市扶贫移民局备案。

建立项目监管责任台账。要将项目监管落实到责任人,层层传导压力,实行项目监管责任书备案制度,实行项目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防止项目实施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

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区)要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的情况和责任人记录入档。

建立项目验收绩效评估台账。对已经实施的扶贫移民项目实行台账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验收备案制度,项目完工后,必须由县(区)财......余下全文>>

九:如何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 调研报告

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是指领导者拥有的权力与应有的责任不对等导致无法作为的现象。这种不作为现象主要存在于街道与乡镇一级组织的基层干部之中。乡镇是最末端的行政组织,街道是派出机构。这一层级组织存在较多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在行政实践中,一方面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另一方面,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将大量考核指标与任务挤压到乡镇与街道,它们承载着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往往形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象。但是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权却没有下放,依然隶属于县区职能部门。这样街道与乡镇拥有的行政执法权远远小于事权。因此,有很多事务,基层干部想去作为但却无法作为。这种不作为是行政体制与行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需要从体制上深入改进,注意系统的配套改革,以保障基层领导干部有充分的条件作为。

责任风险不敢作为。责任风险不敢作为是指领导者在巨大的责任面前产生的不敢作为,惧怕责任的现象。随着反腐的纵深掘进与法制化的建设,尤其是即将建立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将把领导者的责任意识推到高点。这种责任制度辅之权力阳光运行,极大地抑制了权力寻租、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与强征、强管、强建等现象,但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客观上也会让少数领导干部选择不作为。从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看,基层领导处于干部的成长期,宏观政策的认知能力、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能力、突发事件的化解能力等还不够。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中与重大矛盾的处理中,他们往往无法预估自己的责任风险,就可能惧怕责任风险不敢作为。一些基层领导者往往最大限度地回避责任。最典型的表现是“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的想法。造成这种不作为的原因是没有从制度与体制上及时化解领导者惧怕责任风险问题,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往往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四平八稳,难以将责任风险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把一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拼命硬干的人选拔出来。

利益受损不想作为。长期以来,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不合理、不规范的福利与隐性收入较高。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与福利待遇、晋升发展以及精神需求等休戚相关。因此,当一些基层领导,尤其是那些已经将这些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仕途无望、党性不纯、思维固化的基层领导,在利益受损后,就可能产生不想作为的想法。工作上往往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在政策执行时,虽无私利追求,无寻租行为,但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政策,僵硬呆板执行,不能把握政策的宗旨与正义理性,不能充分释放政策自由裁量权的功能,甚或念歪了经,曲解政策本义。执行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鼓励人、激发人、难以催人上进,集聚政策正能量。这种不作为也有很大的普遍性。造成这种不作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基层领导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进一步配套跟进,考核难以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难以产生激励作用。

心理失衡不愿作为。在强大的反腐浪潮与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中,基层领导者的从政理念、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验,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彻底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根本改变,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等价值理念成为新的准则。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