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整改措施

一:对扶贫政策不学习,不掌握,精准施策不够 怎么 整改

一是精准识别、瞄准对象,确定“扶持谁”。我们结合国家扶贫的标准,根据省里核定的基数,按照“七步法”(即农户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的程序,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案。

二: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中按照什么原则

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还多次率先垂范,亲自深入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开展。4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完省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后,第二天立马分别带队到自己所联系的贫困村和结对帮扶对象进行走访,对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改意见。4月20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会上研究通过了《新邵县脱贫攻坚“春季行动”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暨“夏季攻”实施方案》。4月22日-23日,全县所有县级干部利用双休日带队到所联系的贫困村进行走访,现场解剖,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乡镇和驻村工作队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二是提前部署。年初,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新邵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通知》《新邵县2017年-2019年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新邵县2017年-2019年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新邵县发展产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新邵县2017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9个指导性文件,在全县成立23个工作推进小组和15个战区,将全县的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到人,为全县未来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确定了方向、任务、措施、目标。并将脱贫攻坚全年工作任务分解为“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突围”和“冬季总攻”四个主题,每个季度一个主题。在“春季行动”中,开展了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大走访活动。4月7日-14日,县委、县政府又组织60余人对15个乡镇、23个工作推进小组、134个帮扶责任单位、115个县直驻村帮扶工作队进行了一季度督查考核,全面查摆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行动迅速。省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召开后,4月21日,我县马上组织召开全县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会议开到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15个乡镇全体班子成员及扶贫办主任,134个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23个县工作推进小组正、副组长,12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及队员以及贫困村支部书记,共1000余人。会上,传达了省、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动员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县一季度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情况。并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查摆、分析突出问题,全面动员、督战落实整改,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会议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专项行动,6月份进行回头看。

当天下午,又马上开展脱贫攻坚业务培训,对15个乡镇的分管领导、扶贫办主任、扶贫专干,驻村帮扶责任单位分管领导,12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及队员共计500余人集中进行了业务培训,重点就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贫困户基础数据和档案管理、精准识贫脱贫程序、发展扶贫产业、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进行了培训。会上要求全县上下认真学习,把握政策,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正视问题,强化措施,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转变作风,落实责任,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月22-23日,我县酿溪镇、雀塘镇、严塘镇已召开全体镇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会议,其他乡镇在4月24日召开脱贫攻坚集中整改会议进行具体部暑安排。

四是措施严格。针对脱贫攻坚第一季度考核中存在的领导重视不够、对象识别不准、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资金管理不严、工作推进不平衡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精准识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清理、扶贫领域违法违规专项清理等“六个专项行动”。要求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这次查摆出来的问题,凡够得上处理条件的,一律按照有关规定坚决处理到位,对今后整改不力、整改成效不突......余下全文>>

三:如何 扶贫领域 群众利益不正之风

从八个方面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督促各地严格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补贴资金发放办法,严肃查处截留、挪用、克扣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坚决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征收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检查,巩固清理整顿成果,防止出现反弹。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督促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做好农资打假工作,严肃查处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对区域性制假、售假及造成农民减产绝收、影响人畜安全等问题实行行政问责。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监管,依法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二)落实监管责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分工,落实监管责任,逐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预警、处置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全过程的监管;强化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完善食品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严把产品质量关,防范安全风险;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严肃查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推行药品集中采购,进一步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继续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办法,积极推进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加强对集中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推行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和单病种限价措施;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坚决纠正和制止各种乱加价、乱收费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制定医疗卫生系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 (四)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 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投入和监管责任,完善教育经费拨付、学校经费收入和使用情况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国家免费义务教育各项措施落实。积极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规范学校办学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违规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以合作办学或改制为名乱收费高收费、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开办有偿补习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违反“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等问题。 (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对基金管理、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防范,抓好重点抽查和督察,严肃查处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社保基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完善公积金管理机构内控机制,实现对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加大对各类违规资金的清理回收力度,坚决纠正和查处挤占、截留、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纪问题;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救灾、扶贫资金监管。督促各......余下全文>>

四:面对目前项目资金不足应如何改进措施

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计划,积极开展合作医疗,曾经比较有效地抑制了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大幅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使中国农村卫生状况显著改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医疗费用的上升速度,为数众多的贫困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四大因素影响农村卫生投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卫生筹资面临着四个新的背景因素:一是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这一改革使中央和地方财政只负责本级直属卫生机构的投入。中央财政只按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对地方进行补助。总体来看,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对预算收支的控制能力,但改革后中央财政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增长非常有限。由于税源有限,中西部地区县乡政府难以保证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无力满足农村居民对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批乡镇企业改制为私人企业,使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既缺少政府财政的扶持,又难以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卫生事业筹措资金。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政府的财力增长受到影响,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预算外收入的增长大幅度下降,支持农村卫生事业的能力又进一步受到削弱。四是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合理。1991年至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累计只有690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1991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2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4%。   近年来,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要求“新增的卫生资金主要投向农村”。2002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逐步构建一个有效运转的农民医疗安全网。因此,构建农民医疗安全网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卫生筹资机制。   二、政府资金投向与农村卫生模式不匹配   政府对公共卫生领域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越来越多的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部门不得不通过收费弥补服务的成本,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农村中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甚至死灰复燃。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是我国流行性、传染性、地方性疾病的高发区。欠发达地区当地财政无力支撑疾病防治、基本卫生保健的投入,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公共卫生需求,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问题也没有纳入当地的卫生保障体系之中。这次非典疫情的爆发,显示出农村应付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弱。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事实证明,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难以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弱化问题。   全国农村虽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农村地区,政府资金几乎全部投到了县乡卫生机构,这种情况与农民的卫生消费模式不相匹配。在农村地区,近60%的门诊服务是由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提供的,仅1/4是由乡卫生院提供的。虽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但目前对村级卫生机构几乎没有财政支持。如何对乡卫生院重新定位,并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室的支持,是必须重新考虑的一个问题。   农村卫生体系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县、乡卫生机构在卫生服务方面职责的相互......余下全文>>

五:如何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尽职责,该县纪委(监察局)坚持地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切实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以严的纪律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坚持“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制定印发了《关于对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实施方案》、《关于对2016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切实加强履行职责范围内的监督责任,构建了主管部门直接监督,纪检监察综合监督,乡镇党委、政府属地监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上下联动的监督工作机制,确保了监督检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深入监督全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推进廉洁扶贫情况,重点监督是否将廉洁扶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否将扶贫攻坚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将廉洁扶贫落到实处。强化公开监督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充分运用托克逊党建网、政务网、微信平台、公告栏、公示牌等,加大对扶贫项目资金分配管理使用、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告公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以公开促公正保公平。

针对以往扶贫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落实扶贫政策措施不力,为官不为,庸、懒、散,帮扶不到位等情况,监督各部门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遵守扶贫攻坚纪律和规矩,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扶贫环境。把严明扶贫攻坚工作纪律作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来抓,严明纪律作风,在今年召开的托克逊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县纪委(监察局)监督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100%与县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切实把扶贫攻坚工作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先后4次对贫困对象开展“挤水分”工作,共挤出水分534户1802人,新补录678户2153人,确保了把不符合标准的人口清出去、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纳进来,不遗漏一个真贫困户,不扶持一个假贫困户。目前,全县脱贫对象1163户3979人。督促乡(镇)、“访惠聚”工作组,在“十户一访”的基础上,以“摸底调查要精准、建档立卡要精准、贫困病根要精准、扶贫措施要精准、保障措施要精准”“五项精准”为落脚点,通过“一报二评三审四公示”的方式,全面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一户一档案”资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方案的可靠性。

该县纪委(监察局)还坚持把推进扶贫攻坚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注重联动联查,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职能职责,不断改进、创新监督方式,压实扶贫开发攻坚责任。重点围绕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市、县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扶贫项目规划实施、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扶贫工程质量等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坚持以“五个一批”和“三个三分之一”,按照“一县一本、一村一册、一户一页”、“一户一台帐、一户一方案”和贫困户收入“一月一统计”、“一月一公示”的要求,重点监督转移就业到人脱贫,自主创业脱贫,种植、养殖产业脱贫,政策保障兜底脱贫等有效脱贫措施落实,确保脱贫攻坚顺利推进。积极探索和着力改进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监督检查方式,采取随机抽查、专项检查、暗访检查、问题整改清单等方式,强化对主责部门履职尽责的再监督、再检查,坚决纠正扶贫攻坚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的现象。结合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集中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严不实”问题。严肃查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对扶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擅自改变扶贫规划,违反规定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未及时......余下全文>>

六:如何发挥优势,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要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按照省核定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统计调查部门科学测算出我县各乡镇、村及各村小组的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低。

三是把帮扶责任落到位。以“三送”为载体,制订《县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余下全文>>

七: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

牢牢把握精准调查,摸准底子扶真贫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要做到“扶真贫”,必须要做好精准调查。

一要选准贫困对象。开展进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基本标准,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方式确定对象。

二要找准贫困原因。精准调查贫困村和贫困户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要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认真调查,号准“脉”,找准症结。

三要定准扶贫类型。对精准识别的扶贫对象要进行分类,划分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等四种类型,然后再根据贫困类型,因人而异分类施策。

牢牢把握精准施策,找对路子早脱贫

要在精准调查的基础上,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发力。

一是精准实施基础扶贫。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贫困村和移民村,要加大整合对农田水利、交通电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投入,让农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二是精准实施搬迁扶贫。对生存发展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地区、留在当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对象,优先安排实施搬迁扶贫。要开展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避灾移民搬迁等,将贫困对象迁往就业、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

三是精准实施产业扶贫。要通过选择高效优质产业、组建合作社、设立风险补偿金、建立帮扶平台等组合式产业扶贫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要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投资分红扶贫新方式,确保贫困群众增收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精准实施技能扶贫。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精准实施保障扶贫。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条件的,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式扶贫,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牢牢把握精准帮扶,结好对子聚合力

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合帮扶资源,建立和落实干部驻村联户扶贫机制,实行“五定”精准帮扶机制,做到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一是干部帮扶到村到户。根据贫困村的特点,要安排市领导、帮扶单位,定点帮扶35个省、市级贫困村。县、乡(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所在地的其他贫困户,实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二是帮扶规划到村到户。帮扶单位要在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对口帮扶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形成“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帮扶工作方案。

三是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各帮扶单位要按照帮扶规划每年筹措一定的帮扶资金,帮扶单位之间要资源共享、协调推进,做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四是社会资源到村到户。要建立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非公经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方位帮扶体系,鼓励非公经济组织投资经营扶贫产业,到贫困农村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和农户“双赢”。

牢牢把握精准管理,管好账子真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管理是关键。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金,才能确保扶贫资源用于真扶贫。

一要精准管理扶贫对象。要建立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录入扶贫对象的动态情况。

二要精准管理扶贫项目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要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帮扶资金管理使用的项目绩效评价。

三要精准管理扶贫和移民责任人。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考核,坚决查处挤占、挪用、套取、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等行为。

牢牢把握精准......余下全文>>

八:如何在产业脱贫攻坚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

一、突出监督重点

要把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扶贫移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紧盯扶贫移民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精准扶贫、干部工作作风、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等关键环节,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努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切实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强化监管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扶贫移民工作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落实好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县(区)扶贫移民局要落实1—2名工作人员协助纪检组对扶贫移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并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监管责任书,前移并压实监管责任。项目实施村要充分发挥村(居)纪检小组和群众监督小组的作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要组织对所驻村项目实施的监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一)严格“三个跟踪”

常态监管跟踪。要紧紧盯住每个年度的扶贫移民项目资金,增加监督检查的密度,县(区)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市扶贫移民局组织力量进行抽查,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开展监管问效。

问题整改跟踪。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区)扶贫移民局应及时敦促有关单位,全面落实自纠整改。对经多次督促仍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责任单位,将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并扣减年度考核分值。

绩效评估跟踪。对已经实施的项目建立好数据库,在1—3年内实行绩效评估跟踪,进行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和评估,对问题项目从严追责。

(二)坚持“四个公开”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项目资金使用要做到“民选、民评、民议、民管、民定”,完善群众“参与式”扶贫机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评、筹资民议、质量民管、验收民定”,切实搞好“四个公开”。

坚持评定公开。按照严格标准、群众参与、群众评定、群众监督的原则,对建卡贫困户的评定要做到群众票决和表决相结合。

坚持项目规划公开。坚持把规划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项目实施规划由群众参与、讨论、决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

坚持政策落实公开。对落实到贫困户的各类扶贫移民政策,要按照群众评定、公示公告、公正兑现的原则,对扶贫移民资金使用的内容、规模、对象、补助标准、补助金额,资金来源等全面公示。

坚持项目实施公开。对实施项目的过程,要按照群众决定、群众主体、群众监督、群众受益的原则,组成群众参与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监督、验收。真正做到项目民选、标准民定、筹资民议、资金民管。

(三)建立“四本台账”

建立资金分配台账。对每年的财政专项(含本级财政预算)扶贫移民项目资金,要分别建立县(区)、乡(镇)、村分配台账,报市扶贫移民局备案。

建立项目监管责任台账。要将项目监管落实到责任人,层层传导压力,实行项目监管责任书备案制度,实行项目主管责任和监管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防止项目实施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

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区)要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的情况和责任人记录入档。

建立项目验收绩效评估台账。对已经实施的扶贫移民项目实行台账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验收备案制度,项目完工后,必须由县(区)财......余下全文>>

九:扶贫怎让富,贫之分

河北省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贫困群众脱贫的稳定性不够,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仍然非常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在今年5月开展了农村扶贫开发专题调研。“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贫’,一些经济强县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不撒手,如何才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举行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询问会上,委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回答者感受到了压力。

针对委员提出的如何建立和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河北省扶贫办副主任罗强表示,河北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共识别出512万贫困人口和7366个贫困村。对这些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关于贫困县的考核和退出机制落实情况,罗强回答,今年1月河北省扶贫小组出台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重点对贫困县的任务完成情况、贫困人口的减贫情况、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鼓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出列步伐,实现到2020年重点贫困县全部脱贫,这项工作河北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有委员提出,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当前扶贫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了一大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直接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进度。对此,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表示,2012—2014年河北省级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1.7亿元,年均增长54%,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幅。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对于开展科技扶贫的情况,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坦言,让科技成果突破最后一公里,落到田间地头,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缺平台,缺源头,缺动力,缺中介。为此,河北首先要建设计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园区四大平台,建设大数据库,让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培养职业化农民。

河北省副省长许宁代表省政府在现场作出郑重承诺,对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关报告提出的意见、专题询问所提问题和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梳理,深入调研,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尽快整改,确保每个问题都有满意的成果,每条建议都能转化为整改的成效。

此次询问是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继围绕社会救助、食品安全、水环境保护后举行的的第四次专题询问。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刚表示,此次专题询问深化了对扶贫开发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有利于推动解决贫困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十: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要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按照省核定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统计调查部门科学测算出我县各乡镇、村及各村小组的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低。

三是把帮扶责任落到位。以“三送”为载体,制订《县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