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人多,嘴杂,心不齐。
二: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内在的,是不自觉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从这深层结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之特色。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抚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教化之功。这是他......余下全文>>
三: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源远流长 B.天人合一. C.博大精深 D
D仁义理智信
四:文化特质的中国的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内在的,是不自觉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从这深层结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之特色。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教化之功。这是他......余下全文>>
五:读《中华文化》有感5o0字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感到欣慰的同时,倍感压力的存在。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景。在寒假里我读了曾仕强教授编著的《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一书,颇有感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能知道,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该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大哉中华,第二章至圣先师,第三章易为源头,第四章持经达变,第五章维护和平,第六章天人合一,第七章虚怀若谷,第八章孝道为先。读该本书后,我收益颇多,它不仅使我更深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更使我明白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较高的文化素养,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教育。我们只有多向实践学习、多向生活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磨练意志,修养品质,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中华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
教师需要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这与我们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师中华文化素养”的理念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善于思考、总结,获取第一手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我们教好《文化生活》的能力。这里讲的实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一定要重视。
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到图书馆,到书店,多读书,读好书,学习先进文化。用优秀文化武装我们的头脑,促进我们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促进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会促使我们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水平。
四、丰富师识本领,提高师艺技能。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
五、文化素养是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和对自身不断思考和感悟的最基本的精神原料。没有它那我们顶多是一部高级的智能机器人而已。尤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文化素养更是我们职业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的源泉。
......余下全文>>
六:美国文化,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最根本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本质区别?哪个更好利于后代
美国文化,关键是接受和包容,他是一个大熔炉 吸收各种文化,学习各种文化,然后把他们磨合在一起行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吸引这世界各地的人才。
日本文化,源自中国唐代,他们注重2个字 礼 和 信。他们的礼已经继承到骨子里了,日本人很注重礼节。日本人的信 可以用执着来形容,他们做什么都很认真,中国的传统美德诚信 被日本人完全吸收也可以说被发扬广大,日本人的货 真的是质量特别好。
中国文化。。。。。现在真不想说什么,人们很浮躁,喜欢自吹自擂,总喜欢吹几千年文化,然后没事挖挖祖坟。。。。。其实什么美德都没有继承下来。好东西都被学走了,自己干着挖祖坟的事,道德沦丧,还每天以炎黄子孙自居。
如果说那种文化更好,当然是中华5000年文化,可惜在中国已经都失传了。。。。。。。。。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的大有人在,中国人只知道收礼,不知道守礼,中国人只知道钱,已经忘记了什么是诚信。中国人太浮夸,总喜欢吹牛,天天说什么自古以来。。。
跑题了,其实文化底蕴最好的还是中华文化,可是在中国大陆已经学不到这些传统的东西了,中国人没有继承什么美德,如果想学习还是去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比较靠谱。有没有听说,有人说过,学习唐文化去日本,宋文化去韩国,学习清文化去香港,民国文化去台湾的说法?如果看挖祖坟去大陆。
中国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谦虚,自以为是的也大有人在,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就可以了。那些说自己第一时间反击的人,简直不可理喻。不见任何伟人,智者,圣人说过自己的话是真理,但是你却可以很容易找到现在的某些中国人,说自己的话是真理,然后还说不怕辩。。。。。上面就有一位。
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时空却具有无限性。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达到无限。但在超越的寻求上思路就不同了。中国文化是重视向内超越,儒释道三家都是这个倾向。而西方文化是重视向外超越,所以不断地求知识以达到无限或接近无限,以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也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执着心很强。西方在宗教上崇拜上帝或真主,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仆人,永远成不了上帝。而中国文化包括印度佛教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佛性或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或佛,也就是说每个都可以成为上帝,从而达到和佛上帝圣人一样的不朽。从而超越了人自身的有限达到无限,真所谓,朝问道夕死可也。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得道了,超越了自身的有限,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倾向是征服世界,东方文化是征服自己。西方文化更适合塑造英雄,东方文化更适合造就圣人。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英雄未必能成为圣人,但圣人却可以做成英雄。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人还征服不了世界吗?只要他愿意。
按康德的说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本体世界是物自体,一个是现象界。康德认为对于那物自体的本体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感知。而中国的文化却认为可以,即以直觉的方式直接和本体世界打成一片,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所谓天地境界。东西方文化在求真方面的差异就是:一个直指本体,一个在现象界上作文章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本体。
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中国文化只要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大放彩,大大超越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