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途径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现在为大家介绍由湖南大学统计学系陈长华同志提出的一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供参考。该指标体系共分七类指标:
一、经济规模。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
二、经济效益。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
三、经济结构。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四、经济发展外向度。包括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利用外资占GDP比重。
五、经济推动力。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增长率。
六、科技教育能力。包括文肓(半文盲)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余下全文>>
二: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什么?急急急!
也要同时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后续发展
三:谈谈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下面是较权威的解释 希望对您有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经济体系”的性质,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十分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仍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偏低,重点产业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智力投入不足,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不高,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是从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致力于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始终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思路。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协调。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必须要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依次兴起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规律。当代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是由需求与效率两个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即对一产、二产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一、二、三产的效率呈依次升高态势,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背离这一规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极易导致各类要素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变得脆弱,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在5%以下,第二产业在40%左右,第三产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60%。而200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0.4:40,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应在提升一产内部结构的同时调减一产比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增加三产的比重,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调减一产比重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规模,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我市目前人均GDP为2565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起飞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重点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扭转结构过“轻”过“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并通过中介产业的发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骨干突出。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拥有若干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佳的骨干行业和企业,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产业的成长有赖骨干的支撑,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以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能级,大规模的利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档次的主导力量。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绝大多数国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余下全文>>
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与措施。
可持续发展政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措施,是环境政策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扩展并与之相互融合的产物。欧美日等一些国家的政府环境部门同经济部门合作,并广泛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制定了综合性的长期环境政策规划,力求实现环境和经济政策的一体化。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进展,有了一些政策方案,但如何制订与实施有效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中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仍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课题。
一、中国的环境政策
70年代初,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起步。在20多年的发展中,根据工业增长速度高、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低、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与环境管理不善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长期经济和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的费用而言,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不产生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制定这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同时防治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有: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污染者负担原则在中国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促使污染者承担治理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污染防治;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控制和减少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完整的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近年来,中国政府围绕淮河等重点污染治理地区,制定和实施了水污染的流域规划与管理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二氧化硫和酸雨,也通过划定“控制区”,实施了总量控制的政策。同时,加强了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政策实施效果有了一定提高。
总体来看,经过20多年特别是80年代中以来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环境投资逐步增长,用于控制污染的费用己达到了GNP的0.8%,近年来,在淮河等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更采取了相当有力的行动。1998年下半年,中央政府从新增2000亿元基建投资中划拨170亿元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环境建设的步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完整,从政策内容来看,不少政策措施还建立在各级政府的传统计划和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建立在主要领导人干预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定、实施、评估、修正这一循环周期来看,实施、评估、修正各个环节都相当薄弱;在相当多的地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无法保证各项政策得到实施,直接制约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环境政策的深化和发展
从当前中国环境状况未看,中国只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局面。总体而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污染还相当严重,生态破坏还在不断加剧。世界银行有关中国环境污染政策的专题报告计算了中国大气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估计每年损失至少达540亿美元,几乎是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余下全文>>
五:3. 可持续经济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
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基本内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余下全文>>
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五个社会政策是“转变对外投资战略”。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超过对内投资,成为资本输出国。这是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今后必须有效利用对外投资提高企业的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为应对国内旺盛的需求,以获取海外能源资源为目的的投资。从国家战略角度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一段时期内,为了确保海外能源资源的长期稳定,国家和民间企业也曾一致促进海外资源投资。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为了弥补发达国家经济活力衰退导致的外需下滑而进行的市场开发投资。因此,从当前中国的投资国家比例可以看出,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比重较高。
第三,为了加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取先进企业的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投资。但据中国的报道,这些技术投资中许多案例未能获得如期收益。
七:如何看待国民经济要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模式。
为此,要实现新四化,即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要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
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