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六章十四条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以,当前我国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2.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如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学会学习等,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达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提升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做、用相统一。2009年以来,我院编写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汽车电器实训教程》、《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教程》、《机械制图》、《汽车维修综合基础》、《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多部实用教材,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毕业证书,又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具有先进技术的实训中心来加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余下全文>>
三: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才培养缺乏统筹性和前瞻性,人才培养大概分两个阶层:一是在校学习,二是在岗学习。在校学习目前表现为教学方法陈旧,应试教育束缚了许多专业可专门人才的展露,这就是一个体制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盯是在岗培训,为什么在岗了还要进行培训,再教育?这就是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教育给社会遗留的问题,学不致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就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四:非工学结合学生个人申请怎么写?
申请书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我是你的学生孙威经和家长协商自愿到广州方通物流无锡办事处实习就业 为了给家庭减少经济负担,为了增强素质,增长才干,尽早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愿意采用半工半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业. 在就业实习期间,我讲遵守学校,企业规定,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加强学习与实践,为校企业争光 : 申请人: 家长签字: 时间:
五:如何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特色专业为产业发展服务
加快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必须针对现实状况,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突破瓶颈制约,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作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涵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针对师资普遍存在的结构不够合理、“双师素质”教师短缺、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着眼长远发展、内涵发展,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内涵发展的主导者和实践者。只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作为,才能抓住内涵发展的关键。淄博职业学院建院以来,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全院拥有正高职称49人、副高职称3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从内涵发展的要求看,应当坚持引进、内培、外聘并举,继续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引进。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引进骨干教师、领军人物,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强化培训。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进修,提升学历水平;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三是搞好外聘。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企业、经营一线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激励措施,让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领头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2.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有新亮点。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重要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适应区域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和设置学科专业。从总体来看,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雷同、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现象,致使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有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相背离,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淄博职业学院将在巩固提高现有8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0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根据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专业,争取三到五年新上6个专业。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专业实行动态管理,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高且招生难、就业难的专业,坚决停止招生并淘汰。二是培植优势专业。重点支持在校生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专业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发展优势专业20个以上。三是打造特色专业。围绕淄博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与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抓好与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呼应的专业群、专业链的发展,打造形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
3.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有新提升。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靠竞争力强的特色专业,靠科学的管理机制,靠先进的实训实验设施等等。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实状况看,实习实......余下全文>>
六:工学结合定向培养大专属于紧缺人才吗
也不算
七:工学结合的工是指什么?有什么意义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福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八:现在的高职学校教育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拜托各位了 3Q
当然有希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企业一线高技术专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常抓不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脱开实践环节的训练,理论教学必然是空洞的。
满意请采纳
九: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倡导工匠精神,实施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 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 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