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传贝多芬的评价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罗曼罗兰如此评价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让他接触音乐,激发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灵感。而命运弄人,年仅二十八,贝多芬就聋了。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可能影响并不会很大。而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便是整个世界的死灭。音乐家没有了鉴别自己作品好坏的工具,就会导致无法创作。贝多芬曾在信中说,在戏院时,除非里乐队很近,否则他听不见音乐,更听不见人们对音乐的鉴赏。
虽然说,厄运降临时,贝多芬有过自杀的念头,可是他最终没有放弃,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即使他已不能再创作合奏,可他的交响曲依旧被人们所赞赏。
在多种疾病缠身的同时,他的天分也没有被人认同。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他无须休息并对音乐充满着狂热而质朴的激情。他不断地创作,将他的激情热烈融于他的音乐。那是一种对音乐的自信,而不是无礼的傲慢。可人们并不能理解,维也纳认为他是一个高傲而孤立的天才,轻佻而浮华。
如此种种,对贝多芬来说也只不过是上帝的些许考验。在战胜一系列病魔的挑战后,贝多芬开始对其音乐风格进行改变。
罗曼罗兰说“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贝多芬是个倔强至极的人,因而他憎恨世界。同时他又以为只有他的音乐才能拯救“愚昧的人类”。他始终在音乐中寻找“欢乐”。直至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诞生。贝多芬认为,这就是他所感悟到的“欢乐”。就是他所要的“欢乐”的感觉。这首交响曲也的确给了世人一种震撼。
纵看贝多芬的一生,的确坎坷而曲折。百般的病痛,不被看好的自信……然而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生命的乐观却为他创造了奇迹。
聋了,并不代表音乐家人生的死灭,只要你有信心。
受挫,并不代表一个人希望的破灭,只要你能坚信。
谁的世界都不曾真正的死灭
二:如何评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古典音乐曲高和寡,本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我已鉴赏古典音乐十年之久,真诚结交喜欢古典的朋友.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作品的主导c小调再一次在贝多芬手下表现了强烈的情感挣扎,其强大的张力和绵密不透风的紧张节奏,让人想起贝多芬在1807年为科林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歌剧而创作的的暴风骤雨式的《科里奥兰》序曲.整部交响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前三个乐章压抑,到了第四乐章方见光明.第一乐章的前八个音符是如此引人注目.据说贝多芬曾说过,那是“命运的敲门声”.交响曲“命运”之名由此而来.而自此之后,前四个音符几乎成了贝多芬的代名词.凝练简凑而又严峻凌厉,颇有概括贝多芬本人性格经历的含义.1808年的贝多芬进一步失聪.这很能让人想起贝多芬在1801年写给一位医生的信内所说的.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三:对贝多芬成就的评价 600字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余下全文>>
四:对贝多芬的音乐的评价
恩格斯对贝多芬的评价很高,曾写到“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在第18篇笔记里,我着重于描述最近以来对贝多芬的一些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印象。其实,说老实话,这对贝多芬来说,不算公平,并且也违反了我写作这份音乐笔记的三个原则。虽然个人的好恶不可避免,但是,起码的客观性还是应该坚持的。因此,在这篇笔记里,我将尽量客观地描述贝多芬。
当我们将贝多芬与莫扎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贝多芬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抛开伟大与否不说(这实际上已有定论,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和改变的),至少,他和莫扎特是等量齐观的。
如果说,巴赫是已有的事物和秩序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惟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贝多芬则是“力的化身”,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的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个作曲家都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贝多芬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不想介入你们的伦理体系,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如果要总结贝多芬作品的特性,我觉得有五点是必须提到的,即:激情,力,个人的骄傲,存在于一切中的独立性,自由。
从本质上说,贝多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略带贬义的“个人主义”,而是指贝多芬始终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我实在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加以形容,只好沿用“个人主义”这个词。或者,“个性解放主义者”比较准确一些。再或者,“尊重个体生命主义者”。好了,打住,这快变成文字游戏了。没有一位作曲家比贝多芬更献身于人类的奋斗。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当然也有生存的需求),而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
实际上,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贝多芬,有时会将个性夸大到令人讨厌的地步,从已经或尚未被证实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狂妄得无以复加的贝多芬(想想我曾经讲过的那两个故事)。“为尊者讳”的虚伪传统和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的猥琐想法,曾经一度使我们忽视了隐藏在贝多芬某些言行后面的不大光彩的东西。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丰子恺先生对贝多芬的评价,曾经被某些人恶意地(至少是片面地)利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我们忽略对贝多芬的全面认识。在最近见到的一本贝多芬传记和一些片断的资料中,我惊异地发现,其实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一位传记作家写道:“过度的欲求被他看成是符合常规的良好举止。”无论在职业上还是私人关系上,他几乎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作为一个钢琴家兼作曲家,他故意在他的钢琴作品结尾处加颤音,因为他“喜欢为难那些维也纳的钢琴家,其中一些是我的死敌”。他甚至预言那些钢琴家碰到他的变奏曲时“会出丑的”。这简直就是暗算,完全的小人行径。当我们对贝多芬顶礼膜拜的时候,这些事实完全是被忽视的,贝多芬于是被套上了光环,完全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嘴脸。那副光环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在地上的......余下全文>>
五:贝多芬是怎样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生平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于地中海中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起码.拿破仑10岁时随父到巴黎,进布里埃纳军事学校学习.他学习成绩优秀,被校方认为有培养前途,1784年他15岁时,被选送到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次年父亲病故,拿破仑失去经济来源,被迫辍学,进陆军服役,任炮兵少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继续服役,参加革命军.于1791年晋升为中尉,次年又被提升为上尉.后来,拿破仑因战功卓著,于1794年1月被雅各宾政府破格晋升为准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内防军副司令.
1798年8月,拿破仑依靠政客,军火商人,金融资本家及巴黎一部分军队的支持,发动"雾月政变",解散督政府成立三人执政府,自任第执政,夺取了政权.新宪法规定执政任期10年,第一执政拥有全权.1802年8月,拿破仑任终身执政.1804年12月2日,他加冕称皇帝,把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执政后,为了巩固法国大资产阶级的统治,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他取消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地方自治制,将全国划为88个省,各省省长及一切主要官吏都由中央委任,他加强了军队和警察机构,建立绝对忠于他的近卫军.设立直接对他负责的巴黎警察总署.他改组法院成立司法部,对报刊实行严格控制,这样就使法国资产阶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完备起来,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
1800年——1804年,拿破仑主持编制了《民法典》.后又制定和颁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这三部重要法典排除了封建法规,确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立法规范.
在经济上,拿破仑奖励发展工商业.1800年,创办了法兰西银行,1801年,成立奖励民族工业协会.他彩国家定货,政府津贴,奖励出口等办法,使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国家财政经济显著好转.拿破仑加强对工人,农民的统治.1803年,建立"工人手册"制度,给资本家和警察当局任意迫害工人提供了"依据"又恢复了葡萄酒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1813年2月,俄,英,奥,普等六国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大会战中遭到失败.1814年3月31日,联军占领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并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潜回法国,恢复帝制,重掌朝政.俄,英,奥,普等结成第十次"反法同盟",于同年6月18日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再败拿破仑,拿来破仑第二次退位,并被终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月,拿破仑因病死该岛.
战场上的拿破仑
拿破仑身先士卒击奥军
1796年4月,拿破仑率领法军超过阿尔 斯山,开始结意大利北部进行远征.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阻止拿破仑的扩张,组建了一去由职权尔文齐将军指挥的精锐部队.
11月15日,法军与奥军在阿尔科勒相遇.面对强敌,拿破仑毫不畏惧,主动向奥军屐猛烈的进攻.在攻打奥军重要据点阿尔科勒校时,法军三次猛攻均告失败,时间再拖下去,对法军是极为不利的.
这时,作为法军总司令的拿破仑毅然举红旗,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法军官兵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像潮水一样冲向阿尔科勒校.拿破仑身边的副官和几个士兵先后阵亡,这场轿战持续了三个昼夜,奥军终于被击溃.
拿破仑在危急关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种抛砖引玉的做法,目的是激励士兵的斗志,向敌人发动猛攻一兴打败敌人.
拿破仑引蛇出洞
1805年11月,被法军击败的俄奥联军在长跑离撤退之......余下全文>>
六:名人对贝多芬的评价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七:名人传中作者对贝多芬有哪些评价
虽然孤独高傲。
坚强。,绝对的天才,但实际上
他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
他还是伟大的。,他有着超凡脱俗的善良和道德准则
他用音乐来唤醒同胞们。他热爱大自然,坚持不懈。,他用音乐来轰轰烈烈带领人类进步。,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