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对联

一:中国传统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雪塑观音,日出归南海;云堆罗汉,风起入西天

移椅倚桐同望月,点灯登阁各攻书

谁骑白马门前过,我跨金鳌海上来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石重船轻轻载重,路长脚短短量长

醉汉骑驴,步步点头算酒帐;艄公撑船,楫楫作揖讨船钱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一般传统对联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

二: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对联

喜看三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杯 (春节)

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带云看 (重阳)

话中秋,年年岁岁庆团圆。

迎佳节,神州处处笑声浓。 (中秋)

三:传统对联 中国传统的对联

上联:石墨一枝春,问山僧梅子熟未

下联:梵钟数杵晓,唤世人尘梦醒来

上联:经忏可超升,难道阎罗怕和尚

下联:银钱能赎罪,原来菩萨是赃官

上联:蓄长髯骑赤兔不过溜须拍马本事

下联:释曹公仗青龙却是两面三刀功夫

上联:蜂拥瑶坛,和尚拜洞房花烛

下联:蚁行禹步,道士穿九曲名珠

上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下联: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上联:破除迷信:佛地天堂,养性修心,全是统治阶级欺骗鬼话

下联:保护文物:石雕木刻,包装粉点,皆属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上联:但愿人皆健

下联:何妨我独贫

上联:苍天本无知,花雨焉能解结习

下联:众生徒多事,药石岂可疗贫穷

上联:纵使有钱难买命

下联:须知无药可通神

四: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画眉笔带凌云气

种玉人怀用学才

南檐纳日冬日暖

北户迎风夏日凉

春风送暖千家乐

社国图强万世安

玉燕迎春春常到

金雀报喜喜迎门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金鸡报晓

神犬驱邪

闻鸡起舞

放犬缉私

犬守平安日;梅开如意春。

犬守平安夜;雀鸣幸福年。

犬守太平世;梅开如意春。

犬守良宵夜;莺歌娱乐春。

犬护祥和宅;人过幸福年。

犬厉堪欺虎;鱼灵巧化龙。

犬献梅花赋;鸡留竹叶图。

户展新春景;家传义犬图。

白梅凌雪尽;黄耳报春来。

戊春人醉社;戌日客登门。

戌日耀吉瑞;狗年臻福祥。

戌日呈祯瑞;狗年臻福祥。

戌刻花灯亮;狗年喜气盈。

红梅扬正气;黄耳报佳音。

花犬观鱼乐;青云羡鸟飞。

花灯悬街市;玉犬守门庭。

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

鸡舞三多日;犬迎五福春。

鸡舞司晨早;犬蹲守夜勤。

鸡携竹叶去;犬踏梅香来。

金鸡交好卷;黄犬送佳音。

金鸡歌国泰;义犬报民安。

金鸡辞禹甸;玉犬乐尧天。

金鸡操胜券;玉犬报佳音。

金鸡报捷去;锦犬送春来。

金鸡争报晓;玉犬喜迎春。

金鸡追竹叶;黄耳踏梅花。

金鸡歌晓旦;玉狗问平安。

国期长治世;犬守久安家。

春来燕子舞;犬献雪梅图。

春眠强国梦;犬护富民家。

春晓金鸡唱;岁宁黄耳勤。

春光明盛世;玉犬贺新年。

鹿街长寿草;犬踏报春花。

燕剪千丛锦;犬迎万户春。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下面是历代文豪们书房的楹联,真乃大雅之境~

六: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等等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2-3]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这一文体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 以用于驱鬼除邪。事实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则 是对联真正的影子。《诗经》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中 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可称得上工整。 但它们毕竟是对偶,不是对联,充其量只是对联 的雏形。关于最早的对联,通常的说法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孟昶(chang)的桃符题词:“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 之笔凝注于对句中。李白的“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 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仗也十 分工整。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和喜爱对联,倡导 联风,在定都金陵的除夕之夜传旨文武百 官庶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他本人也 深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不少千古名联。 他的这些做法,对对联的推广和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得 到了极大发展。

明清两代,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对 联成为科举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当 时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 皇帝喜欢,朝中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 赢得主子的赏识。

这段时间,也确出现过无数楹联高手, 明朝的解缙、唐寅、徐渭;清代的纪晓岚、 阮元、郑板桥等都有杰作传世。孙髯翁所 撰的“昆明大观楼联”被誉为“古今第一 长联”,而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联” 长达1612字,空前绝后。

附:

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余下全文>>

七: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介绍

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八: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巧,平仄协调,内涵丰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始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了。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 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