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分
《面的旋转》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第一单元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 。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余下全文>>
二:怎样滚得远的教学反思
晚上回家后我就在搜集各种物品充当木板和圆柱形物体,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一起做实验。可出现了和张老师一样的状况,每次实验的结论都不一样。而且滚动时物体总是好滚歪斜,虽然我更换了固体胶、胶带圈、铅笔等六、七样物品,滚斜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是我又一次次更换充当斜坡的板,从课本到硬纸板再到更硬的金属板,可实验的效果仍然不好,也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怎么办呢?心里犹豫着第二天要不要带孩子们做这个实验。做吧,怕实验控制不好,给孩子一头雾水。不做吧,孩子们失去了一次经历科学实验的机会。真是举棋不定呀。今早起来我决定还是带孩子们做实验,即使失败了,孩子们至少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至少知道科学实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马虎不得,轻视不得,需要重视实验的各个环节。
三:圆柱的表面积老师讲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 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通过这个侧面展开图,你们能知道如何计算圆柱侧面面积吗?
(2)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3)汇报交流: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教学例一
①出示例一
②尝试练习
③小结
④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3、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运用
(1)教学例二
①出示例二
②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
③多人板演,选一人说出想法。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④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2)教学例3.
①出示例3
②齐读例题
师:读题之后,你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
生: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③多人板演,一人说想法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20÷2)
=3.14×10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④介绍“进一法”
师: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需要铁皮1800平方厘米,够不够呢?(不够)所以,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⑤比较“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讲解,你觉得“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生:(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砌一个圆......余下全文>>
四:<怎样滚得远》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余下全文>>
五: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不知道这位朋友是要找具体哪一课的反思还是总结,我介绍给你一个网站你可以上里面自己查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ex.htm
六:圆柱体积应用题
水桶底面积=3.14×5²×8÷(9-5)=157平方厘米
圆钢体积=157×9=1413立方厘米耿
祝你学习进步!
如有疑问请追问,愿意解疑答惑。
如果明白,并且解决了你的问题,请及时采纳为最佳答案!O(∩_∩)O
七:小学数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是几年级的
六年级下学期学了球的体积;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
八: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今天,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带了很多生活中的物体?请大家说一说带了哪些东西?
二 探索新知
1、感知分类
(1)你们能给他们分分类吗?请各小组的同学把你们带来的东西一起分一分,看能分几类?
(2)谁来说一说你们分了几类?怎么分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3)我们来听听这个小组是怎么分的?(找出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来分类的小组)你们组分了几类?你们组把这一类(正方体)举给大家看一看。你们为什么把它分为一类?用手摸一摸,你觉得它怎么样?其他小组有没有和它同类的物体,举起来,你也用手摸一摸,你觉得它怎么样?有没有补充?我们给这类方方正正的物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吧?(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形成表象
(1)游戏:找朋友。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找四名演员,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物体,以示相应)
师:你演谁?先自我介绍一下。
一生举起正方体的图形,问:我叫正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
(长方体、圆柱、球)
(2)看看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形状的物体。)
3、体验特征
(1)游戏:猜猜我摸的是什么
把桌上的物品都放入一黑色塑料袋,一生在袋中摸一物体,受感觉,让大家猜是什么。
先找两生示范,在分小组进行。
(2)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搭得最好!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搭了什么?(如果能搬动,用投影展示)
三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认识物体”的教学反思
1、活动是教学的思想。
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找朋友,小小设计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颇有收获,摆脱了一味地讲解式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九:举一个圆柱体积的应用题
一高为8厘米,容积为50毫升的圆柱形容器A里面装满了水。现在把16厘米长的圆柱体B垂直放入,使B顶底面和A的下面接触,这时一部分水从容器A中溢出,当把B从A拿走后,A水中的高度只有6厘米,求圆柱B的体积。
十:一个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它们的高的比是4:5。那么它们的底面积的比是多少?要过程。
解:圆柱和圆锥高的比是4:5,则圆柱的高是4,圆锥的高是5.
圆柱的底面积×4 = 圆锥的底面积×5× 1/3
圆柱的底面积×4 = 圆锥的底面积× 5/3
圆柱的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 = 5/3:4
圆柱的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 =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