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一: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我们“少先队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育人,为下一代铸魂添翼。这就是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定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先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责任。”下面就如何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在我们的少先队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要求引领,润物细无声

习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良好品质与美德,最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行为,并通过日常习惯表现出来。因此,少年儿童不仅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为了践行,践行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和习惯。

但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和我们成年人的认知是不同的,他们还很难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过不要紧,只要让孩子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刻到脑海里去,就会让小朋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出果实来的。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配上插图、小故事,同时配以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注释制作成宣传框,在学校的显眼位置悬挂张贴,让小朋友走进校门,就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宣传。同时,要求每一个中队都召开主题队会,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展开讨论,通过朗诵比赛、童谣征文、演讲比赛等方式,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要求看得见、摸得着。让每一个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廖记于胸。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心有榜样。榜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美好事物和优良品质,代表着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榜样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理想品德用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情节传达给少年儿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少年儿童记住的要求转化为可学、可模仿的人物形象。

我们吴家山第一小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少先队员每学期都要通读一本关于模范人物的传记类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让他们在和先贤的对话中达到“见贤思齐”;另一方面,我们播放革命影视剧,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树立学习的榜样 学校德育部门制定了活动方案,召开了全体班主任老师会议,统一部署。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动员全体学生学习美德少年,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各班开设黑板报学习专栏,召开主题班队会展示、讲解、学习美德少年的先进事迹,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我校五(6)中队的林文依同学获得本届市级美德少年,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规范自己言行,与“美德少年”进行对比,肯定自身优点的同时,找出了不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通过美德少年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为他人献爱心,为同学送关心,为长......余下全文>>

二:如何加强大学创新教育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成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把钥匙。课堂上讲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一项措施。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其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用于考试之中,这就使他们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正因如此,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更为可贵。二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探索的过程。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即是学生的创新过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并通过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延伸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优化课外环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高校应该在课堂之外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的机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可通过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二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如浙江大学就推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计划),由学校提供精心设计的选题,让学生投标取得项目,完成项目研究后由专家论证评比,学生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3、要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少数优秀大学生利用其新创意、新设计和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延......余下全文>>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

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如何?据这一次调查显示,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本文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综述,并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在实践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Ⅰ。次实践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①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你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③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

④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⑤你是否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行为等

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②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

③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等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①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③我国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单一化。

④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②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发挥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

③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④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字: 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 淡化 提升 民族精神 社会公德 集体主义

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特征

1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社会责任感的比例不高。34%的人认为非常缺乏社会责任感,42%的人有一点缺乏,10%的人认为不缺乏,还有14%的人不清楚。这些数据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相当薄弱。相比过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这种自我责任感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同时当今大学生也普遍表示当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责任感。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忽视。

2 对于去服务大西北、省内不发达地区、基层的问题上,只有12%的在校大学生会去,而有14%的大学生是为了有利于今后就业工作,从此数据再一次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意识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

3 对于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别人困难时尽力帮......余下全文>>

四:话题是建设和谐校园本质上是道德的建设还是制度的建设 15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教育领域作为精神文明产生、发展和辐射的主要阵地,拥有和谐的环境,深化和谐的内涵,增加和谐的成分,那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正是这样,负责实施教育行为的各类学校,直接孕育精神文明的各个校园,就应该大力营造和谐而体现和谐,应该充分具备和谐的起码要素。毫无疑问,在校园中突显和谐主题,构建和谐环境,就是学校建设的大事。作为一名校长,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基于这一点,笔者曾经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在这里,试从培育校园文化的角度,结合本校的实际,简单谈谈有关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些看法。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反映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外和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优化学校建设、强化学校活力、推动学校与时俱进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教育形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运转的状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而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中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环境,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安定团结的文明氛围。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教师建功立业的“生态系统”,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品位,达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环境规范。然而,要建立和谐的校园,却又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培育。和谐校园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辐射源。所以,建立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要建立和谐校园,却又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又要有系统的实践内容和具体的实施行为,由于校园文化又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情操、个性品质,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贴近师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注重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校园文化,才能具有和谐校园的内在本质和外部形态,才能产生让人满意的效益。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而和谐校园实质是倡导多元文化在发展中的和谐共处,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唤起师生的文化意识,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当文化品位提升了,校园中的和谐态势就有可能逐步形成了。可以这么说,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反映,要建立和谐校园,就要搞好校园文化的培育。

二、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的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塑造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换过来说,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策略和手段,只有校园文......余下全文>>

五:全国校园安全

摘要最近几年,有关校园的安全事件屡见端,而且每年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如何解决校园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从把握校园开始,进而把握校园安全,分析校园的不安全因素,并找到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校园安全;不安全原因;校园法制教育 一、有关校园安全的分析 校园是校园安全的主体。没有校园就谈不上校园安全。要对校园安全进行分析,先要把握好校园。把握校园和校园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校园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校园和精神校园。物质校园是指存在于校园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主要包括校园中的学生及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和学校的公共财产,如交通工具、食堂、水、易燃物、带电体等。精神校园指存在于校园中非实体性的文化意识传统,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风气等。校园安全以校园为载体,也可以分为物质校园安全和精神校园安全。除此之外,校园安全还可以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精神方面的不和谐,如由于同学之间的交往产生矛盾而导致的校园暴力现象。 校园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校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有它自己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校园和精神校园也在不断变动和更迭。从校园建立之日起,校园中的部分学生要更换,教职工有所调动,具体的财物也会有所变动和更迭。这些都是动态发展的的因素。以它们为承载体的校园的精神内容必然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校园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并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校园安全的内容也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只有每时每刻了解物质校园与精神校园的新动态,才能更清楚对校园安全产生威胁的各种因素。 校园与外界是相互联系的 校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机体,而是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作为一个团体经常与其他团体开展活动。校园内的教职工和学生与外界人员也有着密切联系。校园的衣、食、住、行也都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校园安全也必然与外界相联系。某些校园不安全因素是在校园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某些校园不安全因素是由外界造成的。抓住校园安全与外界相联系这一性质,才能更全面的寻找造成校园不安全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校园的一些不安全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校园安全概括为:校园中的物质实体和非实体性的文化意识传统在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安全。 二、造成校园不安全的原因 对于物质校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校园的教职工和学生属于安全防卫能力弱的群体 校园的中、小学生大部分还属于未成年人,自卫能力比较弱。即使校园中的大学生和老师也属于“文弱书生”类的知识群体,自卫意识和能力欠缺,易成为侵害的目标。如山西曾在半个月内连续发生7件中、小学生集体中毒事件,殃及约600名学生。2005年11月沁源县的一千多名学生在公路上晨跑的时候有21名学生死于一辆大卡车的车轮下。这种集体惨剧不下少数,这是由于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抵抗风险能力很弱。 校园属于人口比较密集,财物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园内教学科研仪器通常有数量多、价值高且疏于防范的特性,使得校园多发侵财性案件。如在大学宿舍内丢失手机、照相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价值较高的物品时有发生。 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是校园的保护神 如果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不健全,将会对校园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校园的不安全因素更多是由非实体性的文化意识传统及精神校园内的不良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内部分学生所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开始阶段与儿童期相重合,其结束阶段与成年期相叠加,因此,青春期阶段的人生课题之中必然兼有儿童期和成年期的特......余下全文>>

六: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该如何设计,提问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怎么样设计才科学合理?

提供一些资料供您参考: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公民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方式可以在原来的学生大会、个别谈话、政治宣传等“硬性教育”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培训、通过多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是处于较高层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埂,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增长,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规约社会现实的作用,特别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规范其行为上不能表现出相当的正向结果,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应有地位的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以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政治信念上

大学生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但不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1.2 人生价值取向上

积极务实地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也往往出现短视行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或者说是得过且过,有的甚至自己也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

1.3 思想观念上

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等等,冲击、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想观念,极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分散主义和利已主义等思想,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发放特困补助、保送研究生等个人利益问题时时困扰着他们,当他们的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当他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时,当他们遭受挫折失败时,又往往显露出对学校及社会的不满情绪,有的还形成强烈的反叛意识,更有甚者还有丧失生活信心走上绝路的例子。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两课”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思想政治辅导员”除了思想政治......余下全文>>

七:如何进行有效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开发:隐性教育中的价值渗透

课程开发是指高校所有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其他一切课程,主要有专业课、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等。这些“隐性课程”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资源。同时,课程开发还可以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中渗透着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难以估价的作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仅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等意义,甚至具有其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1]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必须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要提升专业课教师以特定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在本专业教学中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想信仰和生活态度的意识,使这些课程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环境:隐性教育中的情感熏陶

校园环境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构成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环境。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综合塑造、熏陶大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完整地捕捉到,但它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大学生一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吸引和改造,起着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2]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自然环境的身心陶冶功能。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以整体而直观的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校园里众多的建筑、活动场所、雕塑景观及各种设施,构成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这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它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对于增强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通过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其次,要重视发挥学校文化环境的思想感染功能。校风、教风、班风、制度、学校舆论和学校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发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画廊、黑板报、宣传标语以及校歌、校训等,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同时,发挥学校制度环境的规范与约束功能。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以及制度本身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共同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内在表现。它通过各类的演出、竞赛、讲座、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创新,勇于竞争,经受挫折和磨炼,不断优化自己的思想心理素质,从而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余下全文>>

八:如何通过学科融通拓展视野走向成熟

一、注重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北京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藻作了题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丰富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主旨报告。北京东城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不断丰富拓展课程资源。通过蓝天工程的实施,他们建立一个资源库,将近200家单位做为“一卡通”资源库 、300余家做为重点资源单位 、560余家活动场所基础资源库;编制了一套乡土教材,目前已是第三版了;搭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了课外活动网站,通过“一卡通”系统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还设计一套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积分管理。他们严格执行国家德育课程,借助课程资源,实现德育目标。他们自主研发的地方课程,《走进东城》、《弟子规新解》、《蓝天工程》博览课等课程丰富拓展了课程资源,突出了德育功能。蓝天工程让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走了出来,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大校园,真正使首都中心城区学生从中受益,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他们重点介绍了蓝天工程博览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程是东城区“蓝天工程”的继续与延伸,该工程充分利用首都丰厚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各类教育资源,使其成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基地。“蓝天工程”博览课以“实践、体验、收益”理念为指导,把“蓝天工程”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及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纲目设计,引领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较为深度的实践学习。“蓝天工程”博览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融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蓝天工程博览课程中,他们做到了“四有”,一有纲目,分小学、初中编写了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纲目;二有资源,建立了学科拓展型、专题教育型和综合博览型课程资源,供学校进行资源选择;三有课时,每学年每年级安排16课时;四有基本呈现形态,一是课程地点的开放性,二是课程形式的实践性,三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地理、生物、体育教师可以共同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在蓝天工程博览课程中,他们突出了一个关键,即探索新型的管理和实施模式,博览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管理模式的整合与兼顾。抓住了一个根本,即尝试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蓝天工程的实施在解决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依托“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平台,进行德育机制性建设,推进德育课程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德育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优化;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再利用和向课程延伸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努力实现课程最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蓝天工程博览课程在活动中强调实践体验,疏通社会实践渠道,给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导向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天津南开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杨光作了题为《让德育走进课堂》的主旨报告。报告将德育的触角直接指向课堂。他们通过对新时期德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新思考,关注德育课堂的主渠道,关注学科的渗透,关注德育的课程建设,寻求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们认为,树立德育的课程观是德育走进课课堂的关键和基础,从2005年开始,南开区就提出让德育走进课堂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他们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学科德育。

从学科渗透到......余下全文>>

九:现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分配的数据

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

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网上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和大学生社团工作。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要求,各有关部门及高校要深入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积极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及大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还要求各高校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内文化设施建设、校园景观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努力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重视选拔培养学生社团负责人,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提供活动的必要经费。

学生的休闲方式主要以阅读、上网、购物、玩电脑游戏、和体育运动为主。但是仍然有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休闲方式也有不同的差异。

休闲方式

人数

百分比

阅读

87

63.5

上网

73

53.3

玩电脑游戏

31

22.6

看电视

28

20.4

朋友聚会

21

15.3

体育运动

32

23.4

足球

105

76.8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