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和佛教哪个历史比较长远?
简单的说就是
《1》道教是追求个人得道成仙,也就是个人的进化提升,所以要远离人世,是需要去深山里独自修练,但在现在这个地球村的大环境下这个显然不现实,所以他落后了,该淘汰了。
《2》佛教是追求普渡众生,追求的是群体的进化提升,而且佛教是最接近科学的一种信仰他的应果理论其实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的一种精神所以我相信他还会继续发扬光大。
二:道教历史的道教衰落
清朝民国是道教衰落时期。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的程度较为宽松。顺治册封第52代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天师,册封全真道龙门派领袖王常月为“国师”。康熙沿袭了册封张天师的定制,但明令禁止跳神驱鬼等道术活动,给正一道很大的限制和打击。雍正是清朝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他主张利用儒道佛三教为统治服务,对道教的治世作用持肯定态度,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也迷恋仙丹方术。然而,从乾隆开始,满清皇室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强。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他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对道教的活动限制不断加强,嘉庆、道光皇帝对张天师的地位继续贬降。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道教更是江河日下。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江南地区原本昌盛的道教。娄近垣是清朝正一道中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著有《龙虎山志》等,他提倡三教合一,特别融合禅学,主张性命双修,从无心、无住、无为为要点的性功入手,继而炼化精气来得道成真。清朝正一道的地位很低,但在民间影响很大,乾隆废除度牒制度后,传播到东北、新疆、台湾等边远地区。全真道在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呈复苏之势。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以振兴教门、光复祖风为己任,开始了振兴全真道的阐教活动,吸引了大批道士到北京求戒,并率弟子南下传教,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建立支派。王常月是“龙门中兴”之祖,他的宗教思想体现《碧苑坛经》、《初真戒说》上,将内丹修炼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无相法门,“戒行精严”是他的修道思想主体,又是他振兴龙门派的主要措施。全真道在内丹学上成绩斐然,闵一得、刘一明著书立说发展丹道,李西月著有《三车秘旨》、《三丰全书》等,建立了内丹西派;柳华阳继承了明末伍守阳的内丹思想,形成了伍柳派。清朝全真道也走向了世俗化和民间化,兼行斋醮祈禳,谋取香火收入。鸦片战争后,清室加封了一些道教神仙,如吕祖、文昌、关帝、妈祖等,促进了民间信仰的盛行。各种民间宗教延续明末的热潮,虽然派系繁多、思想复杂,但都与道教思想和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变相的道教,如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混元教、天理教等。 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道首领正一真人的封号,政府对道教没有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把道教作为封建迷信大肆抨击,道教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决定废止老君、三官、吕祖、文昌、城隍等祠庙,道观数量大幅减少。 民国时期,道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曾仿效西方社会组织,企图建立全国性的道教组织。1912年成立了“中央道教总会”和“中华民国道教总会”,1947年全真道李理山和正一道张恩溥商议成立“中国道教会”,但由于教派和地域等因素,各种道教组织都昙花一现。民国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有陈撄宁和易心莹。陈撄宁主编了《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在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认为仙学以神仙信仰为基础,是包括外丹和内丹的一门实验性质的学术。陈撄宁的仙学建立在传统道教的基础之上,又被赋予时代特色,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达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的。 民国时期道教徒发扬了爱国主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到各种爱国救亡运动之中。
三:道教历史及道教神话组成
一点一点来回答
在道教神神话组成中,三清是为最尊.那么鸿均老祖是哪来的?
鸿钧老祖是《封神榜》的虚构的一个人物 在道教神仙信仰上没有任何记载 也不存在
有说法是元始天尊为盘古所化.也说鸿均为盘古所化.在道教历史里到底承认谁?
在我看过所有的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元始天尊和盘古真人是两个神 很多人把他们混淆 其实不是
还有女娲在道教里是以什么身份出现,有没有她.厂皇是哪三皇?
女娲只存在于神话传说 而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是没有她的
三皇在古籍中有6种说法 道教主要采用了 天皇地皇人皇的说法——参见《道教小辞典》176页
最后问一下,灵宝和道德两天尊是掌管什么的?
确切的说 他们并没有说掌管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道教历史的道教分化
南宋金元是道教的分化时期。 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基本与北宋一致。宋高宗为保国延祚而求助于神灵,在江南兴建宫观,并任命大臣为宫观提举。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沿袭崇道政策。宋理宗是南宋最尊崇道教的皇帝,他在蒙古威胁日益严重时,进一步加强崇道措施,给一些神仙高道加以封号,优待道派首领,继续兴建宫观,并对《太上感应篇》特别感兴趣,推动了道教劝善书的兴起。在神仙信仰上,除了祭拜昊天上帝,南宋朝廷把紫微大帝座下的天蓬、天猷、翊圣、佑圣四圣和显灵保护高宗脱险的崔府君作为皇室的保护神加以祠祀。南宋道教以符箓派为主,将内丹与符箓结合,吸收禅宗、附会儒学,除了传统的三山符箓派,还有衍生的新兴道派。北宋末期第30代天师张继先创造“正一雷法”,使正一派表现出新的活力,成为官方指定的道教诸派首领。张继先著有《大道歌》、《心说》,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身外雷法”和“体内炼气”相结合,以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宋理宗召见第35代天师张可大,命其提举三山符箓,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符箓道派的首领。从天师道演化而来的神霄派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王文卿、萨守坚,主张内炼为外用符箓之本。天心派也由天师道演化而来,代表人物是雷时中,天心正法强调作法者须内外兼修,法术才灵验。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清微派,自谓其符箓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代表人物是黄舜申,以内炼丹道为本,外用符箓为末,强调心与道合。东华派源自灵宝派,创始人是宁全真,东华灵宝法注重内炼功夫,规定每天清晨静坐寂来合道通神。同样从灵宝派分化而来的净明派奉许逊为教主,何真公宣称许真君降神传授净明道法,净明道强调忠孝道德的实现,要求修炼者“以忠孝为本”。金丹派南宗宗源自钟离权、吕洞宾,宗承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实际创始人是白玉蟾。金丹南宗继承了张伯端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内丹理论,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禅宗的明心见性纳入修炼方法中,并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白玉蟾在内丹修炼方面,强调以炼心为主,把内炼的过程和秘诀都归结于心性,同时把内丹修炼划分为三关十九诀,在静定之中,以神御气,照察精气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成就金液大还丹。与金丹北宗全真道相比,金丹南宗没有固定的教团组织,不倡导出家。内丹学在儒家士大夫之间流行,朱熹十分崇奉内丹学,曾化名写作《周易参同契考异》。 北宋灭亡后,北方一些汉族士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走上了隐遁之路,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汉族士人创造的新道派——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萧抱珍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在位)年间创立太一道,崇奉主神五福太一。太一道崇尚符箓,其所传三元法箓由天师道符箓演化而来,同时也着重内丹修炼;萧抱珍也模仿天师道秘传,规定掌教者必须改姓萧;太一道以“度群生于厄苦”为宗旨,注重伦理关系。真大道起初名为”大道“,创教人刘德仁于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自称老君降世授予《道德经》要言,立九条戒法,教人以忠君孝亲,诚以待人,爱生勿杀,这样的观念在饱经战火蹂躏的北方得到百姓的共鸣,大道教遍及中原。大道教教义独具特色,不谈飞升炼化、长生久视,而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一柱清香敬天地,修炼以内丹“守气养神”为重。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遇到神人授之修炼秘诀,在终南山筑“活死人墓”隐居修道,后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打起“全真”的旗号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传教。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立教十五论》,阐述了全真道的教理教义、内丹思......余下全文>>
五:道教历史的道教兴盛
隋唐五代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 隋文帝实行佛道并重的政策,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重用道士,兴建宫观。隋文帝相信符箓科谶,道士张宾、焦子顺等人向其密告符命,为杨坚称帝争取舆论。隋炀帝杨广沿袭了这一政策,敬重王远知、孔道茂等道士,还幻想长生不老,迷恋金丹仙药。随着国家统一,上清茅山宗北传,与楼观道相互结合;隋朝道教在神仙信仰上,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在道教法术上,以符箓为主,也炼制金丹,苏元朗撰写《旨道篇》,从《参同契》中发掘阐释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隋朝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服务,为唐朝统治者崇道树立了榜样;苏玄朗首倡内丹术,是唐朝内丹学迅速发展的发端;隋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并融会南北道派,为唐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盛唐高道辈出,他们从哲学、丹道、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重玄学在唐朝得到大发展,代表人物是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成玄英的“重玄之道”包罗了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诸多内容,融合道家老庄哲学和佛教中观哲学、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李荣的重玄学充满了中道精神,认为“道”是体用一源、体用兼备的。王玄览在“道体论”的指导下,阐述了“道物”、“有无”、“心性”等问题,提出了“修变求不变”的修仙理论。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提出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修道层次和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修仙渐门,他的“安心坐忘”、“主静去欲”的修炼方法成为宋元内丹学的先驱。此外,孟安排、张万福、李筌、吴筠等人也对道教教义、修炼、斋醮各方面做出了贡献。道教学者为科学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宾的开皇历、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和李淳风的麒麟历,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医药学和养生学有着巨大的贡献;张果老提出的九转丹成法促进了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此时的道教派别以茅山宗和楼观派最兴盛,备受李唐皇室推崇,天师道也开始活动于社会,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斋醮仪式上呈现出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也使道教遭受破坏,但中晚唐的统治者继续沿用“尊祖”、“崇本”的崇道政策。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信奉祈禳之术,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信仰神仙方药。其中,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余下全文>>
六:如何理解从汉唐以来道教的历史是"屈服史
魏晋时期,对农民利用道教组织起义有了认识的统治者对民间的道教采取了利用和镇压并行的政策。曹操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子女臣僚优厚的待遇来笼络群众,一方面将张鲁及其教徒北迁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既让五斗米道的影响扩展到中原地区,又使其组织混乱、思想紊乱。[10]
魏晋道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分化和发展:
其一,道教被许多统治者接受,大批高级士族人士加入道教,出现了一些天师道世家。
葛洪是丹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
其二,高级士族把他们的思想带到道教中来,促使了魏晋玄学的盛行,上清派、灵宝派出现并迅速发展。
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等人以《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著书立说,形成了新的道家流派——玄学。神仙方术与老庄玄学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东晋兴宁二年(364),杨羲声言南岳魏夫人降临,授予他上清众经,便与弟子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创立上清派。上清派以《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以魏华存为祖师,尊奉元始天王、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上主张存思存神,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视符箓外丹。
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的灵宝派,产生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创始人是葛玄。灵宝派以《五篇真文》、《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将儒家伦理与修道方法结合起来,强调“齐同慈爱、国安民丰”,修炼方法既继承了天师道的符箓科仪,又受上清派影响讲究思神诵经。[11]
其三,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组织发动起义。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西晋时期李特、李雄领导关陇流民起义,得到青城山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大力支持。江南地区的道教也日渐活跃,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都有很大的影响,399年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了反对东晋王朝的起义,道教传播到岭南地区。[12]
南北朝的道教改革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需要通过整顿、改革,发展为成熟的宗教。
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和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至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后,北齐高洋在天保六年(555)下令禁绝道教,使道教遭受沉重的打击。而北周统治者依靠关陇汉族立国,重视扶植道教,尤其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最为崇奉,除了宠信张宾,还礼待楼观道士王延、严达。楼观道以关尹子为祖师,坚信老子化胡说,重视《道德经》、《妙真经》和《老子化胡经》,修炼上兼习丹道与符箓,从北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13]
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帝(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陆修静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余下全文>>
七:道士的历史发展
道士作为一种宗教角色,是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的。没有道教,便没有道士的存在;离开道教发展的历史景观,便不会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道教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概况,以及道土是如何随着这一过程而诞生和他们的宗教信仰的特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道教”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们都将自己所讲的思想学说称之为“道”,如关于治理天下的叫“治国之道”,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这些学说主张去教育别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书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为道教”的说法。但是,这里的“道教”与后来的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完全是两码事。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首见于《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许地山在考察道教产生过程后指出:“巫觋(xí席)道与方术预备了道教的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的思想根鹏。到三张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为具体的宗教。”明确地指出了道教产生与原始巫之风、神仙方术、道家哲学的密切关系。事实上,道教的创立与谶(chèn 衬)纬神学、黄老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道教和道士的诞生是多种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及相应的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极为复杂的结果。上古时期,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敬,视为神灵,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术。巫就是在这种鬼神信仰的氛围中产生的专门从事交通鬼神、传达神意而为民祈福禳灾的宗教职业者,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典型的神权统治时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巫在政治生活、民众生活中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中的鬼神信仰思想以及相应的一系列仪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斋”、“醮”(jiào 叫)仪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等观念等,后来基本上都为道教、道士所完整的吸收、继承。后世道教神灵系统的建构和道教法事活动中对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术,以及道士的修炼方术等,都从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方技术数,以及黄老之学、易学、诸子中的儒家、墨家、道家、岐黄、阴阳、神仙等学说中接受了许多现成的东西,以致人们可以从道士身上看到一些上古巫觋的遗风流韵。因此,道教的创立产生与上古时期的各种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亲缘关系。神仙观念的起源亦甚为久远,洪荒时代有之,直至战国时期,已广为流布,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为当时帝王与贵族仰幕和追求的共同目标。所谓神仙方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鼓吹和传授长生成仙之术的术士。这些方士千万百计地搜求和行使奇方异术,来满足一些人长生不死的愿望,以便得宠于贵族,诸侯,帝王们。秦始皇和汉武帝就十分宠信神仙方术,网罗了不少方士在身边;来帮助他们实现长生成仙的梦想;方士们所行使的方术很多,诸如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谷道、侯神、望气、导引、烧炼、却老方、按摩方等,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最主要......余下全文>>
八:中国道家的历史!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九:武当山道教的历史
对于这座大山来说,2500年前的那个春天,春色似乎来得特别迟。在等待中,一个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闯入了宁静的山林。这是武当山日后被纳入史册的一年,正是这个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命运。
尹喜,历史上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的,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能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有了尹喜真人。我国有一个故事叫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尹喜真人在函谷关当官吏的时候,观星望气,看见东方有紫气飘来。2500年前一个秋天的清晨,紫气从函谷关山谷升起。尹喜等来了一个骑着青牛、须发皆白的老者,这位老者便是老子。在函谷关,老子应尹喜的请求,留下了《道》、《德》两篇五千言手稿。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介绍,人在山中称之为仙,尹喜当时读经的时候就在考虑,“我要去求仙学道,要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西南边是少华山、太华山,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山。此时的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明确地记载着:武当县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长安九百里。”不难看出,武当山因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当山比华山、云台山多了另一个机会。
尹喜显然认为,华山、云台山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于是,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从汉水北岸到汉水南岸。最终,他来到了武当山。武当山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成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修道成仙
当年,尹喜来到武当山,从岩洞中仰望苍茫群山,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他开始不由自主地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做天柱峰。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然而,这趟旅程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艰难。
尹喜朝拜大顶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因为武当山山深林密,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人要通过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有可能向前推进,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400公里的武当山披上了白色的盛装。展旗峰海拔700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地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安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系列迫在眉睫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度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圣洁而又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壁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
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或许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