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上过校本课程的人 知道怎么写心得的人。。。请进
成语与高中语文:
吃饭就必须靠筷子,当然不用也可以。但是有筷子之后我们干嘛不用呢?就像成语一样,我们要写一篇文章,需要词汇,目的是我们的文章更具有观赏性!更能被读者理解!学了这门课,我写文章更得心应手了!!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并非理论学的科目,课本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实践让我学会了技术!
物理学史:有很多生活中的知识是物理,我学了物理学史,明白了更多(然后在抄两句物理几位名人的语录还有成就)
古希腊神话传说:
作为罚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读古希腊神话,是提我高的文化让我对外国文化有点了解,这么优秀的文化应当被世人拜读!
开心一刻口语学习:
英语越来越使用,无论出国与否,当我参加工作后。会与英语直接对话,开心一刻口语不仅让我学到了英语还让我知道了学习的乐趣,我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了
希望能写一篇心得:
大学中,学校的科目让我知道了我的渺小知识的浩瀚,我会用心学!努力学。。。
楼主,在基础上多写几句吧 你那些书都没看过。。。。
二:帮我写1000字的高中总结与反思 20分
摘要: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突破的实质推广阶段,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对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调研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该区部分中小学领导对新课程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直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困惑,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新课程创新的精神实质、观念与行为存在距离的原因、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以及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出路等问题。
一、“破”后“立”还是“立”后“破”,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创新的精神实质
接受访谈的中小学校领导在充分肯定新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对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策略提出了质疑,质疑的核心是“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他们认为,实施并推进这样一个涉及基础教育乃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继承我国教育的传统,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他们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因其深度、广度、难度均与以往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采取跳跃式的创新运动来推进课程改革是否妥当,仍有待实践的检验。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立”后“破”还是“破”后“立”是一个两难问题。对待这样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处理时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破”的力度,也要考虑“立”的条件。
他们认为,在实施新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教师的知识、能力的结构以及教育方法的特点,尽可能实现旧课程和新课程的有效衔接。此外,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应该充分反映我国的国情,应该有城市版、农村版、山区版等多种版本教材供不同地区选择使用,采取“一刀切”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二、观念制约行为还是行为背离观念,观念与行为的距离有多远
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认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是观念制约行为还是行为背离观念。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广大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由实施课程到主宰课程、教学权威意识到教学平等参与意识、教学活动的个体化到合作化、教师相对主动学生相对被动到师生积极互动、以知识为本到以发展为本的转变。这些观念的树立,对于逐步实现新课程的功能定位、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要领、评价体系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的天然屏障等原因,教师的新观念难以有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观念与行为之间之所以有一定的距离,行为可以背离观念,一是因为无论如何观念到行为之间总会有差距,二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似乎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格格不入。其实,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已有观念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学习是对自我的积极否定,而这样的实践则是对经验的扬弃。使这种学习和探索过程更加符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每一个试图缩短观念与行为差距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内容综合化还是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课程综合化对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充分肯定课程综合化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接受访谈的学校领导对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出现的过分强调学科综合化的倾向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课程综合化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课程割裂......余下全文>>
三:2. 网站的地图上都有火龙洞,可是怎么进?好多人都不知道,知道的朋友能不能说一下怎么走法
呃~没去过
四:急求1份600字的半学期总结高一的
你是要学生的总结还是老师的 这里有片老师的半个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帮助下,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我们高一年级全体教师奋发进取、团结拼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抓住课前预习和限制训练两个关键环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推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预习质量、课堂效率得到较大改善。同时,狠抓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及各项常规教育。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扎实有效。现总结如下:
主要工作
1、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年级实际,大胆改革,集思广益,率先推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几经完善,确立整个学习环节为:预习、交流、展示、完善、巩固。课堂教学环节为:再现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简要复习——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小结——当堂达标——收回导学案。
2、为配合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年级出台了相应的小组建设策略、各项活动方案、
预习之星、展示之星、优秀团队评比方案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3、狠抓集体备课。确保足时,不走过场。按照备课组分工,主备人提前编制初学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经年级检查盖章,然后才进行集体研讨、修订,再进行胶印、下发。本学期,预习导学案的编制有了很大完善,深受学生认可、接受。
4、严格执行作业上交、展室展览的要求,年级进行认真的检查、反馈,有力的督促了教师的作业批阅。另外,值班教师在答疑室挂牌答疑、主动解惑,深受学生好评。
5、排除一切困难,确保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设。并且强化了过程性管理和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学分认定考试组织严密。
6、建立了学生成长日记。督促学生严格自律,做好计划、及时总结反思。有效地避免了自主自习、双休日学习、活动无计划和盲目性。
7、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养成、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好学生会的自主管理。目前,三操、卫生、两休、自习纪律等常规表现状况良好,令人满意。
存在问题
1、课后巩固训练、当堂达标还存在数量不均衡,教师指导、要求不力,学生做的规范性差等问题。
2、少数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奉献意识尤其是质量意识不够,工作应付、麻痹现象时有发生。
3、教师在备课后上课前的二次备课较少,个人缺乏对教学问题的诊断、预测。青年教师尤其要加强这一块。
4、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刻苦意识较弱,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主要措施、打算
1、进一步反思、总结、扬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抓出课堂高效率、高效益。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要求老师们熟知多媒体使用规定,年级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公布使用情况。
3、适量增加限时训练,落实好当堂巩固练习。各科老师加强指导、要求,规范化、上层次,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4、充分发挥、调动好两个核心即备课组长、班主任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奉献精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强化后期的管理。
5、年级加强对老师们的预习导学案批阅、诊断、尤其是课前二次备课、课后限时训练的检查力度。
6、加强对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观念、刻苦意识、好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教育,确保后期的稳定发展和优异的成绩。
五:课程如何设置: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中小学生学什么?课程应该怎么设置?课程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这牵扯到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局、学校、家长、学生等方方面面的机构和群体。我们必须了解,当前我国的课程设置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统的过死,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太小,伸缩余地小。这种体制,既不利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又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 1989年国家教委课题组对英国中小学课程情况进行了两个月的专题考察后,曾向国家教委提出专门报告,建议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十年后的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 那么什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呢? 所谓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名作赏析、阅读写作、英语(Q吧)学科的写法指导、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奥赛辅导等都属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 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已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彼此关联、内在整合的,因为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类课程决策的权力主体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共同体"。三级课程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着。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