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如何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毫无疑问是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拿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改革,就是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也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碎片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60个领域的改革,就是全面改革。二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改革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解决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法制和制度来“硬约束”。《决定》提到的“法治中国”就是为了给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决定》提出“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我觉得有必要将改革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把是不是改革创新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进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觉行动起来,同时还要建立不改革、在改革问题上“不作为”的问责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改革才会更有来头、更有劲头,才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改革的甜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入手,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二:如何在社区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党组织作用

随着各地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做为最基层的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重要和明显,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功能。 科学合理的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推进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创新,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实践,增强社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可以从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入手,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如区域共建式,即以行政管辖区域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灵活设置党组织;链状融合式,即采取“协会、商会、基地等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模式设置党组织;统分结合式,即根据党员居住地、技能特长、从业情况等,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设置,形成全方位覆盖的领导。     突出社会服务职能,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党章赋予社区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也是社区党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社区党组织要主动适应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服务于社区党员,服务于社区群众的工作方针,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员和群众中的凝聚力,以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     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提升社区党组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同时又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通过整合面向基层的各种社会资源,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形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社会合力。包括构建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辖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和协商会议制度;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实行机关单位党组织联系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联系社区贫困群众的“双联”制度;构建配套投入机制,积极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弥补社区工作经费不足,改善社区办公、服务和生活条件。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激发社会管理热情。 社区党员干部身处社区工作第一线,是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主导力量,也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社区党组织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创新干部选拔方式。从社区居民中选举产生社区党委(总支)书记,从区直机关下派年轻干部到社区挂任党委(总支)书记,从街道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委(总支)书记或副书记,聘请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兼)任社区党委(总支)委员,选聘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二是创新民情沟通方式。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会客厅)、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等制度,畅通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三是创新党员管理方式。针对社区内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如对社区无职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实行“岗位化”管理,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化”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化”管理。     (作者系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委书记)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哪些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一、更新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管理与治理虽非截然对立,但至少有如下显著区别:

1、主体不同。

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这一变化意味着,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体,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社会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主体。

2、权源不同。

政府的管理权来自于权力机关的授权。尽管权力机关授权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授权,但人民授权毕竟是间接的。而治理权当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三是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于思想观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于政治生态上铲除了人治隐形存在的可能,最终使那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法治无所依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赖于各个领域的法治化。要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要......余下全文>>

四:如何认识我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结晶,反映了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

一、改革目标的科学提升。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改革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十八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既是对各个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提炼,又是对改革总目标的根本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方略的综合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健全的治理体系、高超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利于统筹谋划各个领域的改革,保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个总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根本标志,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自信自觉。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但没有遇到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对国家治理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经验总结,但他没来得及深入探索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就去世了。苏联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严重错误,最终积重难返,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教训极为深刻。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指引下,总结国际国内两方面经验教训,以......余下全文>>

五:如何理解我党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对改革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认识,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十八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既是对各个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提炼,又是对改革总目标的根本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方略的综合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健全的治理体系、高超的治理能力,是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利于统筹谋划各个领域的改革,保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个总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根本标志,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自信自觉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但没有遇到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对国家治理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经验总结,但他没来得及深入探索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就去世了。苏联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严重错误,最终积重难返,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教训极为深刻。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指引下,总结国际国内两方面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新的实践探索,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余下全文>>

六: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中央包括国务院干的主要是政府改革的事情,就是简政放权。怎么简政呢?

第一,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这两年来我们已经取消了240多项,还不够,还要砍。减少政府对微观事物的干预,涉及老百姓比较多的事情就放到基层去,所以它要下放。

第二,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统一为一个号码就可以查询所有资料。现在两会有人建议,那个身份证是不是能够变成一卡通,我看未来它应该那么变。

第三,制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凡是进入市场要投资,列出负面清单,凡是不在这里面的我们都能干。制定负面清单就是把企业、个人不能干的事情给写出来,不包括社会管理,主要是经济领域。所以,你要没有依据,那你做这个就违法,不允许你干的,凡是没有列的,其实都是能干。

(二)加大放管结合的改革力度

当然是要放,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但并不是放任,也不是全部都不管,还是管,所以如何在放和管上结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是这次两会里面一个核心问题。

第一,放管结合,放管适度。二者都需要,不要以为放了就什么都放开了,都不管了,那也不是,但既然是放,肯定会少一部分,所以这是一个总的要求。

第二,对于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这就是放管结合。我一直认为下放权力要看什么权力,基层政府是它的强项还是它的弱项,技术、资金、设备不是基层政府的强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你把那个权力下放干什么?你要下放的实际上是监管,是老百姓办事方便,他到我这来比到你那去要近。

第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实现真正做到大道至简,其中有两项要求,一是简化程序,能省则省;二是所有的审批都有一个时间限制。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第一,建设“四个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这次两会里面提的四个目标,法治、创新,廉洁、服务。

第二,政府的“两力”建设: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是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公信力是你和当事人、你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问题。言而无信是公信力最大的忌讳,取信于民,让人能信你,这是问题的关键。那作为政府怎么去增加它的公信力?我认为这方面中国各级政府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目标是三个,第一,叫做“四个政府”;第二,“两个力”;第三,一个化,现代化。其中最难做的文章是最后这个现代化。国家说要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什么叫治理能力?你什么时候把他赶回去,他不敢来,那就叫现代化,那就叫执法的有效性。有效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你都没效益,你在那走来走去有什么用。

第四,关于法治政府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个提议是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里面讲的就是四个要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领导干部不可能成为各个行业的专家,他有了法治的思维观念,有尊法的意识,可是他不懂,所以就讲了一个学法的问题,你不懂不要紧,你得去学。然后才是守法的问题。坚持依宪法施政、依法行政。

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也罢,履行职责也罢,你必须要履行职责,该作为的你要作为,该管的你要管,该担的你要担。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法律有依据就能干,法律没有依据就不能这么干,这个限制很严的。

第五,对于行政执法来讲,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讲了四个要求: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余下全文>>

七: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要内容

只有全民监督才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好举措。

八: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因为要从巩固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抓好基层基础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巩固我们的政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题中之义,是积极应对基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关键是提高基层的战斗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就是要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向战斗力聚焦,解决影响基层战斗力的突出问题,加强战斗力建设,提高战斗力水平。要全面加强县一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锻造引领县域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切实提高镇(街道)调控力,真正把镇(街道)这个龙头挺起来;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前哨和坚固堡垒;要持续提升基层骨干队伍执行力,使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落实工作的“先锋官”和联系群众的“排头兵”。

九: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何重大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第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有全国一盘棋的互助协作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能否定和丢弃我们制度的优势,恰恰相反,是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各方面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第二,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这将是意义更为深远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意味着我们将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既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决不照搬别国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一、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改革发展稳定能力+内政外交国防能力+治党治国治军能力等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依照我国宪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余下全文>>

十:如何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既要努力提高制度建设水平,还要增强治理能力,从而使治理适应“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今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提出,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时,我国将基本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法治政府部门。

本期选择部分省份,分别从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完备的法治制度体系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等三方面,梳理今年及今后五年的改革重点,以供借鉴。

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机制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没有好的体制机制,行业难以实现善治。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将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综合交通运输融合发展与协同发展,作为改革主攻方向,不断激发交通运输发展内生动力。

“十二五”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市交通委员会在铁路、民航等方面的职能职责作出明确界定,并增设铁路处和民航处,交通部门全面实现了对铁公水空的统一管理,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十三五”期,重庆将扎实开展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点,完善交通“大部门”运行机制。

浙江、广东、湖北等省份,也将开展试点。浙江今年将充分发挥省交通综合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重点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在构建“大交通”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实现由一个部门统筹负责综合交通管理职能。

广东“十三五”期将以深圳“大交通”管理体制为示范,开展“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经验复制推广至全省,逐步构建省、市、县三级“大交通”管理体制。今年将重点优化完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能,在河源、潮州市开展“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湖北今年将积极争取获批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验区,积极构建省级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共建机制,稳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各地推进“一城一交”试点改革。

辽宁、安徽、山西、甘肃等省份着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加速融合,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辽宁“十三五”期将建立交通运输和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等部门多规衔接的规划编制机制,加快建设“一省一交”、“一城一交”的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安徽今年将努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提请省政府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研究解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加速融合。

山西“十三五”期将抓住太焦、大张等高速铁路建设机遇,推动建设公铁综合运输枢纽,并加强公路、城市公交等与铁路、民航、道路客运站场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今年将围绕建立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加强与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运输组织协调机制、运输服务应急保障机制、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甘肃今年将以“6873”交通突破行动为抓手,逐步探索“大交通”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区域内公路、铁路、民航、水路、城市公交和邮政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融合。

深化投融资改革 防范债务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将跟上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应用专项债券等融资模式,加快设立交通运输发展基金,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债务风险。

社会资本在交通运输发展中......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