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俗世奇人

一:今天我们学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你见过什么“奇人”?描写一下他的“奇”,不用太长,谢谢 20分

刷子李,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刷子李天生就有一种“奇”,在粉刷时,不会粘上一滴油漆。

二:模仿俗世奇人写一篇班级奇人 怎么写啊

就写你们任何一个你熟悉的学校老师,他/她有自己的风格,教学特点,奇怪的行为举止爱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好老师,俗在他淹没在群体中,不俗在他卓尔不群,另类,当然这些另类都是可接受的,不要供缺陷缺点毛病。每个老师都会是俗世奇人,你随便抓一个就可以,看你想忽悠谁。

三:仿写俗世奇人,写自己班里的同学,不要文言文,500字,就写班里发生的奇闻轶事等...

你们班的同学我又不了解 怎么知道有些什么奇闻呢

所以还是自己写吧 没有捷径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四:作文:我身边的俗世奇人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路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余下全文>>

五:俗世奇人中挑一段写赏析并仿写,总共500字到400字之间,好了再加100 100分

校园奇人

——冯骥才《俗世奇人》仿写示范

楚 风

“圆周老师”

“圆周老师”,本姓周,跛足,性开朗,某初中一数学教师也.

某班数学屡考屡败,校方乃以周师易之.师甫进课堂,乃自陈:“鄙人,周某,自今日教汝等几何学科也,希共切磋.”

其时初学圆学,师乃曰:“圆,甚易,诸君请看——”乃下讲台,以跛足立地为圆心,两足之距为半径,旋其另一足.顷之,一圆即成.众生哄笑,师亦大笑.遂亲其师.

周师上课,更有一绝.每教圆学,从不携圆规,乃徒手持粉笔,一挥而就,如规所出.当是时,诸生均圆睁双眼,啧啧不己.日久,上课均听讲专注,尤喜观其作圆.俟下课,师甫去,好事者即蜂涌至讲台,以手中圆规比测,莫不中规.又自试画,则往往非扁即椭,相去甚远,丑不堪言,钦服尤剧.

居半载,此班数学日益精进,竞独占年级鳌头.周师之名,不胫而走.诸生遂不复称其原姓,乃昵称曰:圆周老师.

“睡仙”韦生

学生课堂瞌睡,自古有之.宰予昼寝,仲尼斥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典故,众所知也.

今有韦生,初二学生也,亦嗜睡成性.每于师慷慨陈词之际,即双手伏桌,两眼眯缝,嘴角含笑,头部频频起伏,如小鸡啄米,然下颔始终不沾双臂,又如蜻蜓点水状,甚为奇也.

其师近视,戴深度眼镜,常误其为听课心领神会而含笑、颔首,乃赞曰:“韦,听讲何其认真也!”云云.久之,方悟,其实为瞌睡状,哂之.

同窗元生亦嗜睡,然每侧首伏桌,鼾声微作,口水流臂;而或倒吸而回,复吹泡而出,汩汩作响.良久,水泡轰然炸裂,一室皆惊,既而笑声盈耳,元乃惊醒,郝然而立.

然韦甚嗜数学,课堂瞌睡,乃深夜苦学所至,每临大考,常占年级鳌头,为班争誉.师乃复赞曰:“韦,能矣哉!于梦中亦在探究数学也,故有佳绩.由此观之,瞌睡亦有学问矣,善睡者几可成仙也,不善者即虫也.元,宜多学之,不可当瞌睡虫也!”元惭愧不已.

同窗闻此,赠其雅号:韦曰“睡仙”,元曰“睡虫”.韦“睡仙”之名即由此而出也.

六:身边的"俗世奇人"的"绝活"请介绍一下

在冯骥才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今天,我和妈妈去国商购物,一到门口就看到有一大群人围在一个画糖的摊子周围,不时还议论着什么.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了进去,我看见一个戴着副老花眼镜的老头儿,个子并不高,白白的胡子,圆圆的头,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一双布鞋,看上去很有艺术性.

他画的最绝的是一条可爱的”小龙”,在他的手中一只勺子像一支有魔力的画笔,大理石板也变成了一张神奇的白纸,勺在他的手中飞舞着不时留下了一种黄色的液体--糖,过了一会儿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龙”就在大理石板上出现了.他在桶里拿出一根竹棒向”小龙”身上一放,两颗糖一粘,小龙就粘在竹棒上了.

看吧,一个长相平平,家境不富裕,但拥有才艺的人,走在何地,何时都会有人们来关注,来欣赏。

为什么?因为他是俗世中的“奇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