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名词解释

一:资源分配者名词解释

工资分配是指按部门、类别进行工资汇总,并按工资的用途对工资进行分配。

分配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支付相应的工资。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要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同工同酬原则

同工同酬是指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相同,领取相等的报酬。实行同工同酬,要求对所有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只要付出同等劳动,就付给同等的劳动报酬。

3、工资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原则

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生产决定分配,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可分配的社会产品,因此工资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名词解释: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详细参考: baike.baidu.com/...A7t88K

三:哪种DV好?

将A,B两种液体混合(不计热损)质量之比为Ma:Mb=2:3贰混合后A液温度增加10,B液降低15,则A,B的比热容之比是?

四:复合型工资制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其实现形式

所谓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他提出:在未来社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每个劳动者“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包括:首先,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其次,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即不包括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而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之后的剩余。再次,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的方式。这是由几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具体体现在:(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2)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3)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不过,我们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的方式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2)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

(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的形式,而用商品货币的形式来表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下面几种收入分配方式:

第一,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这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家庭收入。

第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这是指在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第三,经营收入。是指各种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收入。

第四,按资分配的收入。这是指凭借资本、资产的所有权获得的利息、股息、租金、红利等收入。

以上这些收入实际上实行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什么意思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能并存吗?

马克思资本论建立在劳动时间量价值这一定义之上,提出了等价交换与按分配的剩余价值理论,这里的劳是指劳动时间量或劳动量,不是指劳动的效益量,在资本论的按劳分配中,是不考虑效益的,是计时工资,并不包括后来以效益计酬的计件工资。注意,计时工资是资本论的按劳分配或按时分配,是以时间为标准,而计件工资是知本论的按效分配、按租分配和按知分配等按资分配方式。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提到了计件工资,但并没有作出基于劳动租或附加值的合理解释,原因就在于计件工资不可能建立在劳动时间量价值之上,也不可能与等价(时)交换相兼容。

施国宝《知本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巨著,虽然是对资本论的伟大继承,却是了不起的劳动哲学的原创,是以劳动租、附加值和协新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资本论不能正确解释计件工资,因为计件工资与劳动时间量价值和等价交换是水火不容的,计件工资只能定义在劳动效益量价值与增值交换之上。等价交换的本质是等时交换,只能发计时工资,不能发计件工资,一旦发放计件工资,就不是按劳动时间量定义价值了,也决不是等价(时)交换了,所以说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是决不能兼容计件工资的,能兼容计件工资的只能是施国宝的《知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自相矛盾的定义,巧妙地混淆了劳动差异,无论你有多少劳动差异,只要一“平均”,就没有差异了,实际上是以“平均”来掩耳盗铃地否定差异,然而,马克思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既然是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又何来平均呢?平均必然建立在差异之上,如果劳动时间量或生产效率需要平均,这恰恰是不打自招地承认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巨大差异,而不同的复杂劳动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劳动差异,这是举世公认的基本道理。资本论出现了一个十分绝妙的死循环,先是否定劳动差异,最后发现无法解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商品的价格的差异,于是就来个“平均”,而只有差异才可能有“平均”,无差异的劳动或商品还需要平均吗?同时,否定了劳动差异,也就否定了商品差异,最终就否定了使用价值的不同。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与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是水火不容的,要么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是对的,要么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对的,但两者不能同时对,因为无差异就不存在平均,要平均就得承认存在劳动差异。总之,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大玩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和瞒天过海的学术奇招,而全球能看出这一招的学者不超过十人。如果没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写不下去,所谓的资本构成与剩余价值率等分析也就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不用“平均”来否定“差异”的话,如果商品中真是凝聚无差异的人类劳动,那么生产效率与利润率的分析都没有必要,因为一切价值研究或创新研究的前提恰恰是生死攸关的差异,没有差异就不可能有使用价值或价格。总之,资本论给资本强加了或罗织了许多莫须有的剥削罪名,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误导作用。

资本论的劳动时间量价值这一定义,死死地限制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能有一种计时工资或按劳分配,在资本论中,等价交换是等时交换,按劳分配是按时分配,只承认劳动时间,不承认劳动差异与劳动效益,所以,资本论不可能兼容多种分配方式,不仅不能还原伟大的资本道德,而且还刻意抹黑了民营企业或企业家的创富道德,给广大的中小阶层发出了“资本有原罪,没有有原功;企业家发财有罪,破产无罪”的强烈暗示,直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资本道德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才真正从资本论的按劳取酬思维中,跳到了和本论的按效分配,其前提就是承认劳动差异,而且不能再搞计时工资与大锅饭来“平均”劳动差异了,当然,“平均”......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