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小故事

一:五一劳动节的小故事100字

五一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恭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二:关于五一节的故事200字左右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和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2.五一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三:谁知道有关五一劳动节的小故事要短一些谢谢

勤俭是美德

劳动最光荣

劳动保本色

廉洁育高风

劳动创造世界

人力征服自然

掌握经济规律

发扬改革精神

劳动创造世界

春天属于人民

巩固工农联盟

增强民族团结

四:谁有关于热爱劳动的小故事

毛泽东教岸英扫厕所 193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五:端午节的小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余下全文>>

六:五一节的故事

彭德怀开田的故事 1961 年11 月,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山水草木,看着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想到这里,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日子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谷公社的陈蒲大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锅饭,而是撇开随同人员,独自一人来到离食堂不远的贺老伯家里。刚跨进屋,迎面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老伯正蹲在灶下烧火做饭。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老伯,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饭?” 老伯没好气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大队才开食堂饭的,还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彭德怀一听,话出有因,顺手将锅盖揭开,只见锅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窝里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大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人饿肚皮了。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侄儿望着两鬓斑白的伯伯劝道:“你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开什么田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老骨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老,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小青年比一比呢!”说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锄猛干起来,像个标准的老农。 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一块块新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一道收棉花,种麦子,撒下了无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一个月,别的重活干不了,帮生产队看牛,看湖鸭。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一百元交队上。”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立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七:宋朝的节日的故事

由于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代社会经济变革带来社会风俗的发展与变化,促使宋代社会风俗在魏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趋于定型。社会风俗发展的同时,节日风俗也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宋代的节日风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节日种类大大增加,仅官方节假日有76天,加上旬假等假日,宋代节假时间总计达124天,而唐代的节日仅仅有46天。”彭恒礼说,岁时风俗,到宋代也发展得相当完备。节日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紧密相连,随着商品经济勃兴,宋代城市兴起,奠定新的城市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这种社会变革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人们对待节日的理念悄然发生变化,宋代节日的宗教、祭祀因素减少,节日娱乐性增强,其中以官定节日最为丰富。以上元节为例,政府参与很广,百姓狂欢,节日内容丰富,节日文化的功能得以展现。

宋代官方十分重视节日以及节日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在官定节日中通过举行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来实现朝廷的思想教化对民风的导引,而在官定节日活动中也渗透了民间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由于宋代节日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娱乐性增强、宗教祭祀的成分相对减弱,世俗化不断增强,民间也积极参与到官节中,官方和民间相互影响,积极互动,构成了宋代官定节日的整体。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宋代官定节日添加了很多娱乐因素,例如在圣节中加入了全国性的会演、队舞。政治性节日也有赏心乐事。

宋代时的很多民间传统节日保留至今,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压轴戏,非新年莫属。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是日,朝廷下令免收公、私房租和准许京城百姓“关扑”(主要是赌博)三天。民间用鸦青纸或青绢剪成大小蟠,由年长者戴之,或贴于门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卷5《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宋代极其重视岁时节令,所以,除夕民俗活动更是隆重热烈。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6《正月》中描述: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柴炭等,马行、播楼街、州东宋门外等处,都搭起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靴鞋等。其间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傍晚,贵家妇女出游或进市店饮宴。杨元咎在《双雁儿·除夕》中记载:“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则描绘了除夕夜亲友相聚,互道祝福的情景。

宋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这一天不仅官府、百姓要制灯、展灯,教坊百戏、民间艺人要游街巡演,而且皇帝要亲临宣德楼观灯,撒金钱让百姓争抢。帝民同庆,其乐融融,一派太平盛世的绚烂景象。“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东京梦华录》)这段话描写了元宵节都城的热闹场景,短短的一小段就将元宵节时寻常百姓在月下灯影中看百戏巡游,开展节序民俗活动的热闹景象基本勾画出来。

今天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来源于宋代,与上元节放灯密切相关。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所写的这首上元灯节词《青玉案》,不仅仅写到宋人的文化节俗,更是浓缩了人们美好又心酸的瞬间情感。

彭恒礼指出,与现在节日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宋代的节日,宋之前的节......余下全文>>

八:关于各种节日的小故事

双蝶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每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正是百花争艳桃李芬芳之时,在农历的三月初一江苏省宜兴地区要过“双蝶节”。关于双蝶节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呢,那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宜兴巷洞碧藓岩筑庵读书,同窗三载,梁祝殉情身亡后双双化为蝴蝶回到人间,相传黄色的大蝴蝶是祝英台,黑色的大蝴蝶是梁山伯,有趣的是每年三月,宜兴善巷洞藓庵附近,常常有一对对彩色的大蝴蝶飞到这里,穿花栖草,追逐嬉戏,形影不离,当地人们认为这些彩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魂所化,他们共同留恋着“同窗共读三载”的幸福时光,因而每年一度来此故地重游。宜兴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这对“不能同生,但求同死”以身殉情的青年人,将碧藓庵改为英台读书处,建立了祝陵,并将传为祝英台的生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天称为“双蝶节”,每到双蝶节,人们便要到祝陵英台读书处凭吊,饮赏那花丛中的双双彩蝶。朋友们,您如果有兴趣儿的话,每逢“双蝶节”到宜兴来看看,那里景色迷人,宜兴人民又非常的热情好客,我相信,您到了那里,一定会留连忘返。

九:端午节的来源(一个小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