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有哪些支持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是现代教师教学中急待钻研的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地化解实验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等各方面具有与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即使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也不喜欢枯燥的讲解,都希望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行动起来,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例如,在教学“区分纯净水、白醋、白酒”这个实验时,让学生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得出结论。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达到提高兴趣、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太阳系的家族成员和它们的大小,如果只是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个动画的模拟太阳系家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而且各大行星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等都一目了然。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例如教学《鲫鱼与青蛙》一课,在学生掌握了两栖类和鱼类的区别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两栖类,哪些是鱼类。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把它们送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两栖类和鱼类到相应的栏里,同时,对学生容易分错的动物大鲵(娃娃鱼),配上了生动的文字、图片加以介绍,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巧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例如在教学《生命之水》这一课时,如果只是反反复复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也很枯燥。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这样,“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自然解决了。再如《观天认星》、《探索宇宙》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余下全文>>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要不断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的前沿科学技术、了解新课标下的中考信息、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中科学的教学中,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涝灾时间和研究中,我逐渐感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可加大课堂信息量
现象等现实生活中知识,学生积累不多、比较贫乏,可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现在的科学教学需要学生大脑内存储很多的生活的科学知识。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提供帮助,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节时,可以让学生看划船、溜冰、游泳等镜头。在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播放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奋力拼搏的镜头等,加深学生对一些现象的直观了解,从而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科学的概念和规律。
2、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的影响,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科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转换变化速度。例如:能量转换,特别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其中小球的形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不易观察,可以用计算机将球的形变过程“慢镜头”模拟出来,再放出来就比较直观了,并且可以反反复复地放映。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转换观察空间。如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我们看不到,只是让学生去想象,通过flash课件制作,大屏幕的放映看到模型中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隙,不同物体接触时不同颜色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可以把长时间的扩散现象缩短到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克服时空的限制。把微观的知识放大宏观化,为学生探究微观知识架设桥梁,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也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能很快突破教学难点。
3、 可拓宽课堂教学空间
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在一些以学生的猜测、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的探索性实验的教学中,由于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容较多,常常会感到时间紧迫。如能在这些课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为了保证探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要对实验时牵涉到的实验器材的组装及实验中应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给予指导,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边示范、边讲解,既费时又使学生容易听了这、忘了那,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先把实验装置展示在大屏幕上,接着点按鼠标,将要点内容配以动画与变幻的文字一并定格在大屏幕上,学生在操作时,有什么问题只要抬头看一下提示,又可以继续实验了,效果很好。
学中经常出现阅读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多的问题或习题如果靠课堂板书是很费时间的。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先把题目打好,再通过大屏幕投影,板书效果好又省时间,对答案可以用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课本中的图片可以把他们扫描存储起来,在做幻灯片或者对书上某个知识点提问时很方便的应用,对化解知识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余下全文>>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结合点有哪些内容
1.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2.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3.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则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硬件,如何用足、用好,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要求,学科特点,通过有机整合,开发出适合校本特点的教材,并通过课堂教学和谐互动才能取得实效。
四:信息技术应用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
1、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或运行周期过长(或过短)、体积过大(或过小)、缺乏安全性的探究对象进行观察或探究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可以揭开部分内部结构或实验原理无法明示的“暗箱”课。
3、信息技术可以静态或动态描述一些抽象的事物及其工作原理,以便于观察。 4、信息技术能展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需的真实情境。
5、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数据与探究方法。如通过互联网,了解已有的调查和研究结论、相关链接、科学家、拓展的课内外活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增加理解科学和做科学的机会。
五: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相融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融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融合"的核心。"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科学教学朝着自主、特色、个性化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生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同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科学学习材料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宇宙现象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信息入手,让学生研究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的形成过程。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认识地球、探索宇宙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融合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信息化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余下全文>>
六: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包括哪些内容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余下全文>>
七: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课的教学也驶入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改变科学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时间、空间得到控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再现情景、照顾全体学生成为可能,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教学评价多元化等等。但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用技术有时会适得其反。传统教学依然有它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两者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科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原来还是奢望的教学设想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使得教学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信息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空间更加广阔,但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又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好处的同时,由于盲目夸大它的功能,认为它无所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教学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1、改变科学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科学课中,教材上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但现代多媒体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有着许多专门的科普宣传、科技博览等网站,向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有的还面向国外专门开辟了外文专栏、专版,只要知道它们的网址,我们就可以免费进入这些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幻的科学世界。而且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如:中国科普博览网(www.kepu.ac.cn),它分为《生命奥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尘》、《科技之光》、《万物之理》、《文明星火》六大板块,并以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英文版三种语言模式,通过图文、动画、音视频等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奥秘,以及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动态等信息。另外,绝大部分教育机构网站甚至政府部门、商业部门的网站也都开辟了“科学”、“科技”栏目,以“中央电视台网”为例,其专门设置了一大板块——科教栏目包括探索发现、科学世界、走进科学、百科探秘、走遍中国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确实,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资料,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无需出门、无需花大量的钱购买书籍资料。同时经常访问科学相关的网站,会觉得科学研究是一门富有活力、充满挑战的学科。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科学教学,这既拉近了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科学课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主动性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十五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余下全文>>
八: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1,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
2、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3、,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学生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的切入点
1、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整合。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好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
2、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
3、每一课书都有学生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并不只限于认识那些用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个别事物和现象,还必须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4、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情绪未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后半节课,由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会引起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将会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动机会很快调动起来。
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自然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