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现代管理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因为序参量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序参量概念对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只要在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二:协同效应的来源
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协同效应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范围经济:并购者与目标公司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二是规模经济:合并后产品单位成本随着采购、生产、营销等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三是流程/业务/结构优化或重组:减少重复的岗位、重复的设备、厂房等而导致的节省。Mark Sirower曾经给出一个判断并购价值的公式:并购战略的价值=协同效应-溢价所谓溢价是并购者付出的超过公司内在价值以外的价格。如果溢价为零,那么并购价值=协同效应。如果没有协同效应,那么并购溢价就是并购方送给目标公司的礼物。并购战略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付出的溢价是事前的和固定的,但协同效应却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而并购战略一旦失败,代价高昂,无论是金钱,还是声誉。所以,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东或投资者判断一项并购对自身利益影响的两个关键指标,就是对潜在的协同效应和并购溢价。当并购方的出价远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溢价又没有潜在协同效应来支撑的时候,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就会怀疑并购方的并购动机。如果并购方不能给出合适的解释,这种怀疑就会被投资者当成事实。而在并购涉及国际政治因素时,这种并购更会给怀疑论者提供一个值得利用的理由。某种意义上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正是陷入了这种陷阱之中。协同效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并非无迹可寻。
三:什么是协同效应,怎么解释?是什么意思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 而其中对混合物产生这种效果的物质称为增效剂(synergist)。协同效应常用于指导化工产品各组分组合,以求得最终产品性能增强。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例如,企业组织中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
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使公司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1+1>2”或“2+2=5”。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
通过横向关联取得协同效应
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蒂姆·欣德尔(2004)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Igor Ansoff (1965 )首次向公司经理们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把协同作为企业战略的四要素之一,分析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可以像纽带一样把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哈佛大学教授莫斯·坎特(R. Moss 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获取协同效应。
四: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问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五:以cr6为例,解释什么是协同成键效应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说依+依>贰效应协同效应外部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指集群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特定资源比作单独运作企业取更高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产营销管理同环节同阶段同面共同利用同资源产整体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种物理化现象称增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组相加或调配起所产作用于各种组单独应用作用总 其混合物产种效物质称增效剂(synergist)协同效应用于指导化工产品各组组合求终产品性能增强 依9漆依德物理家赫尔曼·哈肯提协同概念依9漆陆系统论述协同理论并发表《协同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整环境各系统间存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关系社现象亦例企业组织同单位间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及系统相互干扰制约等 企业协同系统协同经营者效利用资源种式种使公司整体效益于各独立组部总效应经表述依+依>贰或贰+贰=5安德鲁·坎贝尔等(贰000)《战略协同》书说:通俗讲协同‘搭便车’公司部积累资源 通横向关联取协同效应 同且本应用于公司其部候协同效应发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角度区别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通见资源使用实现协同效应则主要通隐性资产使用实现蒂姆·欣德尔(贰00四)概括坎贝尔等关于企业协同实现式指企业通共享技能、共享形资源、协调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谈判联合力量等式实现协同 贰0世纪陆0代美战略管理家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协同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企业采取元化战略理论基础重要依据Igor Ansoff (依9陆5 )首向公司经理提协同战略理念认协同企业通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匹配关系功拓展新事业协同战略像纽带公司元化业务联结起即企业通寻求合理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效配置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种类似报酬递增协同效应使公司更充利用现优势并拓新发展空间安索夫《公司战略》书协同作企业战略四要素析基于协同理念战略何像纽带企业元化业务机联系起使企业更效利用现资源优势拓新发展空间元化战略协同效应主要表现:通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共享降低本、散市场风险及实现规模效益哈佛教授莫斯·坎特(R. Moss Kanter)甚至指:元化公司存唯理由获取协同效
六:什么是企业并购效应?并购协同效应的来源有哪些?谢谢哦谢谢~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以及代理理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 竞争优势理论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 规模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 交易成本理论 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恭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 代理理论 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代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代理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
(5) 价值低估理论 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余下全文>>
七:什么是企业并购效应?并购协同效应的来源有哪些?谢谢哦谢谢~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以及代理理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 竞争优势理论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2) 规模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3) 交易成本理论 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4) 代理理论 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代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代理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5) 价值低估理论 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