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之洞的《诫子书》全文,翻译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
54
岁临终前写给
8
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
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
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
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
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
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
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
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
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
,
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二:诫子书张之洞翻译以下段落
汝离家已经有大半个月了。我没有一天忘记你。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无微不至,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他们的孩子。但是我一定要让你离家,是因为要你能用功求上进,以后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
现在国家众事纷扰,外来的侵略者纷纷入侵,边境屡屡失守,内地也很危急。振兴国家的方法,第一就在于治国。治国的方法有很多,而练兵就是最一重要的一种方法。你从小就好武,在书房中读书是,如果遇到先生外出,你就马上会跳跃嬉笑,做出各种事情来。幸好现在科举早已废除了,否则你的一生都将会只是一个老秀才而已,决不能考中状元,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所以现在学校一开始创办,我就马上送你入学。那个时候许多人都不以为然,但我深知你的性情,知道你决不是考科举的人,所以排除万难送你入武样,果然你除了体操外,其他文化学科没有一点点进步。
三:求张之洞《诫子书》全篇翻译。急急急!!!!!!!!!!!!!
这蛮好理解的,也不是很深的文言文,如果是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长是长点,建议自己耐心翻成白话,有个别字不好理解的翻下文言文字典
文章大概意思如下:
第一段:你出国求学半个多月父母非常想念你,但让你出门是想让你用功上进,成为国家栋梁人才。
第二段:国家危亡,想要振兴首先要治理好国家,而其中训练军队是首要的,你自幼贪玩,幸好科举早已废除,否则你顶多也就考个秀才终其一生,金榜题名在朝为官是不可能的,所以学校刚刚开始,我就送你进去学习,我十分了解你,知道你决不是那种能考中科举的人,所以排除万难送你入校,你果然除了体操外,其他都没一点长进。我年少考取功名,自然背上清流之名,如果你也这样,那我真是羞愧得想死了。现在世事艰难,习武也很好,因此送你东渡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也不与你的性格违背。你既入学,就当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前途无可限量。国家现在正是用兵的时候,你只需要担心自己不能成才,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你。记住记住。
我还有要告诫你的,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是无人不恭敬对待的贵公子。现在离开国家万里,你平时所仪仗的骄傲的资本,现在没有了,万一不幸闯祸了,反而让我们担忧。你从此以后应该视自己为贫民为低下的士兵,在学习上艰苦努力,不仅可以使得学习进步还能借此磨练身心,即便你以后得到我的庇护谋得一官半职,也可深切了解百姓的疾苦,不至于妄自尊大。我五十多岁了,一品大官埂天下闻名,仍然认真谨慎,不敢放纵自我。
你跟着我这么久,一定要亲自接收熏陶教育,不能以为自己是贵公子就散漫不上心,这也不是我所期望的你,你要谨慎。天气冷暖自己留心。特别是不能有嫖娼赌博的行为,即便幸运的没有被人知道,也耗费了精神、荒废了学业,万一被人发现或者被人抓了,我的颜面何存?你固然不值得可怜,那我该怎么办?这是最应当戒除的事,一定要记得。
我身体很好,家中老少平安,不必牵挂。你全心求学,不要不专心。你如果能逐渐进步,我也就心宽体胖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
(1)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断为“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亦可)(2)①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而不致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
五:一个历史问题,关于张之洞诫子书 50分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阅读背景】
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清流派中坚,洋务运动后殿,也是晚清推行新政的重要角色,他兼容新旧,稳健明达,与时俱进。他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遗著辑为《张文襄公文集》。他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辽沈危急,建议“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致电李鸿章,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抵御日军进犯,并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上奏献策废约,并激励保台抗日。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又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1908年11月,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从经历上看,张之洞是那种会做官、会办事、脑子灵活的人。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殿军”人物。他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惨淡岁月里,坚忍奋斗,开时代风气之先,在近代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军事等广阔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成绩。他在武汉创办了11家......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