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设计

一:阅读课文《将相和》读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教学设计

读课文 读通 读准 读美 教 字 词 句 段 篇 以及写作方法 怎教 老师讲一段总结方法 其他自学,小组交流,汇报总结。

二:将相和 公开课 重点 5分

《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六、说课时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我确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等)

这样导入简单直接,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在预习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够找出了文章中的关键词

二、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从课题入手,问学生“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第一课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和”是“和好”的意思,就是说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这就抓住了全文的题眼,为学生把握全文奠定基础。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他们俩作为赵国的大臣,在和好之前,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不和呢?让学生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他们不和的句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切入到文章关键之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接着在追问学生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所以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廉颇很生气;很气愤,不服气等等。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你们读懂了这么......余下全文>>

三:教学设计思路一般怎么写

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然后确定流程:导入,教学环节,小结。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