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的内涵

一:从强国变迁史论述工业制造强国的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后,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已经成为装备制造行业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制造强国有何标准?装备制造强企的标志是什么?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国际上的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如何尽快缩小这些差距?这是目前装备制造业在不断探讨并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算是装备制造强国?目前并没有关于这个的刚性标准。但我国一些专家认为: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国,首先要其看是否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规模,是否具有独特、先进、能够克敌制胜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同领域相关专业有没有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一流技术创新平台,是否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优势科技人才,是否拥有庞大、稳固且不断发展的广阔市场和经过科学合理配置的优势资源。这些都可以作为装备制造强国的要求。

而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企,则要看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利润、资产是否持续不断增长,能否做到规模增长与价值增长并重、产业运营与资本运营并举、传统产品与新兴产品并行;能否不断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制造服务业,创新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否具有一流科技企业的手段,实现现代化管控;是否适应国际企业间竞争,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品牌这种全方位的输出形态,逐步占领并引导国际市场,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

具体而言,要想成为装备制造强企,应该努力为自己贴上下面的“标签”:

第一,装备技术研发制造的绿色化。我国许多工业领域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属于能耗和排放大户。重型装备技术企业通过产品绿色化,提高产品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来实现减量化,从而减小对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这一绿色制造模式,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资源消耗和有害排放物、废弃物最少,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发展模式,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优化,同时也是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途径。

第二,技术装备能力的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装备能力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是实现高效生产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企业能够研发制造出大型成套精细化装备,不断优化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技术装备的工艺参数,进而实现成套大型装备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控制手段的精准化与设计研制的数字化。企业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与精准的控制手段,利用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提高控制模型的精度和质量诊断模型的准确性。此外,装备制造的数字化仿真工艺流程和数字化设计技术,正朝着多对象、多介质、多机理、多尺度、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四,技术装备智能化与设备运行可靠化。智能化是依托制造活动中各种信息的感知和分析、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创建,以及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智能决策与执行的综合交叉技术,将其涵盖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整个制造活动,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等。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不断完善,远程监控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应用于设备状态监测,可以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使设备维修成本下降、设备完好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加。

第五,科技创新超常化。从需求与应用出发,推动制造技术向极端高度、超常使用的超常制造技术方向发展,如超大尺度的构件制造工艺、基于量子物理和束流等技术的微纳制造新工艺等。

第六,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未来20年是中国机械制造业由生产制造......余下全文>>

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

三: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独具特色、内涵鲜明,是着眼两个百年战略目标、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力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理念先导,续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坚持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继续沿袭传统粗放型工业文明发展的老路,必然面临难以为继的问题。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十三五”时期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坚持协调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塑造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视角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把握总体布局中坚持协调发展,就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果说在这个问题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全社会都要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看,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区域结构均衡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坚持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基本教训,就是大部分地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节约资源上做加法,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做减法,推动节能降耗。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命运。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和普及,深刻改变着现有能源结构。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化危机为生机。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才能维护当代人的生存环境,维系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实现环境权益的代际公平。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文明形态。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新型国民经济结构。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构建科学合......余下全文>>

四:经济知识谈谈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质量强国,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主题,以人为本,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质量强国,就是要让人们拥有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完成,在新常态,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调整产业结构。

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对外竞争新优势。

五: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有什么现实意义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余下全文>>

六:试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五大任务?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目前,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铜铁、煤炭、机械、水泥、石化、房地产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存在许多靠获得银行放贷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它们长期亏损,大量负债。在这些行业资源闲置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却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消费品领域,国内产品过剩,却出现了国人到国外疯狂“扫货”的状况,从奶粉、养生保健品到服装、家电,甚至是马桶盖无所不包,有的买回来发现竟是“中国制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国产商品缺乏竞争力,商品质量和信誉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投资信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

。“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七:说说中国制造的核心要求。不少于500字 5分

中国制造正在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记者从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力求刻画《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意图。

制造强国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信部部长苗圩的答案是“由大变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

“我们提出‘三步走’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苗圩说。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选择重振制造业,不仅因为制造业解决就业,体量巨大,一个更深的含义是提振国家整体创新力。

如何实现制造强国?苗圩认为,首先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让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创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说。

中国创造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技术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李北光说,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智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在苗圩看来,要做到智能制造,不仅要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还要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东透露,工信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三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绿色制造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余下全文>>

八: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中国如何实现从创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以这个为论点结合现实,观点正 20分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后,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已经成为装备制造行业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制造强国有何标准?装备制造强企的标志是什么?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国际上的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如何尽快缩小这些差距?这是目前装备制造业在不断探讨并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算是装备制造强国?目前并没有关于这个的刚性标准。但我国一些专家认为: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国,首先要其看是否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规模,是否具有独特、先进、能够克敌制胜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同领域相关专业有没有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一流技术创新平台,是否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优势科技人才,是否拥有庞大、稳固且不断发展的广阔市场和经过科学合理配置的优势资源。这些都可以作为装备制造强国的要求。

而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企,则要看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利润、资产是否持续不断增长,能否做到规模增长与价值增长并重、产业运营与资本运营并举、传统产品与新兴产品并行;能否不断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制造服务业,创新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否具有一流科技企业的手段,实现现代化管控;是否适应国际企业间竞争,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品牌这种全方位的输出形态,逐步占领并引导国际市场,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

具体而言,要想成为装备制造强企,应该努力为自己贴上下面的“标签”:

第一,装备技术研发制造的绿色化。我国许多工业领域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属于能耗和排放大户。重型装备技术企业通过产品绿色化,提高产品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来实现减量化,从而减小对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这一绿色制造模式,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资源消耗和有害排放物、废弃物最少,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发展模式,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优化,同时也是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途径。

第二,技术装备能力的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装备能力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是实现高效生产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企业能够研发制造出大型成套精细化装备,不断优化大型化、成套化、精细化技术装备的工艺参数,进而实现成套大型装备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控制手段的精准化与设计研制的数字化。企业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与精准的控制手段,利用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提高控制模型的精度和质量诊断模型的准确性。此外,装备制造的数字化仿真工艺流程和数字化设计技术,正朝着多对象、多介质、多机理、多尺度、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四,技术装备智能化与设备运行可靠化。智能化是依托制造活动中各种信息的感知和分析、经验和知识的学习、创建,以及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智能决策与执行的综合交叉技术,将其涵盖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整个制造活动,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等。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不断完善,远程监控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应用于设备状态监测,可以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使设备维修成本下降、设备完好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加。

第五,科技创新超常化。从需求与应用出发,推动制造技术向极端高度、超常使用的超常制造技术方向发展,如超大尺度的构件制造工艺、基于量子物理和束流等技术的微纳制造新工艺等。

第六,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未来20年是中国机械制造业由生产制造转......余下全文>>

九:什么是"工匠精神",在现今形势下提倡工匠精神对我国有何历史意义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何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其次是一种追求。是工匠们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比执著的职业追求。再次是一种品质。是工匠们执着于产品和品牌,锲而不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品质。最后是一种氛围。是全社会对工匠们的敬意,以及相应较高的社会地位。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

第一,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由于无法在国内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大量购买力流向国外。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让企业对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让职工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三,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日渐乏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推进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真正实现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转换。

第四,是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但是人的现代化总是滞后于物的现代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关键在于用“利器”的人。现在影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而是人。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去推进人的现代化,去培育善用“利器”的人。

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第一,教育先导。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源头培育。要通过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强化职业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学生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要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员工培训,有目的地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使之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第二,政策引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顶层设计。政治上要有......余下全文>>

十:德国匠人精神中精确主义指的是什么?

匠人精神:“德国制造”的六

德国,不仅是诗人、思想家和作曲家的国度,更盛产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并以其登峰造极的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和汽车业而享誉世界。这是一个理性和浪漫同举并重的民族。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关键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

此外,我们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和工艺,却不能造出原装(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德国制造的产品特性

在中国,与“德国制造”最有渊源的城市,莫过于自1897至1914年曾经作为德国远东地区殖民地的青岛市。提及这段历史,中国人心中伴有隐痛,德国人心中伴有惭愧。而这段历史,客观上却促进了青岛的工业发展。而今,青岛啤酒、海尔等青岛品牌,还承载着“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涵。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