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一:香薷连翘的功效与作用

一、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全草,主产于江西。中医认为,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香薷的功效与作用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香薷的功效与作用很多,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为燥烈,发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者尤多适用,故《本草纲目》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对肾血管能产生刺激作用而使肾小管充血,滤过压增高,呈现利尿作用。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又可增进食欲。

二、连翘的功效和作用

1、 治疗急性肾炎:取连翘6钱加水,用文火煎至150毫升分3次食前服,小儿酌减视病情需要连服5~10日。忌辣物及盐。8例患者治疗前均有浮肿血压在140~200/96~110毫米汞柱,之间尿检有蛋白颗粒管型及红白细胞等,治疗后6例浮肿全部消退2例显著好转;血压显著下降;尿检6例转阴2例好转 。

2、治疗紫癜病:取连翘6钱加水用文火煎,成150毫升分3次食前服,忌辣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紫癜,1例过敏性紫癜2例经2~7日治疗,皮肤紫瘫全部消退连翘对本病所起的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多量芸香甙,具有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有关;此外连翘似乎尚有脱敏作用 。

3、治疗肺脓肿:将连翘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连翘1克,采用气管滴入法合并肌肉注射气管滴入一般用6~10毫升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隔日1次;趋向萎缩或闭合后则每周2次治疗25例治愈14例好转10例死亡1例;据18例统计平均治疗12天退热气管滴注平均26.8次最多者50次 。

4、治疗视网膜出血:取连翘6~7钱文火水煎分3次食前服,2例视网膜黄斑区出血服药20~27天后均显著吸收视力有所增强。

二:金银花,石膏,佩兰,薄荷,川芎,香薷,连翘,玄参,炒白扁豆合在一起用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去火,和中扶正。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三:中药香薷用什么药可以代替?速!!!

藿香

四:癞子草的功效与作用

又称荔枝草:唇形科植物,生于山坡、路边、荒地、河边。主产江苏、浙江、安徽。夏、秋季花开、穗绿时采收,晒干或鲜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肾炎水肿、痈肿;外治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等。

五:眉豆的功效与作用

1.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2.健脾化湿 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白带过多。3.化湿消暑 用于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4.治疗水肿,砒霜中毒,细菌性痢疾。 荚果供食用;干燥白色种子名“白眉豆”,种皮名“眉豆衣”,开放的花名“眉豆花”均供药用。豆和衣的功能为和中化湿、消暑解毒、健脾胃、止泻痢,花能清暑化湿、治下痢脓血。附方1,眉豆茯苓散:炒眉豆30克,茯苓15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加红糖适量,用沸水冲调服。本方以眉豆健脾除湿,茯苓补脾而能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2,煮眉豆:眉豆60克(或嫩眉豆荚果120克),以食油、食盐煸炒后,加水煮熟食。每日2次,连食1周。此方取眉豆健脾除湿以止带。用于妇女脾虚带下。色白。3,眉豆香薷汤:眉豆30克,香薷15克。加水煎汤,分2次服。源于《千金要方》。本方取眉豆利湿和中,香薷化湿利小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呕吐腹泻,小便不利。若夏季兼感暑热,见有心烦发热、头昏等症者,可加荷叶、金银花之类清热祛暑。

六:香薷散的方义

本证多由暑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治疗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外感寒邪,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脉浮等表症。饮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胸闷泛恶、四肢倦怠,甚或腹痛吐泻。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李时珍称其“犹冬月之麻黄”,为君药;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燥湿行滞,为臣药;更用甘平之扁豆以消暑和中,兼能化湿,为佐使药。

七:中药香乳有什么功效

香薷

既能发汗而解表,又能化湿和中而解暑,还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故素有“夏月麻黄”之称。治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夏秋阳暑、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霍乱、水肿、鼻衄、口臭等症。

八: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的功效各是什么?

名称:地锦草

类别:清热药

拼音:DI JIN CAO

拉丁: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

别名:奶草、血见愁、血风草、铺地锦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栽培要点:

性味归经:平;辛;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泄泻,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撒。

禁忌:血虚无瘀及脾胃虚弱者慎服。

黄毛耳草 (《浙江民间草药》)

【异名】敷地两耳草、铜眼狮、地坎风、铺地蜈蚣(《广西野生资源植物》),山蜈蚣、对叶寸节草(《浙江民间草药》),过路蜈蚣、串地蜈蚣、白山茄、地蜈蚣、落地蜈蚣、摊地蜈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腹泻草(《中草医药经验交流》)。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黄毛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黄毛耳草多年生草本,常呈铺散匍匐状,全株均被有黄绿色细长柔毛,以茎、叶柄、托叶、叶背、脉间等处为多。

茎具角棱,纤弱,节上有须根。

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2.5厘米,宽6~12毫米,先端尖,全缘,基部稍圆;托叶连合成鞘状,膜质,边缘钻状齿裂。

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柄长2~3毫米,萼筒漏斗形,4裂;花冠漏斗形,长5~6毫米,4裂,淡紫白色,稀为白色,4裂;雄蕊4;子房2室,柱头2裂,棒状。

蒴果,扁球形,长和宽均约2毫米,室背开裂;萼片宿存。

种子黑棕色,细小。

花期7月。

果期9月。

生于路边、旷地、溪边、山坡。

分布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性味】①《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微苦,无毒。

②《湖南药物志》:辛苦酸涩,无毒。

【功用主治-黄毛耳草的功效】清热,除湿,活血舒筋。

治黄疸,水肿,乳糜尿,痢疾,腹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乳腺炎。

①《中国药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劳伤出血,并有舒筋活络的功能;捣烂敷患处,治无名肿毒及扭伤。

②《浙江民间草药》:散血治内伤。

③《湖南药物志》:行气散瘀,清热解毒,凉血,固齿,明目。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尿,平肝。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捣汁或浸酒。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湿热黄疸:鲜黄毛耳草一至二两。

水煎服,连服三至七天。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鲜黄毛耳草叮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水肿:鲜黄毛耳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用石蒜鲜鳞茎一两,蓖麻种子二钱,共捣烂敷足心。

(《福建中草药》) ④治小儿急性肾炎:鲜黄毛耳草水煎加红糖服。

二至三岁八钱至一两;四至六岁一两至一两半;七至十岁一两半至二两;十岁以上者二两至二两半。

以上均为一日量,分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