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上好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活动反思
。
二、推荐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书籍,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有损健康,而且因为无法理解,会养成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2.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小学生识别能力差,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阅读思想正确、健康的作品。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对一些低级庸俗的黄色书刊产生反感,坚决抛弃。另外,过多地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也不宜给小学生阅读。
3.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活活泼、规范。读物的语言文字应明白流畅、生动
二:课外阅读反思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谈“学习困难的学生” 面对大学扩招后幼师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对于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我有过困惑、埋怨甚至一度想放弃。在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特别是他关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观点,我得到了不少启示,也坚定了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信心。 一、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主要观点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谓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特别的观察研究,并且明确地指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理解力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学生多2、3倍。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也认为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不善于思维也是学习困难的一个表现。 (二)、“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 1.环境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家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 、社会是孩子得以发展的熔炉,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乐趣。否则它就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那种想学习的欲望被其他的意愿所替代,逐步地,在学习态度和成绩方面,就会逐渐退步,那么,很有可能他就会成为我们眼中的”困难学生”。我们在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一方面忙于打麻将,一方面却要孩子好好学习;学校一方面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却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漠视之;社会上”超女”\好男儿”大行其道,而科学泰斗霍金却无人能识.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学生学习差归结为学生自身的原因,我认为确实有失公允. 2.主观因素 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条件也不容忽视的,一个不会思考的学生永远也不会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对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他们自身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很模糊,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种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 。所以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单纯接受教师所教给的知识。只有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力,才算是做到了真正的教育。 3.教师因素 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知识的渊博和眼界的广阔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 (三)转化”差生”的方法 (1)阅读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他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末皮层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受到阻碍 。也就是说,对于一部分差生必须更要关注他们的阅读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增长智慧、解读文章的内涵,这样就有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所谓的阅读,在苏霍姆林斯基......余下全文>>
三: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怎样写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认为,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而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反思 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到了高年级依然有绝大部分同学 ,一碰到阅读题就犯难。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作一次认真反思并寻找对策。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否有理论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从字、词开始讲授至归纳中心主旨结束,其中还要分层、理解语句、理解内容,有多少学生明白老师究竟在做什么?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听讲、思考、答题之后,阅读概念还是模模糊糊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在讲授文章知识、理解文章的同时,一定要告知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流程:即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梳理文脉、抓住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再进行分步细读,理解上下文意或品词品句,最后是迁移、创新、评价、探究等。在讲课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知识,他们才能明白什么叫阅 读,才能明白如何听阅读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至于雾里看花;
其二,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钻研、探究的习惯。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篇课外阅读,学生往往一扫而过。略知大意便匆匆答题。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没有时间静心阅读。大多数情况是读一遍便开始分析引导甚至给出答案,连通读一遍都尚且有困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真应该认真想一想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总之,我觉得我们老师应着重从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去出发。
五: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反思
1、每个周我都会统计一下学生们的的阅读情况。对本周内阅读较多书籍的同学给予表扬,以便于激励那些平时阅读较少的同学。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我让学生每周写一到两篇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摘抄。一个月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同学还配上漂亮的图画,令人赏心悦目。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周,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这个星期自己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也可向其他同学推荐几本好书。几次活动过后,学生已能主动地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读书体会了。
4、当然不能认为既为课外阅读,就可放任自流。如果书读不好,盲目读书,必然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除了明白“要读”之外,还要指导“会读”。这就少不了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我常常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并加以指导。真正做到读有所得,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
六:课外阅读反思笔记1000字
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学科教学常规》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活动,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则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凡此种种,根本原因有两点: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具体操作过程中措施不力。
一、认识到位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知识是广博的、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因此,每当接手一批新生,笔者都要向他们鼓吹“大语文”的思想。一要他们理解一个不等式——语文≠《语文》,即语文这门功课不等于《语文》这本教材,语文的天地要广阔得多。二要他们明确一个要求: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课内,一只眼睛看课外。例如,学习《〈论语〉两章》,仅涉及课文和课文注解以及教参提供的一些资料,无论从《论语》的重要地位看,还是从应付考试,从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看,都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便将《论语》中的精彩语段用投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论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不仅知道是位义正辞严的圣人,还领略了其莞尔而笑的长者风度;同时,《论语》中大量的闪烁着思想、道德与智慧火花的格言,更让学生受益无穷。
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甚至学生本人对课外阅读也态度冷漠,原因就在于怕课外阅读挤了课内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那么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的看法是,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不但没有负影响,相反,还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立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笔者多年来的教学时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在全市七所农村完中中,笔者所带班级1996年会考和高考均分均居第一,1997年高考均分再居榜首。同时,一些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补充营养,成绩有明显突破。学生普遍反映,语文学习没有题山题海的苦处,却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能不归功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课内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什么由不得学生,怎样学也往往由教师设计,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哪怕教参有欠缺甚至有错误,因为“拿分要紧”因此课内学习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重,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生从课内学习步入课外阅读,就好像关在房间摆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门走进了大自然。
二、措施到位
要把课外阅读开展好,除了认识到位,还需要措施到位。没有得力的措施,课外阅读想得再好,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笔者在多年的摸索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措施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笔者做到“五有”:
一有指导。包括常规指导和专题指导。常规指导,如中学生适合读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是精读还是泛......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