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规矩的事例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事例论据

周亚夫执纪如山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缓缓前行。一进军营,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仪式后才离去。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那些将军很容易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冒犯他呢?”说罢,文帝仍然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许多故事为后人所熟悉,其中有一则割发代首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意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操非常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对军队的纪律非常重视,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这些纪律一经颁布,深受群众欢迎。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田中踏坏了几颗青苗。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情有可原,当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却不肯原谅自己,一面抽打战马,一面抽出战刀就要自裁,这时身边的侍卫赶紧拦住,众僚属也赶紧进言相劝,说丞相您是国家的顶梁柱,为了国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杀,马踏青苗是因马受惊,情有可原,就是按纪律制裁也应该宽大处理,等等。而曹操却一本正经地说,纪律刚刚颁布,如果因我而不执行,今后别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了,还是要坚持自杀。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比如“割发代首”。于是曹操顺坡下驴,同意作变通处理,自己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把头发还弄得那么严肃。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人奉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学习。

柳传志迟到罚站

创造了联想神话的柳传志也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有一则是他严于律己、迟到罚站的。

联想集团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制度,有一段时间,一些参会的领导由于多种原因经常迟到,大多数人因为等一两个人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柳传志决定,补充一条会议纪律,迟到者要在门口罚站5分钟,以示警告。纪律颁布后,迟到现象大有好转,被罚站的人很少。有一次,柳传志自己因特殊情况迟到了,柳传志走进会场后,大家都等着柳传志将如何解释和面对。柳传志先是一个劲地道歉解释原因,同时自觉地在大门口罚站5分钟。...余下全文>>

二:守规矩的小故事

这是我听来的:

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同其他留学生一样,在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了多少工钱。于是他计上心头,以后洗盘子时便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老板的器重,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赚学费的日本学生便向憨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日本人看人,有两个预先推定:一个,你是无罪的;另一个,你是诚实的。所以,餐馆老板只是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这位留学生走到大街上,愤愤不平,举起拳头对着日本餐馆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口号归口号。为了生计,他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三:有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例

对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邱少云所在部队潜伏在前沿阵地里,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我军炮火绵绵不断地把敌人的碉堡炸掉,敌人只能动用飞机使用燃烧弹。燃烧弹烧着了邱少云旁边的稻草,熊熊烈火立即点着了邱少云的衣服。当时他只要脱掉衣服,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可是邱少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下,这就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严守规矩严格纪律的人大有人在。军纪严明的岳家军,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靠的就是军纪严明。一次岳云违抗军令,私自带兵出战,差点令岳家军全军覆没。岳飞不顾父子之情,要杀岳云,经众将劝解,才免除死罪,但还是打了一百杀威棍。三国时候,曹操之所以强大,也是靠军纪严明。他定了不能骚扰民居、不能让战马踏入良田的规矩,违者死罪论处。一次他带兵出征,不料座骑受了惊吓,踩倒了一片麦苗,为严明军纪,他立刻拨出佩剑,准备自裁,最后仍以割发代替死罪。可见,没有规矩是不行的,没有规矩就成不了方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的同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守规矩的现象。有的成了电游迷;有的上课讲小话;有的打架骂娘,他们明明知道这是违反纪律的行为,可他们还是照样做。这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当然,光有规矩不认真执行也是不行的。如果邱少云叔叔不执行规矩,不遵守纪律,只顾自己的生命,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这场战役肯定会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制规制矩,严格执行规矩,争做遵守规矩的模范。

提供你一篇文章吧

希望

你有帮助

四:帮忙找几个关于遵守规矩的例子 谢谢

1,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订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2,为官遵守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规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当时清朝官员的真实写照,但曾国藩却始终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在京任职期间,他鄙视人情送礼,以身作则拒绝收礼。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京官。

3,生活中遵守勤俭的规矩。他有件青缎马褂,只是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拿出来穿,平时就放在衣橱里因此三十年那衣服依旧光亮如新。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说:“我要是死了,把我的灵柩沿运河运回老家去安葬,沿途谢绝一切接待,概不收礼。” 可见他的简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扬州的一个盐商家去做客。那个时候的盐商可以说是富冠天下的。曾国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一点东西,吃过饭之后,属下问他,大人你是不是对这一桌子饭感觉不可口,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非常吃惊:“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一顿饭吃了千把两银子,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不忍吃不忍看。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黎明即起,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五:举两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的例子 5分

其一:两个人分蛋糕,谁都想多吃多占,怎样分好呢?有两种分法:一种是让一个人克服私欲,发扬风格,让另一个人随心所欲;另一种是让一个人先切蛋糕,另一个人先拿蛋糕。哪种分法公平?结论不言自明。其二:是关于哈佛大学流传的一个故事:哈佛牧师在去世之前,曾向一所学院捐献了一块地和几百本图书。哈佛先生捐献的图书成为哈佛大学的某种象征,被存放在藏书楼里,允许学生在楼内阅读,但不允许把书带出去。一天夜里藏书楼不幸发生火灾,所有的图书都被焚毁。巧的是,当天一位学生偷偷把两本哈佛先生的捐书带回了宿舍,想看个通宵。当得知自己带出的两本书成为哈佛先生捐书中仅存的两本时,他毫不犹豫地把书还给了校方。哈佛大学校长临时召开学生大会,高度赞扬了这位学生诚实做人的态度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称赞他不愧为哈佛学子,但当场宣布开除他的学籍。校长说,他想用校规来看管伐所学校,而不是由人去左右它。

六:不遵守规矩而成功的事例 20分

商鞅变法,历史上的一些改革都差不多是

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事例

在前几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一个亮点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大片《迁徙的鸟》,众所周知,候鸟就是一种很守纪律的鸟类,你看天上飞的雁群的队形组织得十分严密,要么排成一字形,要么排成人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呀、呀”的叫声,浩浩荡荡地跟着领头雁按规定的迁徙路线飞行,如果哪一只雁不守纪律独来独往,就可能遭有不测。你看见过赶鸭阵么?在广阔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鸭子在欢腾地戏水着,后面养鸭人用竹篙撑着小船,嘴里还大声地喊着:“哟——嗬——”,他们用竹篙拍着湖水,驱赶着鸭群往前游,这些鸭子也真听话,叫往东不敢往西。

如果说动物都懂得守纪律,那么,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更没有理由不守纪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墨子也曰:“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有一个我国外交官撰文,说他初到德国某领事馆任职,有一天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速,后面的一辆车子一直尾随着他,当他的车子开到领事馆门口停下时,后面的车子也赶到那里,外交官很奇怪地问他干什么?他对外交官说:你开车超速了。原来就为这事,他便一直跟着外交官开车到领事馆来。德国人是最讲遵纪守法的一个民族,在德国那些市政管理条例、物业管理守则、交通法规、公共场所不准吸烟之类的规定早就深入人心,而且不用监督执行,高速公路上甚至不用标明限速。如果在德国看见哪个行人闯红灯,那他肯定是外国人,不然就是弱视者或色盲。

而我们的老百姓据说是很听话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你看街上那么多的行人、自行车闯红灯,甚至连摩托车在无警察时也闯红灯,那些的士一会儿快车道,一会儿慢车道,像游鱼一样无孔不入,横冲直撞,那些的士司机还得意洋洋地说:在我们这个城市能够开的士,车技绝对是一流的,那在全世界开车都没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交通是何等混乱,这与我们国民不守纪律、国民素质低下不无关系。 一个守纪律的民族绝对是高效率的民族,像德国,他们的办公室和工厂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德国人兢兢业业,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如果你不得不加班的话,会被认为上班不努力工作或能力不够。像北欧小国芬兰,遵守道德纪律已上升为芬兰国民素质的体现,所以,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能够排行世界榜首。

“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我们应该从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上汲取有益的东西,使我们人民能够进一步遵纪守法,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第一期《中国青年》上的致词,时光虽已流逝数十载,但教诲却不因时而废,我不油然地想起了国庆五十周年的大阅兵,那一块块威武雄壮的阅兵方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不正是力量与纪律的体现么?不也是那名言的生动写照么?2011-8-13 14:40:50

八:遵守规矩但不失去尊严的事例

哥白尼反对地心说,提出日心说;

麦哲伦全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拉瓦锡推翻燃素说,证实了燃烧与氧气有关,推翻了水是由原子构成的说法,证实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打破常规的例子:田忌赛马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例子。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勇于打破常规,让大将军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反败为胜。是呀,创新,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只要你打破了常规,别人所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的一生将会永远改变。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9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那是1590年的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一些,是实心的,另一个轻一些,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不会有错的!”但伽利略毫不理会。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 “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实,这个实验人人都会做到,但为什么别人不去做,甚至反对这样做呢?那是因为他们对创新思维产生了严重的惰性。可见, 只有打破陈旧的规矩,才能创新未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