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士钊和章太炎不是一个人吧?把他们两个简单介绍以下,谢谢了!
不是。
民国初年,海内盛传两章的学术,他们就是章士钊与章太炎。
章太炎称国学大师,衰世凯还推他为文圣人。对文字训访之学,尤有独到的见解。
章士钊名行严,号孤桐,长沙人。曾留学海外,研逻辑学,并率先将此学传人我国。使国人始知所谓思想方法、演绎、归纳及形式论理与逻辑论理之分别。对词章亦曾精研,偶有所作,不同凡响。
士钊对太炎由于气类相通,以兄礼待之。有《元日赋呈伯兄太炎先生》云:“堂堂伯子素王才,抑塞何妨所地哀。谋国先知到周召,论文余事薄欧梅。世甘声作高呼应,召亦名从弟畜来。浙水东西南岳北,人天尔我两悠哉。”太炎和之云:“十年誓墓不登朝,为爱湖湘气类饶。改步渐知陈纪老,量才终觉陆云超。长沙松菌无消息,樊口编鱼乍寂寥。料是赢洲春色早,霸人楼上更招招。”从诗中可看出,两人交情确非一般。借景抒情,各诉心声,用事之切,格调之高,堪称佳构。
行严佳作甚多,兹再录二首。《次韵翘云九日见调之作》:“词坛托契盛依阿,独共丘迟夺锦案。(自注:“锦察不是寻常锦,兼向丘迟夺得来。司空图句)。持酒蟹空磋对菊,(自注:“此地菊盛却无蟹,与上海相反”。)和诗羊在枉寻何。雅才半付虫沙去,恨事常嫌八九多。岸柳园桃等闲咏,不须椅撅到裁娥。”(自注:“柳桃,退之妄名”。)此时翘云在上海,行严在北京,乃用李苏堂九日韵者,语颇风趣。
《用九日韵和伯鹰》:“入海逃名不厌深,却忧尘外损秋心。人高比似龙山峻,年少参成洛社吟。灯影恋诗如旧识,隙风翻札得重寻。与君交涉天排遣,更待伊谁撰意林。”信手拈来,使笔如舌,诗有别才,于行严诸作中可见。
白吉庵著《章士钊传》,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这是吉庵退休之后继《胡适传》、《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后所写的第三本人物传记。写作历时四载,而准备工作包括对章氏生前友人、同事、部属及亲人的访谈费时更多。
蒙吉庵好意,我得以在本书付梓之前拜读书稿,受益良多,且深感传主复杂多变,为之作传实非易事。
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于湖南长沙,1973年病逝于香港旅次,享年92岁。一生跨越19——20世纪,涉足政、学两界。22岁以《苏报》案,为世人瞩目。继而与陈独秀等创办《国民日日报》。编译《大革命家孙逸仙》。与黄兴等创建华兴会。1905年流亡日本,与闻同盟会的筹建,但坚不入盟,后来亦未入其他政党。武昌起义后,应孙中山邀由英伦回国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因视同盟会不合西方政党标准,主张“毁(旧)党造(新)党说”,以施行政党内阁制,遭同盟会员反对,被斥为“保皇党”。章愤而辞职,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袁赠巨宅,委以北京大学校长,未就。及宋教仁被刺,章逃离北京。奉孙中山命,联岑春煊反袁,任讨袁军秘书长。事败亡命日本,创办《甲寅》,倡言革新,反对专制,但反对暴力激进手段。批评革命党有“好同恶异”之弊,力主调和精神。胡适称章为继梁启超之后,1905——1915年间政论文章的代表作家。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黄兴另组欧事研究会,章附从黄兴。袁世凯称帝,西南方面发动反袁战争,章出任军务院秘书长。1917年,章应陈独秀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章并荐李大钊、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图书馆长职荐李大钊继任。在1934年前,章先后担任北京明德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上海法政学院院长。岑春煊等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操纵南方护法军政府,岑任总裁,章出任秘书长。44岁,章投入北洋军阀集团,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执政”称号,亦为章之建言。下令禁止北京学生反帝活动,压制北京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时,章任段政府秘书长。后被国民军驱逐......余下全文>>
二:章士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评价:长处在于文法谨严,论理充足,他从桐城派出来,又受了严复的影响不少;他又崇拜他家太炎,大概也逃不了他的影响。他的文章有章炳麟的谨严与修饰,而没有他的古僻;条理可比梁启超,而没有他的堆砌,他的文章与严复最接近。——胡适
人物简介: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 )。
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三:章含之的介绍
章含之生平简介 生母名为谈雪卿,上海滩上有名的交际花,曾是永安公司康克令钢笔专卖柜台上的售货员,人称康克令西施。生父为军阀陈调元之子陈度。两人未婚同居,谈有身孕后,不愿为妾。陈调元请章士钊出面调解私了,将谈所生女儿托付给章,取名章含之。 1949年进入北京贝满中学读书。同年圣诞舞会与燕京大学学生洪君彦(后为北京大学教授)相识,恋爱。1953年保送北京外国语学院。1957年与洪君彦结婚。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1961年生女儿洪晃。1963年受邀成为毛泽东的英文教师。 1966年洪君彦被作为陆平黑帮被揪斗、抄家、监督劳动。章含之则开始大串联。 1971年3月末,章含之入外交部,在亚洲司历任一般职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与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合称“外交界五朵金花”。 1972年,以丈夫有外遇为由,离婚。 1973年年底章含之与时任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结婚。文革后期,乔冠华倾向四人帮,反对周恩来。文革后两人即被隔离审查。1982年12月审查最后没有结论,习仲勋代表中央宣布“一笔勾销”。 1983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调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1990年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 2008年1月26日上午8时25分,因肺部并发症于北京朝阳医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
四:齐宗华的个人简介
齐宗华,女,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共和国外交部杰出的高级翻译,60-70年代曾为党和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等担任翻译,被毛主席称为“齐桓公”的后代。祖籍山东,生于英国,长在巴黎,在孩提时代就当过父母的“法语译员”。她在天主教会的布风( Buffon)中学打下了坚实的法语基础。30年后,同样毕业于布风中学的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曾为能在远离故国的北京遇到法语发音如此纯正地道的校友而欣喜不已。当她在未名湖畔最后结束了大学学业后,便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译员生涯。布达佩斯、布拉格、维也纳、布加勒斯特、日内瓦、阿尔及尔、科纳克里,几乎整个欧洲和非洲大陆都留下了她青春的足迹。她有幸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译员。她和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是六十年代中国外交界最负盛名的法、英语首席译员。已故总理周恩来历史性的亚、非、欧14国之行使得他们广为西方传媒所瞩目,鹊誉声起,迎来了空前辉煌的时代。
五:中央文史馆的机构简介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的。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石家庄对他的师长符定一先生说过,共产党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 要设一个机构。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同志致柳亚子先生信中又提到文史机关事已交周恩来总理办理,便当询之。嗣后,毛泽东、周恩来请符定一、柳亚子、章士钊诸位先生参加筹划事宜,并指定林伯渠、齐燕铭同志负责办理此事。1951年7月29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郑重宣告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符定一为第一任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1958年符定一馆长逝世后,由章士钊继任第二任馆长,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邢赞亭、谢无量、商衍鎏为副馆长。1974年杨东莼继任第三任馆长。1980年叶圣陶继任第四任馆长。1989年萧乾继任第五任馆长。1999年启功继任第六任馆长。副馆长一职,自1986年至今,先后由萧乾、吴空、启功、王楚光、袁行霈相继担任。现有馆员29人,平均年龄79.2岁。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五十年来,先后聘任了馆长、副馆长20位,馆员237位。其中包括符定一、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赞亭、杨东莼、商衍鎏、齐白石、陈半丁、朱启钤、萧龙友、张伯驹、张恨水等文化界的耆年硕学之士,或是全国知名,或为一方之望。老先生们入馆后老有所养,喜见政治清明,焕发了生命的青春,他们或修史编志,或著书立说,或潜心书画,或诗词唱和,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馆员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社会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文史研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的出版全集,有的举办个展,有的专著问世,有的走上国际讲坛。比如,已故馆长章士钊的《章士钊全集》出版,我馆举办了首发式;萧乾馆长的《萧乾文集》出版,朱镕基总理亲自写信祝贺。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在两年内五次再版;朱家溍先生的《故宫退食录》深受文史界的喜爱;吴小如、袁行霈先生均在当代中国学者文库中立卷;孙天牧、秦岭云、卢光照、黄均、郁风、许麟庐、冯忠莲、杨萱庭、孙瑛、侯及名、刘继瑛等馆员,出版了画册或举办了个展。另外,程莘农等馆员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央文史研究馆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兴旺,中期的停顿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团结有德、才、望的文化名人;在编志、著书、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在开展统战联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董事长介绍
洪晃生平简介 洪晃: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继女、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儿、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妻。现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I 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洪晃在社交场合总是衣着惊人,表情率真。提要:洪晃,一个出身名门的性情中女人。做事情绪化。辞去年薪18万美金的首代职毫不犹豫;在陈凯歌大红大紫的时候,提出与其离婚......洪晃活的自由自在,按自己的个性活,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洪晃出身名门。外祖父章士钊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母亲章含之也是位出色的女外交官,曾写下轰动一时的《我与乔冠华》一书。洪晃就是这本书中的“妞妞”在洪晃小的时候,母亲曾期望她能女从母业,从事外交工作。但她并未帮母亲实现这个愿望。这得归于她从小所受的教育。1974年,中国甫入联合国,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之时,我国公派了一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洪晃就是其中的一名幸运儿。那一年,12岁的洪晃来到了纽约,并自那时起打下了深厚的英文基础。 后以自己为原形,出书《红色童话》。所以洪晃说,是因为后来发现美国的教育把我教育成没组织没纪律、随心所欲、属于为所欲为的那种孩子,我妈妈就放弃了让我做任何与官方有关的事的念头。洪晃觉得虽然生长于这个有点背景的家庭,但她的生活已经多多少少摆脱了“继承”的框框。比如,她毅然地辞去那个风光体面、高高在上的首代职位。再比如,她义无反顾地和名人(陈凯歌)离婚。洪晃说,我自己也给了自己很多压力,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如果事实证明我活得没有我家人那么成功并不说明我活得不好,并不是说我糟蹋了这一辈子,并不说明我不值得。因此到现在为止,我活得还是比较自由自在的,我一直在按自己的个性活,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洪晃自嘲地称自己这种自由不羁的个性为“痞女”。 洪晃笑起来就像做牙膏广告。洪晃中学毕业以后,考入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Vassar学院,学习国际政治专业,成为罗斯福夫人、凯瑟琳.?肯尼迪夫人的校友。洪晃不无得意地说,七大女校各有性格,比如希拉里?克林顿读的那所学校,擅长培养特别专业特别能干的女强人。我们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我一样沾点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包括我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也是由这个母校所赐。洪晃不是目的心特别强的那种人,她属于兴趣性特别强的类型。她说她特别成功和特别失败的地方都取决于这一点上。做事情比较情绪化。25岁时,洪晃已是一家外资企业南京代表,年薪高达七万美金。用她的话来说,在80年代中期那会儿,这种薪水都可以买大楼了,但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又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拿着这种工资会有一种荒谬的感觉。现在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洪晃觉得要是发财发得晚一点,也许她对钱会更尊重些。但在那个年龄,在洪晃的心目中,一次轻松愉悦的朋友聚会远比这个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的年薪更具吸引力。至今,洪晃仍然认为那时的生活很刻板很乏味。每天的生活就是被 FOB啊,信用证啊,谈判啊,合同啊包围住,天天都要和别人喝夜酒啊、应酬啊、催款啊、陪人家去卡拉OK啊,我觉得自己已经快死掉了。洪晃清晰地记得一个周日,她要去谈判,在一个“大奔”的车后座,她突然间开始哭了起来。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生活已经过去了,挣一把一把的钱,坐着一个“大奔”,大礼拜天什么“他妈的”屁事不干,去“他妈的”谈判去。说到这,洪晃的言谈举止流露出近乎于男人般的果敢和豪爽。也许是受了Varsser学院的浸泡,也许是洪晃天生的性格全然,她在1996年年辞去了年薪18万美金的首代职位,与情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投资了......余下全文>>
七:dw中的 asp.htm有什么用
是不是一个asp的模版啊
八:章行严简介
1903年的苏报案,使年轻的章士钊一举成名。22岁就当主编,实在罕见。一当主编就闹出这么大动静,又是排满又是排康,更是从来没有过。
其实章士钊自幼不凡,20岁前在故乡长沙东乡刻苦读书,打下扎实基本功,因门前桐树几棵,自号秋桐。日后钱基博写《近百年湖南学风》时,即以章士钊结尾,可见对其文章之推重。1902年,章士钊到南京进江南陆师学堂读书,从此就不再平静。先是带领30多个学生退学,大闹学潮,后又接管《苏报》,捅了这么个大篓子。
苏报案后,章士钊又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革命,于是东渡日本开始苦读,后又转到英国。先入苏格兰大学学逻辑,复入爱丁堡大学治政治与经济学。章士钊一生都热心于法律政治,经济虽然也是他的本行,而且他对尼可森(Nichoson)的《计学原理》,基特(Gider)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也颇有心得,但他对宣扬经济理论始终提不起什么兴趣。
辛亥革命以后,他应孙中山邀请回国,旋被于右任聘为《民立报》主笔。章士钊马上恢复了他的愤青本色。从6月份开始,他写了一系列议论国民银行与货币本位的政论。原本大清已经颁布《币制则例》,想发行统一的大清银币。可革命一来,什么都乱套了。民国初立,百废待兴,货币不统一,各省还互相拆台,银两制和银元制两派更是争得厉害。正是在这背景下,章士钊冷静地写了一批文章,如“说国民银行”,“说银行之作用”,“再论不换纸币”,“论英国外交总长关于支那解款之宣言”,“山西票商所拟银行章程质疑”,“利用银价低落推广出口之谬”等,介绍西方的银行,货币,商业规则。日产一篇,笔力雄健。
当时,梁启超正鼓吹“虚金本位”,但又认为必须等银本位实行以后方能改革。章士钊则暗示梁启超不通经济,夸夸其谈。章坚持应该先改革银行体制再重建稳健的银本位。他表示,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下贸然象西方国家学习,直接改换货币本位,无异自取灭亡。
章士钊留学数年,见多识广,深知无论银行体制还是货币本位的改革,西方诸强尚在摸索之中。以银行为例,当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特许银行制,即中央银行制,货币垄断于一家银行,采此制之最著者莫如英。一为自由银行制,即国民银行制,只要资本达法定额即可发钞,采此制之最著者莫如美。”
这两种制度本来各有利弊,“不必谓国民银行制之无短处也,亦不必谓主张中央银行制者无相对之理由以对消国民银行论者之主张也。”可是,“民国初立,亦实继续前清之政策,所谓中国银行,乃居然法定之中央银行。”银行制度都没有理顺,怎么进行币制改革呢。
很快,章士钊离开《民立报》又去办了《甲寅》月刊,提出“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的征文广告。很多学者感叹说,章士钊这个喝饱洋墨水精通民主政治的洋学生怎么经历这样一场剧烈的“保守主义转向”。可是,从章士钊对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一贯态度来看,这才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哩。
九: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咏芝(或润芝、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三大改造、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主要发动者与领导人,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
早期生涯
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1893年12月26日辰时,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今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的一个中农家庭中。1908年,其父毛顺生为他配婚与罗氏(罗一秀),但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1911年春,到湖南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求学。191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今长沙市第一中学),次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校后来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人创建新民学会。1918年夏,卒业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7月,他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1920年在去上海途中结识陈独秀。
1921年7月,与何叔衡一起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学习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和刘仁静是会议书记员。1921年8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后返湘,择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为湖南建党据点之一,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21年冬,与杨昌济之女杨开慧结婚。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1922年7月,赴上海参加党的二大,因没有找到会议地址,未能出席会议。1923年6月,在广州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局五个委员之一,并任秘书。1924年1月,在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再次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落选中央局委员,张国焘再次取得党内第二把手地位。1925年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925年10月,毛泽东代理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部长。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在武昌同邓演达等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秋收起义到遵义会议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1927年8月7日,出席了中共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点。会议派遣毛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湖南组织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被派到湖南,和中共湖南省委一起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的原则,称“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1928年4月,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受挫余部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红四军。
1928年6月,红四军在朱德领导下于永新、宁冈两县交界的龙源口歼灭统治江西的滇军千余人。此后,井冈山苏区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秋,与永新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贺敏学的妹妹贺子珍同居(与杨开慧并未离婚,杨开慧于1930年底被何键杀害)。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上,毛再次当选前委书记,古田决议明确了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针对林彪“红旗还可以打多久”的疑问给他写了复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7月改称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即长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余下全文>>
十: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url]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