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准确地评价教学结果,也能使教师将教学的意图清楚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由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很难用行为术语来描述,所以在制定教学月标时,一般不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点。有关的态度、情感目标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可观察到的表情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明确可见的小知识单元及能力要求点,每一个教学点应当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 (三)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内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下限)和最高标准(上限),防止教学目标偏低或超纲。教学目标的下限,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基本合格。教学目标的上限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标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怎样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一、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
1.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南针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对学生的培养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2.教材内容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奠基石
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读教材,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了解单元内容在整册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编者编写这一单元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这是编者的意图,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统筹兼颐.
3.学情是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
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易造成教学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易使教学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用教”.教学目标的定位,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因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怎样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要具有渐进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观测性.所以,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的融合,循存渐进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这三部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基于此,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以前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强调了三者的相互融合.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科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地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而泛泛而谈.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全部落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
2、任务分析: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
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
四: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一、设计目标要明确、简捷,切入要直接。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首先要紧紧的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引入要简洁和贴切,导入的目标也要明确;导入很重要,要让听课的人,清楚你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我观看过两节公开课,我发现有的老师导入新内容时都费了一些心思。是的,导入在教学中很关键,就像一部电影的序幕,它要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今后,我会更加注意课堂的导入,使自己的课更加的生动和有效率!我们设计活动目标的时候,要尽量简捷,直接切入,不要牵扯一些与活动目标无关的内容。
二、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在你这节课属于哪一个大的环节,或者哪一个大的步骤。
你是在呈现新知的这个环节?还是在练习操练的环节?还是在复习巩固提高的环节?还是在以使用为目标的Practice 环节?各个环节功能是不一样的。
五: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从宏观层面和长期性来看,教学设计可指对一组课题或一门课程,乃至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由学校组织的教师团体进行,也可以由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从微观层面和较短时间来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针对一个班级或单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所作的设计和准备。这是广大教师熟悉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教师使用的广泛角度出发,可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一方面它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与设计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一项工作。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确定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技术,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教学目标,科学地分析和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目标系统。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或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其中除第一级“知道”外,其余五级均属于高层次智力技能范畴。智力技能与知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思维中对知识进行组织。 知道(knowledge)是认知领域最简单的目标,指能够记住获得的信息,该目标强调记忆的心理特征,强调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对材料的复述、加工和提取过程。例如,背诵概念的定义或复述原理。 领会(comprehension)是最简单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的理解。例如,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个概念的定义或者原理。 应用(application)指能在特定的具体情况下对所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实际的运用。例如,用某个原理来求解数学问题。分析(analysis)是指能将传达的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或者组成部分,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对结构。例如,能分析出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几层含义或某一数学原理所要满足的条件。 综合(synthesis)是指能够将各要素、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形成新的形式和结构。它既需要对已知的要素和部分进行操作,也需要对未知的要素和部分进行操作。主要包括创作新产品的能力、融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理论的能力、超越现有认识水平的能力、提出新见解的能力、独创交流成果的能力。 评价(evaluation)是指能够根据特定目的对材料或者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亦即对材料或方法符合标准的程度作出质或量的判断。它处于认知技能的最高层次,包含了以上五种能力中的所有各种要素。 认知目标分类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评定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依据,同时它提醒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或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或要求“知道”的水平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理解的水平,还应重视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 教师按六级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余下全文>>
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所有设计的核心,无论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评价方式的确定,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因此,设定目标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第三个原则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又该如何陈述呢?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 ②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 ③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 行为主体是学生,在陈述时往往略而不写。 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学习水平是指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总的来讲,教学目标可分三维写,也可合着写。教学目标的基本叙述方式为“行为+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教学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那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总之,要想制定较为准确的教学目标、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老师就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领会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尊重教材活用教材。
七: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要遵循哪些原则
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的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能力,掌握知识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延续性、层次性、积累性、时间性等特点。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于是,我们进行每节课教学都要制定教学目标,以明确“教什么”和“学什么”,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哪些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哪些培养和提高。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直接参考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一、注重教材内容的分析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大背景,那么,依据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则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基本依据。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是“剧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所要联系的实际问题,都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离开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读——钻研——概括提炼。通读,是指首先要通览全课(框)教材1—2遍,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结构体系。钻研,是指逐框、逐段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和理解教材内容。概括提炼,是指在通读和钻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对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课“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的规定,但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对教材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教材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本课(框)教材在全书(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课、节(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弄清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3)教材的结构,由哪些节、框、段构成。(4)教材的特点。弄清教材对观点和道理的阐述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法等。(5)教材内容如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6)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解决方法。二、了解行为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教学对象是学生,科学地认识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趋势是确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起点、前提和重要依据。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自己辛辛苦苦备课,认认真真写详案,课讲得很细,可学生听了却不感兴趣,甚至厌烦;而有时,只写简案,对教学内容作认真的取舍,把工夫花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上,学生却很愿意听,教学效果也很好。这就涉及到确定教学目标时,是不是考虑了行为主体——学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分析学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日常观察,谈话,课堂上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学生了解,通过家长或其他教师了解等。了解的内容有:(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2)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4)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精力。三、强调目标的完整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能力......余下全文>>
八: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用以指导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如何设计好“三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三维目标”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发现,同一教材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甚至在不同的教学时期所体现的三维目标都是一样的,这就使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有些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牵强。毋容置疑, “三维目标” 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制定的,而在课标大方向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忽略了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活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三维度模型”:即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评价;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评价;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基于这一课堂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三维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科学的原理原则,具有科性、知识性,目标的实现过程要与学生的 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2、 教育性原则:即“指三维目标”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是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3、合理性原则:是指“三维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要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4、 可行性原则:是指“三维目标”的确定要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5、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三维目标”的确定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6、 现实性原则: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忽略了教育的现实意义就等于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维目标”的确应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让学生掌握时代信息,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7、 过程评价性原则:是指“三维目标”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有利于激发雪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动力,使学生态度认真, 积极主地参与实践活动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整体认知。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8、效果评价性原则:是指“三维目标”实现后有利于学生集体在知识、能力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进步体现,有利于学生个人拓宽知识面,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后的行为表现; 既能体现学生的技能增长, 又能体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能体现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又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成长的内隐性效果,体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价值。 总之,“三维目标”的设计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有个性的需求和个性的优化,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上要把握好原则与非原则的因素,既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九:怎样设计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
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有着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以此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二、以教学反馈为手段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三、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满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差异可以进行学生分析,也可以进行学生调研,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进行谈话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就难以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也难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科学地确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多进行教学反馈来实现目标。
十: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应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1)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所识得的知识的每一个过程,激发学生呈现的体验的多样性及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具体的经历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中,得到应当的提升。(3)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体现课时目标可操作性和检测性。
总之设计教学目标既要从中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协调和层次性,同时也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堂机智可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有充分发展的课堂空间。因此,充分的预设,将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用直角三角形来表示,两条直角边分别表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那么连接两条直角边的斜边则表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换句话说,“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前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绿色植物开花与结果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概述花的主要结构和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还应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且还要培养学生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以及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要设计观察、分析、自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生物能力的教学和渗透,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分层次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示途径。”确立教学目标时,务必要循序渐进,连贯一致。设计的教学目标伐仅要提出目标内容,而且要确定这些内容的达标水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学生的学习究竟应达到哪一种水平,培养某种能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必须具体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学段、每一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整体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应组合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目标网络。
三、教学目标需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如果教师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定得不恰当的现象发生。如有的教师喜欢把二、三课时的目标并放在第一课时,其实,此时有很多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是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而有的知识在小学学习自然时已经学过,已经掌握,而教师还在反复讲解。还有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达到较高的能级水平,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
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便于落实和操作,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提出“提高学生......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