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启示

一:马太效应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弱者很可怕,人应该努力做一个强者。关键是把握好自己,努力吧,现在开始!!!

二:在设计技能薪酬体系时,马太效应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马太效应(英语: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正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 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赐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员工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但是很多企业对于员工未完成任务没有任何措施,对于完成得好的员工也没有任何激励。员工没有完成任务的快乐,也没有未完成任务的痛苦。因此对是否完成任务也就没有了主动性。马太效应可以帮助员工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分别在哪里?

如某企业运用马太效应原理把效绩考核与薪资发放链接起来,如下表格:

某企业对管理层的效绩考核:

总经理、常务副总、财务总监、市场、生产等总监,各部门经理,

所谓绩效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员工执行力的管理。

在企业中,如果采取100分制进行考核,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要达到100分,才能领到全额工资,人都是愿意做加法,而不愿意做减法,执行力要设一个基准点,对总监、副总监一级的人,设定95分为标准,假如他们的薪酬是每月8000元,超过95分就应该对他们的收入进行追加。如果达到100分,就应发给工资的120%。

凡是没有贡献的,不仅不能给予,而且还要把他已经得到的机会都要夺回来,如果是80分,那就给一半的工资,94到81分每一个分数也都对应地有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就是在100%与50%之间按平均值取。如果所造成的失败成本非常高,绩效考核结果仅为70分,那就要加重惩罚,薪资系数只给30%,如果绩效考核结果为69分以下,薪资系数是0,那只能按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发给工资。

对于业务人员的考核,我们也采用100分制,业务人员一般是提成制的,如果考核与马太效应相链接,对业务人中来说,除业绩外,还有很多工作要进行考核,比如新网点的建立,终端市场的建立,订货会的组织,经销商大会的组织,品牌形象的维护,这些工作统统纳入在100分制的考核中,业务人员的考核标准是95分,考核结果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应该如数发给全额提成,如果业务人员的考核结果为60分,那是因为上面列举的那些考核项目没有做好,本该提成10000元,就只能给他5000元。

既然态度决定一切,那什么决定态度?

通过与很多企业家接触后,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在谈到员工执行力差的时候都说:“态度决定一切,这些员工工作态度不好,所发工作效果很差。”的确,态度决定一切。那么什么决定态度呢?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好制度可以将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会将好人变坏。”马太效应系数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我们建立起这样的机制,如果员工的执行力很强,他就感受到......余下全文>>

三:马太效应的表现

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扩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今年的4028元。垄断经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比上年增长9.5%,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29.9%。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扩大到9.2倍,差距呈扩大态势。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人群之间的流动性在下降。低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组、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难。2000-2005年,城镇收入水平最低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5%;而收入水平最高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15%。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格局不利于低收入者。当前,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过高问题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扩大到4.88倍,而且绝对差距也从8436元扩大到32249元。必须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还呈逐渐拉大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保持警惕。消费差距的扩大既有历史发展和资源制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快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缩小消费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会带来不少负效应。尤其是作为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如2006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别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个百分点。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收入的过分悬殊,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对于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一部分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过高、工资增长过快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差距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取措施促进非垄断行业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调控。要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对垄断企业的特别收益金制度和上缴利润制度。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提高......余下全文>>

四: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效应”阿 ,例如“马太效应”“蝴蝶效应”之类

这些效应一般都比较重要了。

1.“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下属,说这位德语下属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伐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 ”。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安全感;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总是对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者要充分利用“权威效应”,也就是说不仅要使自己精于企业管理,而且要使自己精于业务,是业务上的高手。唯有这样,才能在下属中确立自己的权威。

2.“霍桑效应”

位于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作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给企业领导们的启示是:身为企业领导,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工作中难免有差错或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往往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对此。企业领导切莫一味压制,而应该通过种种方法千方百计地让其发泄出来,这样既能缓解下属心理压力,增添下属工作干劲,又能了解下属的真实心理,以便进行引导和教育。

3.“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企业领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南风效应”,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领导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4.“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效应”给企业领导的启示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企业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余下全文>>

五:马太效应的目录

第一章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马太效应一、什么是马太效应二、企业的马太效应三、品牌的马太效应四、个人的马太效应五、赢家通吃第二章 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一、规模效应二、齿轮效应三、领先效应四、资源效应五、锁定效应六、光环效应第三章 职场中的马太效应一、认识自我二、挖掘生命的潜能三、培养完美的品格四、勤奋是最好的工作态度五、自信是缔造一切成功的源泉六、通晓自制自律的秘诀七、勇于担起我们的责任八、充实自己,寻找升职的机会九、掌握办公室政治十、把敬业变成习惯十一、服从高于一切第四章 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一、你的人生资源有哪些二、建立个人品牌三、将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布四、把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五、领悟80/20法则第五章 人际法则中的马太效应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建造自己的关系网络三、扩大人际关系的半径四、主动跟成功者接触五、平等待人六、用微笑充分展现自我七、待人以诚八、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九、多赞美,少责备十、让别人保住面子十一、不要与他人做无谓的争辩十二、把功劳归于他人,把过错留给自己十三、用理解化解抱怨第六章 机遇捕捉中的马太效应一、把握机遇二、机遇是命运的咽喉三、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四、机遇引你走向成功之路五、机遇要靠你的能力去把握六、退一步寻求新的机会七、逆境也是一种机会第七章 成功原则中的马太效应一、肯定自己是成功的开始二、命运会随着意志而改变三、成功是成功之母四、卓越的信念五、积极的心态是驾驭命运的舵手六、给自己事业一个准确的定位七、树立成功意识八、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开始九、掌握自我减压的秘诀十、向更高的目标发起进攻第八章 马太效应给弱者的启示一、塑造成功的心态二、养成事前计划的习惯三、永远比别人快走一步四、善用别人的力量五、创新才能走在别人前面六、学会制造优势

六:马太效应运用在经济学上,实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能力下降是否正确

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 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晕轮效应 1.晕轮效应: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 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 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2、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带两......余下全文>>

七:基督徒来帮助我解释一下《圣经》里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这一名词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25章29节:“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八:鳄鱼法则的启示

1犯错误后,敢于停止、承担责任。将错就错,只会造成更严重损失。

2学会放弃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