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美食的文章
吃的境界 《中庸》有言在先:“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吃好的人极为稀少,不知其味,吃了白吃,白痴就是由白吃一词演化而来,所以,您每白吃一顿,就离白痴狠狠进了一步。清代袁枚说的好:“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那么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味呢?我可以肯定没有人能说全了,就是发扬寓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挨着辈连轴转地吃也说不全、说不完,为什么呢?
自然界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有20~40万种,一般人所能辨识的有200~400种。中国烹饪采用的调味品可达500种左右。味可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种。基本型有9种:酸、甜、苦、辣、咸、鲜、香、麻、淡。复合型则难以胜计,目前可归纳为50 种左右:一、酸味型:辣酸、甜酸、姜醋、番茄汁。
二、甜味型:香甜、咸甜、蜜甜、水果。
三、咸味型:香咸、酸咸、辣咸、椒盐、黄酱、腐乳、怪味。
四、辣味型:胡椒、辣椒、芥末、生姜、大蒜、大葱、鱼香、家常。
五、鲜味型:咸鲜、甜鲜、蚝油、蟹黄。
六、麻味型:咸麻、辣麻。
七、淡味型:淡香、本味。
八、苦味型:咸苦、香苦。
九、香味型:酒香、糟香、五香、十香、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烟香、糊香、腊香、孜然、豆豉、桂皮、陈皮、咖喱、芝麻、冷香、臭香。 这么多味,大家肯定晕了,不要紧,有一条线索可以作为救命稻草来抓住,这就是本味。要想知味,先得知道什么是本味。本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础。其他味是人为可造的,随心所欲,巧夺天工,曲意奉承,瞒天过海。但是,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味,是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的。 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讲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这意思大有点迷途知返的精神,我们不是反对大鱼大肉地死吃,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严守清汤寡水的戒律,而是希望大家在混乱中追求一点真味,油腻时讲究一点清纯,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心存一点平淡。 清代袁枚说:“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因此他提出忌火锅的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因此要想探索本味切不可去吃火锅,否则会南辕北辙。 在四大菜系中对本味相对比较重视的是淮扬菜,一个初学者最好是从淮扬菜开始吃起,有了这个基础后,再吃其他菜才能有对比,无论料怎么花,味怎么变,就能逐渐体会“有味者使其入,无味者使其出”的道理。 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讲道:“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这位先生的境界就更高了,他老人家把知味和养生联系起来了,真令人佩服得五股投地,其实何止是养生呢,哲学、伦理、生物、文化、卫生、宗教、科技,等等,哪一门学科不和知味紧密相关呢?只有我们尚未发现的的内在联系,而绝没有实际不存在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些在野的好吃鬼,对味知不全,辨不清,评不出,但是能赏味,自我陶醉,钻牛角尖,他们的理论基础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味,好吃就行,没必要研究味是怎么来的,怎么构成的,到了我的口里,我说好就好,不好你别吃。他们仅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余下全文>>
二:描写美食的美文
绝妙炒酸菜丝
说到炒酸菜丝,首先要有好的酸菜。好的酸菜,呈微黄色。大白菜是北方的看家菜,到了秋天家家几乎都要腌酸菜。这是因为酸菜比较好放,用一口大缸,有一个较为凉爽的地方就可以了。一家腌上五六百斤菜,可以吃到来年清明。
要腌好酸菜,有两条标准:一是要选散棵小包心的大白菜,包心菜腌出来不好吃,不脆生。二是要用传统的方法腌制。先要晾晒,摆放时要头朝南叶朝北,晾晒时要注意及时翻个。将菜晾到大帮较软,把菜的外大帮扒下一层来来,用菜刀贴大帮坎去菜根,削去菜头,可以生渍,也可以用开水焯一下,晾凉后再腌。腌酸菜的时间,也不能太早。
腌制前要将酸菜缸用清水刷净,要选用红色的火成岩作压酸菜缸的石头。红色火成岩压缸菜不易烂。装缸时,要把大棵菜放在底下,菜头揆起来,朝里呈放射型摆放。码一层白菜放一层盐,逐层码放到最后,倒入一些开水,坐后压上石头。待菜帮呈微黄色就腌好了。
吃过了好多种炒酸菜丝,诸如,酸菜丝炒粉丝、酸菜丝炒肉丝、酸菜丝干辣椒丝炒猪肺等。但覚得都不算满意,口味欠佳,一个平平常常的酸菜怎样炒得好吃一些。
我琢磨着,平常的酸菜丝都是横丝,切得过细,夹杂着一些叶子,看上去也乱糟糟的,型也不美。炒出来的酸菜丝,不是过烂就是失去了酸菜味。我特意选散棵白菜渍出的酸菜,注意:不要选那种压得已经皮干的酸菜。那样的酸菜炒出来,入口毫无味道。将酸菜的外皮剥去一两层,选中间较嫩的部分,切去菜头和两边的菜耳,只要嫩帮,竖切成筷子头一般粗细,再切成一寸多长短短丝。放入清水中投净,攥一攥水,备用。选前猪槽瘦肉,也切成二分粗细的丝。猪前槽肉以瘦中夹肥为妙。即切出肉片时,可看见瘦肉上肥肉若网。
旺火起锅,倒入少许豆油,待油热推入肉丝,炒至肉丝变灰,倒入一级酱油,注意不要酱色太重的那种。这样炒出的酸菜丝,黑乎乎的,影响食欲。有条件可以用白色酱油。随即推入酸菜丝同炒,加少许高汤、精盐,加少许切得极细姜丝、蚝油略炒(蚝油就是海蛎子加工时熬出的汁),蚝油要选李锦记、罗湖桥牌或是海天牌的,就可以出锅了。当然出锅前点入少许香油,香油要以朝阳产的小磨香油为最。这时可以倒入盘中,整理一下,即可以上桌。
这样炒出的酸菜丝香气沁人心腹,吃起来艮脆,鲜香,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炒酸菜丝已经端上餐桌,您给取个好名字吧!
(作者:月光下的枣树)
三:关于美食的散文
周作人《知堂谈吃》和梁实秋《雅舍谈吃》都是美食散文集,还有文人美食家汪曾祺,据说有主妇因熟读汪曾祺美食散文,学得一手花样不断翻新的野味好菜。
四:关于美食的散文
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五:写美食的散文片段(250)
去年冬天我们尝试做了很多的美食。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成功率达到98%。我们做了狗不回头肉包子,给力红椒鸡煲,绝世炒面。浪漫夏威夷黑椒牛排。一把火红烧排骨仔,黯然泪下小混沌,黄泥塘凉皮,王麻子肉饼,实心实意爆鱼丸。皮蛋瘦肉一品粥。翠绿仙子小盒子,决战江湖酱脊骨。胖头鱼粉条豆腐煲。牛腩绵绵烩番茄。脆旋风冰凌煎饺。柠檬冰片醉红酒。比较失败的就是煎饼烙韭菜盒子。都散开了,。没有成型。还有果缤纷沙拉。吃了就去厕所。呵呵。以上是我做过的美食。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是美好的。大家多去发现快乐。并努力去寻找快乐。其实快乐真的很简单!
六:求一篇关于美食文化的文章!
中国餐饮文化漫谈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余下全文>>
七:求一篇近现代散文名篇,描写食物,没有东西吃,用语言描述做菜
魏晋时期,辞赋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首先表现为由两汉时期以铺写京都、宫殿、苑囿、田猎为主的“体物”大赋,逐渐变为抒情小赋,并且朝骈化发展。其次作品内容也发生变化:题材进一步扩大,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无一不可入赋;加强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强化了抒情色彩。代表作品有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潘岳的《西征赋》、陆机的《文赋》、郭璞的《江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是晋代重要的散文家,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富,用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描写,代替了魏晋间的玄学佛理的空谈。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八:关于美食的文章的结尾
中国的美食文化渊源流长,中国的餐具,饮茶,烹饪,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能吃上各式各样的风味大餐和小吃。如果你有幸能到各个地方都吃上一番,真可谓永世难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