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日本

一:一战后日本获得了什么实质的利益

接受了德国在亚洲的全部殖民地(其实就是青岛以及太平洋上几个小岛)

接手了俄国在东北的几乎所有特权,俄国革命之后,东三省基本上就算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了

实质利益就这么两条,你就会发现,二战的中国和太平洋战场正好是以上述两条为基础建立的。

二:一战时期的日本

首先,日本的战略目标是获得亚洲大陆,欧洲战场绝不是其现实目标,当然无需主力远赴万里参战。其次,借一战的形势,西方列强无暇东顾:英国希望日本能牵制德国在远东的力量,德国陷于两线作战,无力支援其亚洲殖民地,法国苦苦支称德国重压,腐朽的沙俄后来更是爆发了革命,至于美国,由于战略重心在于欧洲,注意力也在欧洲。如此大好形势,日本可以排除列强干扰,以协约国身份对德宣战,直接抢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地盘,直接在家门口捞好就是,不必劳师动众远征欧洲(有驱逐舰队赴地中海协助英国反潜,非帝国海军主力)。最后,日本无论是陆海军赴欧,沿途需要的补给都必需依靠英国海外殖民地,还要面对德国潜艇威胁,兵力部署风险大,到达欧洲战区,后勤补给必然依赖英法,作战独立受限。鉴于一战的残酷性,日军主力赴欧参战,很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既使因此而获得更大的战胜国利益,也是得不偿失,元气大伤。因此,一战时的日本是不可能主力赴欧作战。(就是二战也一样!)

三:一战结束后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号共四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山东各主要城市开放为商埠。实际上要把山东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做准备。

第二号共七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往来(实际上是无限制移民)、经营路矿等项特权,且不许其他列强介入;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日本阴谋将东北和内蒙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可谓是存心积虑。

第三号共两条,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第四号一条,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换句话说,中国成为日本的被保护国。

第五号是最狠的,共有七条,包括: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中国向日本采购一半以上的军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的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之权,日本人经营的医院、寺庙及学校,在内地有土地所有权;等等。这几乎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附属国,与当时朝鲜的地位相同了。

四:日本会不会像一战后的德国那样,为什么?

不会,当年德国拥有的条件日本现在一样也没有。

当年德国国内矛盾激化严重,所以希特勒借口改革将矛盾引向对外。同时他本人的能力确实出众,让德国人像疯子一样盲目追随他。现如今日本那么多宅男,谁肯不玩游戏不上网出来打仗?

其次,德国周围强国不多,老牌帝国西班牙没落,英国远在海外,只有法国可与之一抗。但是在闪电战下,法国根本没组织起来就被打垮了。日本周围北有俄罗斯,西有中国,东面是美国的地盘,南面小岛不成气候,现在开打只会重演当年。

三,德国一战之后虽然有国际约束不得建立大规模军队和重武器装备。但实际上各国也没什么心思管它,德国也借机钻空子,什么通用机枪,机械化部队等等超出条约范围的新概念被开发,另外兵员的素质绝对是当时世界第一的。日本如今军队虽然也有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但是想完全掩盖是没可能的。何况如今技术手段先进,光是战前的物品囤积这点,只要一开始管制,马上各国就会重点关注它。

最关键的,美国以全球霸主自居,怎么会容忍日本掀起全球战争?现在放眼世界,能掀起世界大战的只有美国。欧盟体系众多,人心不齐;俄罗斯和中国体制不行,人心更不齐。但美国军队受议院掌控(说白了是商人和政客),除非真的和游戏里一样,本土受到核攻击,否则绝对不会演变成全球战争。

五:一战后日本面对经济危机应该怎么做?

日本经济危机

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六:说明美国一战后初期对日本的遏制措施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各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际,企图独霸中国,日本对袁政府提出21条。英国因为和日本有英日同盟关系,因此只是派驻华公司朱尔典出面安抚北洋政府隐忍,一切待战后再说,而法国在一战以前就和日本签署了日法密约,为了换取日本加入协约国参战,已经默许日本在华的扩张行径,所以法国也保持沉默。被日本逼得无路可走的袁政府只得求助于美国。顾维钧通过端纳把日本的条件在欧美报纸上公布,欧美舆论大哗。美国驻华驻日公使纷纷质问日本使馆和外务省。日本被迫向英法美俄通报了21条中的前四款,但是隐瞒了第五款。美国驻华公使瑞恩施持袁政府提供的21条全文质问日本。日本外相加藤被迫承认21条除前四款外,尚有其他条款。英国对日本向盟国隐瞒第5款深表遗憾。日本处境极为狼狈被动。美国国务卿布莱恩谴责并拒不承认日本21条中对华提出的第2,3,4,5款。谈判中,中国代表曹汝霖和陆宗舆均拒绝与日本讨论谈判第5款。日本在拒绝英国调解中日纠纷和美国照会的同时,向袁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以战争相威胁。英国以欧事方急,劝中国委曲求全。5月9日深夜袁政府被迫屈服,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但是没有接受第5款。5月11日,美国同时致牒中日两国政府:凡有违中国领土完整和门户开放之条款皆不成立。5月14日,袁世凯亲自给全国督军和民政长发密谕:发奋自强,毋忘五九国耻。至此,中日关系决裂,而日美也开始对立。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以山东德国特权为突破点,中国要求清算21条,而在和会上美国支持中国的主张,和日本发生对立。但是美国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援,最后和会还是屈服于日本,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拒绝签字,鲁案成为中日之间的悬案。虽然和会后,日本百般威逼利诱中国北洋政府签字认可,但是中国抱定“联美抗日”宗旨,始终不让日本得逞。

1921年-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会议,在会议上美国首先以四国同盟的形式拆散了日英同盟,剥离了日本和英国,将日本完全置于孤立的地位。其次通过了《九国公约》,以条约的形式保障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实际上摧毁了日本利用一战而在中国建立起的优势。第三,以五国海军协定,规定日本海军不得超过对美英的五分之三的限额。第四,就是在会议上支持中国和日本谈判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最后日本被迫交出青岛和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山东德国开设的煤矿等企业中日合办。最终日本全面继承德国在山东特权的企图破产。华盛顿会议后,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怒吼道:从现在开始,对美战争的准备就开始了。实际上从该会议后,日美就在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开始了20年的尖锐地对立和紧张的备战,20年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在太平洋地区开始了总清算。

应该说就是从21条开始,中日关系发生逆转,从华盛顿会议后,中国无论是北京的北洋政府还是南京的国民政府,都是延续并强化了联美抗日的外交方针,以九国公约为法力依据和日本周旋,双方也是一步一步演变到最后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七:一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一战使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日本通过与英国的同盟关系武力获得中国山东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同时趁着欧洲列强疲于应对大战之机扩大在华影响力;美欧等国打着利益均沾和门户开放迫使日本放弃一些在华利益

八:一战后二战前的日本和德国的比较

德国一战战败,初期受到协约国不公平压制,通过瓜分土地,限制发展等一系列方式受到压迫,适逢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时期,国内社会矛盾激增,被希特勒抓住机会,鼓吹民族主义,开始重走军国主义路线,通过发展军工和对外扩张缓和国内矛盾。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一直奉行军国主义,并且鼓励资本主义在国内发展,虽然一战后属于战胜国但仍不被欧美老牌强国接受,同样受到大萧条波及,靠对外战争缓和国内矛盾。先说这么多,手机码字不得劲。

九:一战后日本占领远东,对世界局势会有多大影

一战后日本不是被俄国打出西伯利亚的,而是被华盛顿海军会议要求离开的。如果日本陆军发扬下克上的专行独断精神,坚持霸住西伯利亚(也不要太多,滨海边疆区+库页岛),其实也没人挡的住,最多不过是被谴责一下,海军在华盛顿会议上吃点亏罢了。

苏俄在兵败华沙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需要立刻休养生息,而此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时期都不可能对日复仇,最多在远东出现小规模冲突。然而苏联失去了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站,无法在远东集结对抗日本的兵力。

苏俄对维护中东铁路的兴趣大大减少,在中东路事件时很可能喊一套反帝口号然后认怂。这样张学良会有信心抵抗日本陆军的任何小规模作死行为,日本不可能凭借一次事变占领东北。然而日本对东北的渗透会更加严重,常公或许会被迫签订新的条约扩大日本在东北权利。虽然汉奸之名会坐得非常稳,但日本与中国很难爆发全面战争。

西伯利亚出兵糜费不非,日本陆军的独断行为招致海军与文人的联合声讨,日本军队对于占领土地的热情也会减少——这条或许有点一厢情愿就是了

库页岛北部有大量石油,滨海边疆区矿产丰富,应该能缓解日本资源短缺的压力,尤其石油是避免日本走上南洋作战的关键。然而滨海边疆区的农业潜力远不如东北,日本开垦团很快会发现他们的粮食仅能勉强自给,日本在粮食上会更依赖外国。

二战可能性1:二战爆发后,日本保持中立,闷声哈大财。战后成为美国重要盟友,反苏桥头堡

二战可能性2:日本瞄准荷兰崩溃的空档决定夺取南洋——等等,别忘了“兰英不可分”“英美不可分”,因此还是要炸珍珠港走历史线,这个档里鬼子钱少兵多本土有油

二战可能性3:日本加入同盟国,过程与结果都同1。

二战可能性4::1929年经济危机重创日本,百万苏修乘机越境潜入日本鼓动,最终日本苏维埃成立,乌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