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风险的策略

一:风险应对的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对还是错

二: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各种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风险应对策略的几种方法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改变项目计划来消除特定风险事件的威胁。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规避风险。例如,对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我们可以采用成熟的技术,团队成员熟悉的技术或迭代式的开发过程等方法来规避风险;对于项目管理风险我们可以采用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策略来规避不成熟的项目管互带来的风险;对于进度风险我们可以采用增量式的开发来规避项目或产品延迟上市的风险。对于软件项目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我们可以采用的原型法来规避风险。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转移风险的后果给第三方,通过合同的约定,由保证策略或者供应商担保。软件项目通常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来转移软件开发的风险,例如发包方面对一个完全陌生领域的项目可以采用外包来完成,发包方必须有明确的合同约定来保证承包方对软件的质量,进度以及维护的保证。否则风险转移很难取得成功。

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是减少不利的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可能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通常在项目的早期采取风险减轻策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流失对于软件项目的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工件,配备后备人员等方法来减轻人员流失带来的影响。

风险接受  准备应对风险事件,包括积极的开发应急计划,或者消极的接受风险的后果。对于不可预见的风险,例如不可抗力;或者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或者风险减轻不可行,或者上述活动执行成本超过接受风险的情况下采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三: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一)基本原则

(1)对超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风险,应当实施风险回避策略。

(2)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实施风险承受策略。

(3)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降低策略。

(4)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接受他人力量,采取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分担策略。

(二)结合不同业务选择风险应对方案

风险应对策略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或者事项相联系,不同的业务或事项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同一时期也可以综合运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应对策略。

(1)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受、风险回避、风险分担等方法。

(2)通常情况下,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分担、风险降低等方法。

(3)风险应对的选择还应从企业范围内组合的角度去考虑。一些情况是一个部门内的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但是从整个企业来讲却超过了风险承受度。还有一些情况是,企业内很多部门的风险可以相互抵消,不需要采取过多的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后,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风险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为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企业应当重视风险评估的持续性,及时收集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

四:常见的应对项目管理中风险的策略有哪些?

风险应对规划策略可分为以下三种:

(1)消极风险或威胁的应对策略。通常,使用三种策略应对可能对项目目标存在消极影响的风险或威胁,这些策略分别是回避、转嫁与减轻。

(2)积极风险或机会的应对策略。通常,使用3种策略应对可能对项目目标存在积极影响的风险,这些策略分别是开拓、分享或提高。

(3)接受。采取该策略的原因在于很少可以消除项目的所有风险。采取此项措施表明,已经决定不打算为处置某项风险而改变项目计划,无法找到任何其他应对良策的情况下,或者为应对风险而采取的对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尤其是当该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时),往往采用“接受”这一措施。针对机会或威胁,均可采取该项策略。该策略可分为主动或被动方式。最常见的主动接受风险的方式就是建立应急储备,应对已知或潜在的未知威胁或机会。被动地接受风险则不要求采取任何行动,将其留给项目团队,待风险发生时相机处理。

五:企业可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多选) A.风险降低B.风险消除C.风险转移D.风险保留

常用的企业风险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种: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改变项目计划来消除特定风险事件的威胁。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转移风险的后果给第三方,通过合同的约定,由保证策略或者供应商担保。

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是减少不利的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可能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风险接受

准备应对风险事件,包括积极的开发应急计划,或者消极的接受风险的后果。因此答案可以选:A,B,C,D

六: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有什么区别吗?

风险管理策略是对企业存在的经攻风险进行整体管理的策略,它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的评级和应对计划、风险的监察;

而风险应对策略只是风险管理策略中的一项,仅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七:简述项目风险的四类应对策略和措施?

风险管理中有一个不是非常精确的管理矩阵,可以提供参考。一个是风险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目标的程度(也就是发生的后果储重程度)来分成四个区间,四个区间对应着一般的四种应对策略和措施。它们分别是:

1、发生可能性低、影响程度低。应对措施是:保持现有控制措施,不增加任何管理资源,保留风险即可。

2.发生可能性低,影响程度大。应对措施:一般是转移或者分担,这类风险一般都有保险产品做转移,比如火灾、地震等;

3. 发生可能性高,影响程度低。应对措施:一般采取内部控制措施,降低发生的频率。

4. 发生可能性高,影响程度大。应对措施:这类属于双高风险,应该立即采取应对和控制措施,或者采取风险规避措施。

八: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九:政府关系管理风险应对策略有哪些

政府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主体管理对象用以达成目标的运行机制。通过风险管理流程,要达到三方面的成效:

1、风险识别,客观评估,确定风险所有权;

2、风险内部控制,通过标准化运维等方式实现损失最小化;

3、风险外部公关,培育风险文化,全社会共同治理,争取群众的满意度最大化。

一、风险的全面评估:评估风险,定所有权。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包括全面评估风险和确定风险所有权两项关键。

1、复杂环境中的社会风险评估,需科学识别风险和设定容忍度。

风险评估是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骤,现阶段的风险评估具有一定普适性。例如政府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国家层面风险源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要基础设施、国内犯罪和国外恐怖袭击。在我国,政府风险管理的主要风险是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英国,国家风险包括自然事件、主要事故和恶意袭击三类;在美国,政府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国土安全风险管理,主要风险源是18类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在加拿大,国家所面临的全部风险被划分为蓄意性风险和非蓄意性风险两类;在澳大利亚,国家风险涉及国家机构内外两方面共17个风险领域;在德国,国家风险被分为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错误、基础设施和恐怖主义四类。

在明确容忍度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的风险评估,普遍应用“可能性”和“影响”两个维度来操作,通常用P(Possibility或Likelihood)R(Risk或Consequence)矩阵予以可视化的评估定级。

在实践中,风险评估的要务是设定风险容忍度,它是主体愿意承担、可以容忍的风险数量和类型。风险容忍度的确定和改变受到文化、社会、政治、法律、技术、经济、自然环境等外部环境以及主体的目标、资源、实际风险管理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主体的风险容忍度也将随之变化,从而风险管理的识别、分析、评价及应对等的标准及策略也将改变。因此,政府应根据社会心态,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并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2、确定风险所有权,构建风险责任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风险管理的风险所有权明确是通过风险责任的合理分配来实现的,使得各级各类主体既各担其责,又能统筹协调,全面做好风险管理。

首先,针对管理项庞杂、边界模糊、责任递增的特征,政府风险管理通常的做法:

①明确风险管理的总体职责及各部门的角色和职责;

②积极开展协作,通过风险管理组织化实现风险责任共担。

例如,英国政府首先明确主要风险责任在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这些政府部门再根据风险性质与规模,一是将部分责任传递到其下级机构承担,二是与其它相关单位签订风险共担合同,分担风险。

其次,针对管理主体条块分割的特征,政府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①确立风险管理主导机构;

②设置相应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

例如:英国政府把保障公众安全作为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政府在风险管理方面承担制定规章、服务照顾、实施管理等三方面的职责。据此,英国政府明确划分了政府风险管理的三类单位:组织实施单位、实施支持单位、具体执行的业务部门。

我国在应急管理中的实践,采取的也是在明确风险责任的基础上,确定风险责任承担主体,采取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并依靠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从而构建责任体系。

二、风险的内部控制:标准运维,法制固化。

政府风险管理的风险内控,是管理主体在内部运行过程中,开展风险最小化的运行设计,主要依靠的是标准化的运维和制定法律法规予以固化。

1、制定风险管理标准,规范化开展风险内控。

制定管理标准,有利于规避常见风险和规范组织行为,是风险内控......余下全文>>

十:企业应如何应对政策风险?

第一,由政策逆操作带来的风险增加。例如,政府一方面要求节能,而另一方面始终没有取消现存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两种调控手段在事实上已经形成类似对冲的逆操作;会使企业陷入市场与政策约束的两难境地。

第二,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同样增加了企业的风险。这在目前的房地产业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政策走势的不确定性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常见的风险。由于政策经济中的政府管理部门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所以常会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结果必然导致政策走势的飘忽不定、难以预期。这从目前宏调的试探性特征中可管窥一二。事实上,中国已被公认为全球投资风险系数最高的区域。

政策走势不确定的风险

从目前情况看,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具体政策风险是不同的,因而其应对方式也呈现出差异性,何谓几家欢喜几家愁,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国企而言,当前的政策风险主要有“合并”风险和垄断企业内部改革带来的风险紶在“与外资抗衡”的名义下进行的国资合并,比如北京二商集团与海洋置业的合并重组等,帮助国企借“合并”之东风,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扩张,进而在一些重要的市场领域中形成新的国有经济网络,至于垄断企业内部改革带来的风险,“亲生儿子”的牢固地位使得国企的抵抗力始终不减。电力体制改革三年半,一直寸步难行即是典型案例。

其次,对于民企而言,政策走势的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政策风险。常见的应对措施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主动参与、被动出局型。比如,民企光宇集团在出资5000多万后,终因铁路利益分配体制原因而被迫停止出资,从而使得首条民资参建的衢常铁路又重回国资独大的局面。同样,于去年获得四川彭白铁路30年经营权的德众公司也因成都市水利局的一纸文书,令其被迫陷入“追加1亿投资”的困境。其二是冷眼旁观、静待其变型。如2005年铁道部推出20个合资铁路项目期待民资参与,但是在440亿的权益性投资中,只有25亿是民营资本。可见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多数民资仍选择观望。其三是利用政策漏洞、投机钻营型。此类“猫和老鼠”的中国版本,尤以房企表现最为明显。房地产业税收重,企业便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纷纷摇身变成外企来合理避税。

最后,对外资而言,主要的政策风险是政策态度的大转弯。外资今年的日子可谓不好过,从“招商引资”转向“限制外资”的政策拐点的出现,让其充分领教了政策风险,而从外资当前所做出的一些即时反应来看,它对于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还缺乏心理准备,鱼死网破型、加速抢滩型、外部施压型等仓促反应基本上均可归为受到当头一棒后的条件反射。

政策强势企业弱势

从另一方面来讲,政策风险更有可能对企业产生误导,使得企业采取一些具有破坏性的应对方式进行避险,从而只好铤而走险,走上“不务正业”的歧路。

首先,政策风险会迫使企业转型。由于政策风险系数甚至有超过市场风险之势,企业的重心可能会从生产、销售转向政策形势的研究,从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与政策进行博弈上面,由此造成企业行为的扭曲。

其次,企业会加大与决策层的联系。企业管理者将忙着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这一方面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政治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使“寻租”现象急速蔓延。

再次,企业也可能会建立相应的对冲机制来化解政策风险,这使得身份确认、假外资等“猫与老鼠”的游戏将被不断重演。

最后,一旦企业为防范政策风险所支付的各种交易成本超过企业由此获得的收益时,不排除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会采取“用脚投票”的做法,退出博弈格局,向其他新兴国家寻求市场和投资亮点。这是最糟糕......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