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阅读理解

一:井阅读理解及答案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第一、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分别通过三件具体的事例:(数星星),(收大萝卜),(浸吃李子),介绍了井水(请)、(甜)、(凉)的三个特点。文章结构严谨,描写具体、生动。

3、第四自然段写( “我”的心理活动),“他们”指( 开掘井的前辈)。

4、联系短文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劳动给后代人带来了哪些甜美与欢乐

“数星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收大萝卜”: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浸吃李子”: 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二:《井》阅读理解答案

短文中“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与《山中访友》中“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景物特点·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思考:这两个句子为什么会有相似的联想?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作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无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

三:愿望井 阅读原文,答案

千里迢迢、小心翼翼、烈日炎炎、人才济济,

B、C ×、√、× 略

四:暑假四年级《井》的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看江海”整理16.(共8分)参考答案示例:①与父亲同游乌龙山,父亲慈爱地看着我在井边嬉戏,父女共享温馨时光。(3分)②童年时,每到春天与伙伴们在井边玩耍、吃桑葚、洗手。(3分)③父女情深(1分) ④无忧快乐(单纯快乐)(1分)17.参考答案:A(2分)18.参考答案要点:①岁月无情,个体很渺小,应珍惜短暂而美好的生命。②面对困境要善于变通,像井水一样蓄积力量,或绕道前行。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豁达、乐观,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打败。评分标准:共6分。准确说出自己受到的一个启发(2分),结合文章明确阐述所受到的启发,有合情理的分析与自己的理解(3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分)参考答案:“看江海”整理11. (1)从内容看,作者文章中描述了自己生命中与几口井的不解之缘。“井”是文本最主要的描述对象。(2)从结构看,“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每点2分,共4分)12. (1)作者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1分)突出表现井水极其洁净、柔滑和完全没有世俗污染的特点。(2分)(2)作者用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表现山民为建房而滥砍滥伐的严峻现实,为下文写井水稀少挑水艰难作铺垫。(2分)13. (1) 井虽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但它为人提供甘泉,无私奉献,令人感动。(2) 井见证了生活的艰难,也见证了父母对“我”的爱,让人感到温馨。(3) 井让“我”在感悟中渐渐成长,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芬芳。(4) 细细品味,能感触到井所蕴含的高尚境界。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14.(参考答案)(1)相同之处:都感慨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都慨叹岁月的无情;都觉得个人的渺小;都珍惜短暂的生命。(2)不同之处:本文比《兰亭集序》更积极些,强调生活总要向前;本文强调了亲情对人生的意义,《兰亭集序》侧重友朋欢聚对人生的意义;本文最后一句还提出面对困境要善于变通,《兰亭集序》则无此意。(本题为探究题,只要学生对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各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