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个人研究过程综述怎么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她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门综合程度最高的独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既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和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十年来,我市各小学和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克服很多困难,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综合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学习兴趣缺乏和基础知识欠缺是孩子厌学、成绩差的最根本原因,找一个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思维拓展是优优数学学校高分学子的秘诀,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学习差的问题。

三:什么是综合实践课?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弧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资料怎么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规范的开展实施,创建学校特色,形成自己办学风格与个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活动的特点 :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考察”、“实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评价具有多元性。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余下全文>>

五: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早期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机制的病态发展延伸影响到教育体制上的病态效应,即基本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略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没有与当地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方案,使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我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层面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由于这代人生长环境的社会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其特点为:思路开阔,头脑聪明;专横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温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动力;环境优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脏言,行为散漫;宠惯有加,缺憾不受;目无尊长,伦理丧失;养尊处优,懒惰成性。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延伸、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个人品质的活动平台,能够缓解师生矛盾,改变校园氛围,弥补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动中,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各学科中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余下全文>>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余下全文>>

七: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怎样写?

要知道教师的一个眼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刚刚起步、课题确定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强加给学生、有学问等联系在一起,需要怎样的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特殊课程。 四,面向自然,教给他们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超越体系化的教材,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细一点,从个体的学习生活、领导者,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要求放得低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在实施过程中、对社会,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要我们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启发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贴近社会现实,自然地,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的成长,要关注实践的结果。 三,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但只要我们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只要他们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综合地学习,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   这两年我们学校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会提出哪些问题,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比如教给他们如何在网上“搜索”的方法,有幸我担任了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超越封闭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补充知识,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在活动中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 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组织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点拨与督促、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家庭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此外。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越有积极性,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介绍方法和线索......余下全文>>

八: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个人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而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如何贯彻国家课改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改理念,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借鉴有关学科专家理论指引,展开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具体阐述,总结一些操作实践性强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实践证明,要想有效的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学生评价,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环节:确定学生评价主体,确立学生评价目标,科学选择学生评价内容、设计学生评价工具、灵活运用学生评价方法和呈现学生评价结果进行反馈等环节。这些评价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是选择评价方法的基础,笼统或琐碎的评价标准将不利于数据和资料的收集,而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就不可能达成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反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必须针对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目标选取恰当的评价方式方法,并利用评价反馈改进工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一)科学选择学生评价内容明确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是实施评价的开始。评价内容是通过评价目标体系体现出来的。从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指标是一个评价内容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和把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在确定学生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到指定评价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几个基本问题:首先,为了拓展和加深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体验,教师事前要考虑评价什么,怎样评价,如何引导学生自身进行主体性活动,以及评价的具体方向和线索是什么。而且,在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怎样加深和拓展学生实践的思考和行为,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学到了什么。其次,从重视每个人的即时评价到进一步到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兴趣、态度、行为的评价,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并重视对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指导,努力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建立一种“交互立体”的关系。最后,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局限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或一个单元的短时间的过程评价,而是要重视对其发展过程进行长期观察的过程评价,即体现评价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性。因此,教师在指定学生评价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实践,评价的情景,选择哪些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哪些评价信息为基础进行评价,如何灵活地运用其评价结果进行活动教学指导等等这些具体问题。(二)设计学生评价工具评价工具是收集评价资料的直接的依据和手段,设计评价工具是保证评价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又因该课程的特殊性,所以没有现成的评价工具,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就目前来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用得比较多的评价工具通常是评价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形式多样,如有的老师为了做好学期总结性评价,设计的评价工具包括:“我的自画像——亲切的足迹——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的‘八宝袋’——我最值得自豪的事——我给自己提意见——我眼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等7个栏目,引导学生将全学期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反思。同时,每个栏目中还有学生互评、教师的指导性评价,为促进学生开展下阶段的活动打下了基础。借评价工具来评价学生,评价工具既要简单易行,便于老师长期、经常坚持,又要受学生喜欢,便于激励学生......余下全文>>

九: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