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词多义

一:一词多义,其,故,以,去,则的意思意思

其 [qí]

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其 [jī]

1.〔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gùㄍㄨˋ

◎意外的事情:事~。变~。~障 机器等发生了毛病。

◎原因:缘~。原~。

◎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明知~犯。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国(故乡,亦指祖国)。~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

◎本来,原来的:~乡(老家)

◎朋友,友情:亲~。沾亲带~。

◎死亡(指人):~去。病~。

◎所以,因此:~此。~而。

◎古同“顾”,反而。

◎连词,所以:他有坚强的意志,~能克服困难。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赠~鲜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

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17、〈名〉姓。

18、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

19、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2......余下全文>>

二:到这个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田:田里的庄稼成熟了 田--------地

田老师辛苦了 田--------姓

2.就:他拿起笔一挥而就 就--------成功

就是,你说的很对 就--------表示同意

3.旦:李阳信誓旦旦地说他能行 旦--------诚恳

他玩电脑通宵达旦 旦---------天亮

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旦--------- 早晨

今天是元旦 旦----------某一天,新年的第一天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旦---------我国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

4到:在国外旅游时差到不过来 到---------颠倒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到---------到达

之处请原谅.到--------周到

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到---------- 结束

5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老人 善----------善良;好心

敌人不会善罢甘休 善---------罢休

善于和孩子们打交道 善----------擅长

三:以的一词多义

您好 “以”的一词多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余下全文>>

四:文言文 适的一词多义 10分

(shì,)shì

①<动>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②<动>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③<动>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

④<动>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耳目之观。”

⑤<动>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

⑥<副>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与地平。”

⑦<副>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zhé

<动>通“谪”。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名>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立庶。”

【适意】适合心意;顺心。

五:所有“取"的一词多义

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

手[1] 字的甲骨文:手,金文字形像五指伸张的样子。造字本义:伸张的五指,人的前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金文篆文的“手”与篆文的“毛”在字形上颇为相似)。隶书变形,将篆文的五指形象,简化成一撇两横。古人称静态的前肢为“手”,称动态的手为“又”(抓握、操持),“又”通常作为造字部件以“边旁”的形式出现。[1]

通过耳朵用心听讲,通过手来书写文字,耳听,手写,人们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不一般的进步。

[cut off left-ear]

(1)取,捕取也。——《说文》

(2)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3)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5)(袁可立)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6)而(袁可立)徐取倡乱不情者寘之法。——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苏轼《阳关词》

3.拿 [take;fetch;get]

(1)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2)取一葫芦。——宋·欧阳修《归田录》

(3)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4.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1)深思而慎取。——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2)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3)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4)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5.招致 [incur]

(1)谗毁竟自取。——唐·杜甫《上水遣怀》

(2)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6.得到;取得 [seek;get]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4)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7.博取 [curry]。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8.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1)必取宋。——《墨子·公输》

(2)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9.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0.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1)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2)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11.寄情 [focus feelings on]

(1)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记》

通假字义

1.通“娶”。娶妻 [marry]

(1)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2)君取于吴,为同姓。......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