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历史试卷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有什么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不明确。(2)教学方法不得当。(3)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针对性。
解决办法:(1)提高教师素质。(2)创新教育改革。(3)注重提高教学技巧。(4)明确教育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上的问题,就要彻底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引导和创造思维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发言。但是也不能逼的太紧,我们应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使得历史的学习更有趣
二: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三:怎样了解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讲授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例如,在我讲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主要内容: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后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一课的难点在于体会东北人民和张杨将军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这一难点的突破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爱国教育的内容。本课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教育。此课内容表面上看不多,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九一八的原因、过程、后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爱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我做了非常充分的课前备课,尤其是课题相关的素材,自我感觉很好。我开始了上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同学的思路好象不跟着我走,而是跟着大屏幕走,他们只关注课件中的视频动态,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他们却忽略不思考。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出了对西安事变中的两个将军情况非常关注,而这一点,在我的课件上并不是很详细,所以我只好调动自己的记忆力,满足学生的欲望,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就远远超过了预定范围。进行课堂检测时学生还都沉浸在战场上,反馈情况不是很好,最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并没有按预期中的那样完成。特别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体会有的学生没有更好的把握。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得出: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有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很少。没有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对各环节的处理不够,课堂上重难点的突破不那么好。最后,换种教学方式即通过利用突破教学难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也就是在课堂上,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时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方法。 我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并在初二二班个班进行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过程和效果 1、导入:有谁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唱,教师说出这首歌的情况,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展示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利用大屏幕)让各学习小组去探究: (1)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利用大屏幕说出西安事变的经过。 (3)西安事变的结果是怎么......余下全文>>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余下全文>>
五:如何让高一历史教学效果更好
历史作为对已经过去的人事回顾,既不能重演,也不能再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以新课标为教学基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编制对应的及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我国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教学环境、加强学科联系、巩固训练成果对有效性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六: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渗透 博客
新课程改革方向之一是学科渗透。素质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任何一学科不是孤立,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历史学科无一例外。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一是顺应课改的历史趋势,二是把“史”知识变成“活”知识,赢得学生的喜爱,何乐而不为?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呢?
一、历史课可以变成一堂热点时政点评课。
在《民族团结》一课,联系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的骚乱,是民族团结中不和谐的一幕,是叛逃的达赖集团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破坏2008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为民族团结安定尽一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历史课可以变成优美、生动的诗歌鉴赏课。
如《海峡两岸的交往》中教师饱含感情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导入新课,“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最后,师生集体朗诵《乡愁》结束新课,首尾呼应,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与诗人思绪产生共鸣,体会诗人期盼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愿望。又如在《隋唐灿烂文化》时,讲到唐诗繁荣,可以让学生搜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组织一节诗歌荟萃朗诵赛。这些诗都是学生在以后语文学习中将要面对的,历史课中鉴赏可以说是给学生提前预习。
三、历史课可以变成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品尝课。
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上雕刻艺术——敦煌莫高窟时,恰好初中美术教材里就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内容,我信手拈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又如在讲“三星堆文化”时,青铜器造型夸张奇特、美妙绝伦,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体现了冶炼技术高超,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竹根、树根、萝卜等实物雕刻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从中体会古人青铜冶炼技术的独特,同时,启发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关注。
四、历史课可以变成独具匠心的书法练习课。
初一古代史讲到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时,首先是将我书写好的毛笔字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练好毛笔字,然后教学生如何执笔、起笔、收笔、停笔,以及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最后给学生介绍几种易学的毛笔字贴。并且定期检查有书法爱好学生的毛笔作品,加之适当点评,在全班进行展示。虽不能在全班形成练书法的风气,但对一些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灵碰撞。“黄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就有学生主动与我交流书法练习的感受,这就达到我这节课的初衷。
书法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需要一代又一代地把书法这门艺术传承下去,除了语文老师,我们历史老师同样也是书法艺术的传承人。
以上所述,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学科渗透,远不止这些,如何更深层次渗透,取决于历史老师综合素质。若历史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内涵,向其他学科延伸,必然改变传统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立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上;其次,教学内容,主动渗透,教学方法,互相借鉴,扬长避短,为“历史”所用;让“历史”走进学生的身边,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欢声笑语走进“历史”的课堂,让鸟语花香走进“历史”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