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镜头分析

一:肖申克的救赎所用的摄影技巧与剪辑技巧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首映于一九九四年九月的多伦多电影节,获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七项提名,但美国本土票房收入不过二千八百万美元,这与它在舆论界的有口皆碑是极不相称的。然而,一九九五年,随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有线电视网的首播,它在当年击败了轰动一时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摘走了家用录像带租售排行榜第一的桂冠。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和同样是以监狱为背景的《绿色奇迹》不同,本片探讨的不是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现象所萌发的困惑,而是那种意识到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里,生命转瞬间逝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所产生的恐惧。同时,达拉邦特完全遵循原著用平实的情节对人生进行深刻剖析的精神,成功的为本片营造出一种浑厚、博大的意境:片中没有超级巨星流光溢彩的风姿;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故事情节以常规的方式逐步展开;甚至是一百四十二分锺的片长都意味着走过漫漫人生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不过是几个十年罢了。因此,《肖申克的救赎》不是普通概念上的监狱题材电影。

在导演技巧上,达拉邦特避免过多地表现安迪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来刺激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在安迪被变态狂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地看到安迪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安迪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之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在大半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亮色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为主人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开朗。

本片叙事结构的精彩之处在于尽管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真正的英雄,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开始部分由寥寥几笔交待了安迪入狱的原因后,就再也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雷德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入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雷德的旁白代表了肖申克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幷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力。安迪则在另一个隐形的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安迪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没有过分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而是巧妙的运用镜头语言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的一幕中,他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一个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至内推进)就完整的勾画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陷囹圄。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狄金斯没有让镜头语言超过故事的发展进程,在这里,摄影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发生在肖申克里的事情,不去做无谓的推测与暗示。

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安迪与雷德之间的友谊是本片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两位狱中好友含义隽永的对话及雷德精彩的旁白处处闪烁出洞察生活的智慧,吸引着观众反复咀嚼玩味,从中感悟到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重要。正如片中安迪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余下全文>>

二:肖申克的救赎从电影画面的角度分析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三: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的形象

看完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片中看到了基督山伯爵式的坚持,以及片尾那令人重生的希望!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故事很简单,1947年,英国缅因州一位成功的银行副总裁安迪因为一场误会的官司,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安迪在狱中的铁笼里用一把六英寸长的鹤嘴石锤执着地掘洞,于第19年和基督山伯爵一样成功逃狱。   影片处处展示着一个人的情感、权利、价值的顽强的自我意识和肯定,永不认命,永远怀揣着希望,自我救赎。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所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惊惶,然后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的是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却正是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却仅仅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来得自由和安心。   在托马斯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死去了。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以了。   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另外的一种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一句话道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我们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而因为瑞德正是这样以为的,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如此以为了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有人把这部影片称为无冕之王,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本小说,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经典的对白和多种修饰刻画出多个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式组织故事的主线并伴以多条辅线,以艺术的画面表达着故事的主题,给我们深刻的教育和久久的思考。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自1994年在美国公开上映之后,在美国仅仅获得了两千八百万美金的票房收入,但是,却因为录像带出租而受到了观众的注视,翌年参加奥斯卡奖的评选时,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乐/歌曲七项大奖的提名,却因为遭遇了《阿甘正传》而统统坠马,乘兴......余下全文>>

四:帮我解析一下《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由作品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常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局限于使用“全知全能”型视角。而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时不时的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他的活动,思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者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描述,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更具有真实感。 影片一开头,便是安迪被控谋杀自己妻子的画面,法庭上,控方律师言辞犀利,咄咄逼人,不禁会让毫不知情的观众怀疑安迪究竟是不是真的凶手,最终被判终生监禁是否是罪有应得。而创作者在影片中设置了瑞德这一人物。正是为了解决观众的这一疑惑。整部影片中,对白并不多,影片中展现的东西很多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多半是对监狱生活的反思和对安迪的解读。在瑞德开头的讲述中,他对安迪的初次印象和主观感受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和观众是一样的,对安迪不了解甚至是没什么好感。然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随着他对安迪了解的深入,他所经历的,他所了解的安迪都反映在他的画外音里,他的讲述无疑给电影画面添加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尽管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但却让观众觉得真实,直接,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自然而然地随着他的情感发展而逐渐认同安迪这个人物。随着观众对安迪建立起一种情感认同以后,最初的怀疑也慢慢消失,以至到最后对安迪的成功越狱甚至没有进行任何道德上的谴责,取而代之的竟是拍手叫好。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情节,讲述的是安迪和瑞德一群人在修屋顶时,安迪帮助狱警逃税从而为每个狱友争取到三瓶啤酒。于是,安迪与他的狱友们懒懒地坐在屋顶,惬意地品尝着啤酒,这时瑞德的画外音响起:“……我们坐着喝酒,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这些话在观众听来可能没有多少感触,因为我们毕竞是自由人。但是对于影片中的这些终身监禁的犯人们来说,能够在早晨的阳光下坐在监狱外的一个屋顶上,懒洋洋地喝着冰啤酒,简直就有一种奢侈的感觉。当自由的、正常的生活可能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期望也会增大,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重新感受这样的生活,哪怕就只有一小会儿也好。叙述者可以介入叙事,且其叙述声音的强度和介入的程度刚好是成正比的,叙述者介入的程度越深,叙述的声音也就越强。创作者让瑞德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情,这样有助于缩短观众与叙述者的心理距离,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叙事人物的意识,不由得对以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而换来狱友们片刻自由的安迪肃然起敬。影片的这种叙述方式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时刻追随着瑞德关注着安迪的命运,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 当然影片并非单纯地局限于瑞德的主观视角,例如安迪逃出监狱,典狱长发现海报背后秘密以后,画面快速回放安迪是如何在这二十年里策划逃狱的,对于瑞德来说,这是他不知道的一些额外的情节和信息,当然只能由影片中另一个叙述者来提供了,也就是影片中隐蔽的叙述者,是电影叙事最直接最常采用的叙述方式,和瑞德的叙述相比,它从更加客观的视角出发,不带有丝毫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全凭观众自己去感知。 三、隐喻对主题的突显 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电影中的隐喻是通过蒙太奇,将镜头之间或镜头内部各个表现元素加以强化、浓缩、类比,由此在观众的感觉和心理上产......余下全文>>

五:《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

我觉得有几处镜头不错是安迪一入狱时,从那个俯瞰整个肖罚克的镜头开始到犯人们进到监狱里的这段,中间还有瑞德的旁白。还有就是1949年某个春天的早上,犯人们喝酒的场面。安迪坐在墙边,身后的阳光打在他身上,他像一个造物者临世一样。这个场面让我们体味到温暖。这剖电影中的音乐很缓,略显低沉,当然在逮捕诺顿时的音乐很急促。这样平缓的音乐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片刻的安宁,而暴风雨过后一切都悄无声息。我挺喜欢里面The end title,就是安迪与瑞德再次重逢时的那段。这段音乐干净,清澈,犹如太平洋一般,让人流恋

六:如何评价《肖申克的救赎》

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新华网评)

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 (李响评)

该片触及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当下的不可回避困境。电影的结构比原小说更精当,台词比原小说更有节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锤炼、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说更鲜活有力。导演以丰富、机巧的艺术文本,将自由精神高扬在天地之间。(郝建评)

七:肖申克的救赎,人物评价

一、拯救灵魂,人格魅力超强的暖男Andy

肖申克是一个监狱的名字,提起监狱人们就会想到阴冷、潮湿、暴力等字眼。肖申克监狱和其他的监狱一样,监狱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冷酷、残忍、不拿囚犯当人看的狱警:主要代表人物是典狱长Norton和监狱官Hadley。另一类是深受监狱“体制化”影响的囚犯: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布和Red。但是,主角Andy的到来给这个人间炼狱的地方带来了温暖、爱和希望。

高大、英俊、智慧、多金……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银行家Andy,如果不是因为妻子的背叛、法官的误判而含冤入狱,他的美丽人生和大好前程,是监狱中的囚犯们做梦都不能想象的。而残酷的现实让他来到了肖申克监狱,成为了一个和他的身份、地位极其不符的囚犯。

虽然在监狱中的囚犯喜欢和新来的囚犯开玩笑说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冤枉的,而只有Andy是真正被冤入狱的。所以注定了他与这里的人截然不同,他的所作所为给早已习惯了墨守成规过着“体制化”生活中的囚犯们带来了惊喜和希望。他充满了正义感,充满了正能量,起初大家并没有看好他,但是,他不断给狱友们带来惊喜和创造监狱中的神话。让大家对他肃然起敬,甚至到了有点崇拜的地步。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心底的信念,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有一天他会重获自由的。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Andy总能让在监狱这个“体制化”下一切都得按规矩办事的地方中奢侈的想法成为现实。他冒着生命危险,答应帮助狱官Hadley填写逃税申请,而为其他狱友换来啤酒。看着大家能在监狱的屋顶,像自由人一样喝着冰镇啤酒,Andy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是Andy把这个奢侈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让观众也能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他没有因为别人的过错(法院的误判)而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他洁身自好,没有沾染上监狱的任何恶习。他一进监狱就被告知漫长的牢狱生活,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些可以消磨时光的事情来做,正好他对石头很感兴趣,也正是他的这个爱好,最后救了他。

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面对“三姐妹”的不断骚扰,他即使孤军奋战,满身伤痕,也不放弃做人的原则。他提出想要申请建立监狱图书馆,连典狱长都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徒劳之举。但是他20年来持之以恒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终于梦想成真。他是一个读书人,他知道精神食粮很重要,希望用丰富罪犯们的精神生活,真正达到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目的。看着画面中狱友们在监狱图书馆里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听着自己喜欢的唱片。很难让人想到这是监狱的生活。监狱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不再是单调和枯燥。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Andy这个人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对狱友Tommy 曾说:“不过我们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全心全力,不可半途而废。” 他终让Tommy这个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惯犯在监狱服刑期间顺利获取了高中文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中的狱警们解决税务问题,甚至典狱长都要高看他一眼,虽然他最后得知自己一直被典狱长利用,他对帮助了一个冷血无情的伪君子彻底失望,于是他不得不选择逃狱。我们为Andy的智慧所折服,同时钦佩他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他利用20年的时间用一个不起眼的小工具――鹤嘴锤,神不知鬼不觉地挖出了他的求生之路。他帮典狱长做假账也留了后手,最终他得到了典狱长的那笔贪污款,作为自己20年的补偿。而且用自己设计中的假身份光明正大出现在世人眼中,而没有人发现他是一个在逃犯。而他也惩罚了这个十恶不赦的典狱长:当手中......余下全文>>

八: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想表达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求详解!

这部电影很有内涵、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影片阐述的有很多内容:①描绘了人性的黑暗、作者通过肖申克里发生的事、抨击了当权者那种灭绝人性的做法、②希望、这是作者所表达的重点、他呼吁人们、只有拥有希望、才能改变现实。

电影所构造的是人性之间的斗争、前部分一直压抑着、当他逃离肖申克时影片到达高潮、人性阴暗的一面最终还是被压制了。

这是我自己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所体会到的。谢谢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福雷所表现的救赎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对身体自由的追求,而且升华到了对希望和灵魂救赎的渴望。本文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以及他在精神上对狱友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希望、自由、破除体制化的勇气。

如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请采纳

九: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监狱视为专制体制的隐喻,试分析影片中不同角色的象征含义。

你打算给多少分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但是比较费脑经。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