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月三课堂总结求500字
今年是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三月三”放假,这是一件令全广西壮家儿女欢欣雀跃的事情。作为学校,对孩子们进行三月三的知识宣传教育,开展三月三活动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能让我们孩子增强作为壮族人的骄傲。同时这也有 效地保护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此次活动我们本着让学生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三月三文化的宗旨。认真扎实地开展了三月三活动。先将活动过程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从校长到书记都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的开展。成立了以鄂书记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大家分工合作,认真商讨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为高效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丰富有效
(一)开一次周会:3月31日上午,学校利用周会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三月三”为主题的周会活动。周会活动上我们的校长做了思想动员工作。负责活动的班级通过活动倡议、三月三知识宣讲、三月三节日知识问答等活动环节等让孩子们从知识层面上了解了三月三。这为下一步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开一次班队会:学校于4月1日下午开展了一次以周“我们的节日——三月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一~三年级主要以知识宣传为主。四~六年级以活动体验为主。低年级各班通过观看视频,PPT知识讲解等在老师的组织下了解了三月三的传统文化知识。高年级同学则通过绣球手工制作、糯米饭制作过程演示等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体验三月的美丽。
(三)专题的广播宣传:3月29日下午学校广播室进行了一次关于三月三专题的广播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三月三传统文化知识。
(三)进行一次体验活动:学校通过通知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三月三假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武鸣等地方参加活动或者在家做五彩糯米饭、糍粑等壮族人的三月三过节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效果显著
本次活动各班能积极向学校德育处上交参加三月三活动的照片或者三月三期间制作的手工作品、手抄报 等作品。从上交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三月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幼儿园三月三活动教案
“五彩三月三”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三月三”壮乡歌圩节习俗。
2、培养和激发幼儿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
3、通过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体验节日的欢乐及感受壮乡的民族风情。
活动时间:2014年4月1日(星期二)上午8:30——11:00
活动对象:幼儿园全体幼儿及教师
活动主题:“五彩三月三”
活动背景: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圩节”又称“歌仙节”,是壮乡的传统歌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活动。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抛绣球,欢度节日。而在这节日的前夕为了让幼儿真正的贴近“三月三”,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活动流程:
一、进行竹竿舞
时间:9:00——10:00
场地:塑胶跑道(学前班、大班)、内操场(中班、小班)
负责竹竿舞的老师必须在8:50到位准备,内操场分四组竹竿,为两位老师一组手持竹竿,其中三组每一组两人,另一组四人,分四个点。跑道分两组竹竿,每组六人各手持竹竿。(注:对歌教师先到竹竿舞里帮忙,竹竿舞完了之后,带班教师带孩子会教师休息喝水再进行对歌)
二、对歌
时间:10:00——10:30
先全园按班级集中大舞台前进行对歌,对歌老师上到舞台对歌,后引导孩子一起对歌。播放背景音乐。
三、抛绣球
时间:10:40——11:30
中、小班在内操场小舞台,学前、大班外面舞台。绣球为十个,先又老师引导,后邀请孩子上前,接到绣球的孩子来抛绣球。
活动人员安排:
活动当天负责带班的老师:
张晓明、商 乔、刘 莹、宁小明、黄南容、吕 婷、庞晓华、黄福敏、韦回英、赵玉笑、许清妮 活动当天负责竹竿舞的老师:
梁丽萍|、刘素梅、梁晓峰、谭会静、杜雅梦(内操场)
黄妹丽、陈世燕、黄金琼、张彦芳、韦建枝、(外操场塑胶跑道)
活动当天负责对歌的老师:
蒙 燕、杨 媛、王之琦、李 慧、吴敏娴、韦建枝、周慕婷、吴慧芳、莫秋仁
背景音乐:苏沛凤 摄像:王 婕 照相:李丽秀
策划人:汉语教研组
<<<<幼儿园
2014年3月28日
三:“三月三”文化活动专题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基本要求:
一、准确写明会议名称(要写全称),开会时间、地点,会议性质。
二、详细记下会议主持人、出席会议应到和实到人数,缺席、迟到或早退人数及其姓名、职务,记录者姓名。如果是群众性大会,只要记参加的对象和总人数,以及出席会会议记录议的较重要的领导成员即可。如果某些重要的会议,出席对象来自不同单位,应设置签名簿,请出席者签署姓名、单位、职务等。
三、忠实记录会议上的发言和有关动态。会议发言的内容是记录的重点。其他会议动态,如发言中插话、笑声、掌声,临时中断以及别的重要的会场情况等,也应予以记录。
记录发言可分摘要与全文两种。多数会议只要记录发言要点,即把发言者讲了哪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结论,对别人发言的态度等,作摘要式的记录,不必"有闻必录"。某些特别重要的会议或特别重要人物的发言,需要记下全部内容。有录音机的,可先录音,会后再整理出全文;没有录音条件,应由速记人员担任记录;没有速记人员,可以多配几个记得快的人担任记录,以便会后互相校对补充。
四、记录会议的结果,如会议的决定、决议或表决等情况。
会议记录要求忠于事实,不能夹杂记录者的任何个人情感,更不允许有意增删发言内容。会议记录一般不宜公开发表,如需发表,应征得发言者的审阅同意。
会议记录记录重点:
会议记录应该突出的重点有:会议记录
(1)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有关活动;
(2)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其各方的主要见解;
(3)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论;
(4)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5)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6)对会议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言论或活动。
注意事项:
1、真实、准确: 要如实地记录别人的发言,不论是详细记录,还是概要记录,都必须忠实原意,不得添加记录者的观点、主张,不得断章取义,尤其是会议决定之类的东西,更不能有丝毫出入。真实准确的要求具体包括:不添加,不遗漏,依实而记;清楚,首先是书写要清楚,其次,记录要有条理会议记录。突出重点。
2、要点不漏:
记录的详细与简略,要根据情况决定。一般地说,决议、建议、问题和发言人的观点、论据材料等要记得具体、详细。一般情况的说明,可抓住要点,略记大概意思。
3、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是记录者应有的态度。这是指记录人从会议开始到会议结束都要认真负责地记到底。
4、注意格式:
格式并不复杂,一般有会议名称。会议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出席人数、主持人、缺席人、记录人。会议内容,这是会议记录的主要部分,包括发言、报告、传达人、建议、决议等。
凡是发言都要把发言人的名字写在前。一定要先发言记录于前,后发言记录于后。记录发言时要掌握发言的质量,重点要详细,重复的可略记,但如果是决议、建议、问题或发言人的新观点要记具体详细。
四:幼儿园《三月三的传说》活动反思
这个要看你们的活动
做得什么样子
有什么不足之处
然后自己反省一下
五:小班三月三周效果分析
问题补充很经典啊!谢谢了!!
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壮族的民俗传统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余下全文>>
七: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余下全文>>
八:壮族有哪些具体的民俗活动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余下全文>>
九: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饮食: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抚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的生活习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十:三月三的导语有哪些
消息的特点
新闻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些事实?常写的表现方式有哪些?这些是记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知识.
消息是新闻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通讯等其他新闻问题比较,消息的时效性最强、发表量最大、读者也最多.以报纸为例,现代报刊自十六世纪问世以来,主要任务一直是传播新闻.第一家中文的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也都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报纸的新闻性越来越重要,发表的新闻占全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这些新闻中,绝大多数是消息.新华社在八十年代初每天编发的“新闻稿”约六万字左右,其中消息占四万字以上.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美国的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在八十年代初,每天发稿量达300万字,其中三分之二是各类消息,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每日发稿量约70万字,消息所占的比例在60%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消息,就没有新闻.
这里的消息,指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的新闻栏里,广播、电视的新闻时间里经常使用的一大类文章体裁.所以,有人把消息也称作新闻.
消息在它的地位、作用、读者对象、报道要求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文体特点.根据消息的文体特点,可以给消息下这样的定义: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消息的最大特征.消息的真实,主要是指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真实.所用的材料,如史实、数字和资料必须准确无误.一切都要求用事实说话.如胡乔木所言:“学些新闻还叫我们会用事实来发表意见,要学会用事实说话,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无形的意见.”不发议论或下结论.记者在消息里通常不用“我”、“我们”、“我的”、“我们的”等第一人称,只能以旁观者身份作理智的叙述.
简短是新闻文体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要用最少的语言将最生动、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告诉给受众,不许“有闻必录”.也不能因为追求简短而略掉消息的基本要素.
在报道要求上,消息必须及时新选,“抢新闻”主要是“抢消息”.在所有的新闻文体中,消息的时效性最强.“陈年老酒”、“马后炮”、“雨后伞”都与消息无缘.
消息的结构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文体,消息有特殊的文体结构.
消息的特点是以直截了当的故事来打动读者,消息报道讲求短小、精粹、新鲜、迅速.长期以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闻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逐渐完善了消息的文体结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联社就提出了消息写作应该遵循“新闻五要素”的原则,要求每则新闻有五个W,英文单词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第一个字母均是W,“新闻的五要素”即这五个基本内容,习惯上简称为“五个W”.新闻的五要素最早是由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写的一条有关南太平洋沿岸遭受风暴袭击的消息而得名的.有人认为,还应该在五要素上加上How(如何),成为六要素.
为了一目了然地在消息中将新闻的五要素完美地表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消息的最佳结构形式仍是“倒金字塔”式.它类似于记叙文体写作中的倒叙法.这种“虎头蛇尾”的结构,是将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按重要性依次递减地安排段落.这种方法恰当地照顾了人们的阅读心理特征:阅读兴趣由于阅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兴趣是引起人的注意的主要原因,最重视的是第一印象.在信息大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这种......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