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历史文物

一:宜兴的历史简介

城市概况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余下全文>>

二:宜兴人文古迹周王庙的历史简介

周王庙,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周处,《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有传;《元史·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记载,至元三年三月,追封周处为王,“癸亥,加封晋周处为英义武惠正应王。”(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宏约深美)

周王庙,历史上是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而为其所建的专祠。1982年3月25日,“周王庙及碑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宜兴市政府拆迁周王庙北侧民居,建成下沉式广场,新建一座石质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沈鹏、吴冠中分题正、背额,欧阳中石、李铎题联。广场北端为紫砂工艺师徐秀汤制“周处除三害”大型浮雕照壁。

庙内陈设

广场的南端牌坊的南面,又是一座牌坊式大门。门口现挂有两块牌子,即“宜兴周王庙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宜兴碑刻博物馆”, 旁边还嵌有省保碑。大门的两端,分置一对门狮旧物。进门后,是第一进院落,正对戏台背面。在东侧廊檐下,陈列了部分石刻,其中有一尊高大的武士像。年代、用途,都说不好,还请方家正之。

该庙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原名“周孝侯祠”,南宋绍兴年间赐名“英烈庙”,元代封王,故称“周王庙”,亦称“周侯古祠”,历代均有修建。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五十五年、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均有修建。

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重建,至抗战初期还保存尚好。 1966年,庙前牌坊被拆毁,庙则作为宜兴制药厂办公室。1983年,制药厂将正殿移交县文管会。1994年4月30日,周王庙修缮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放,总投资近84万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复建戏楼600多平米。大殿内重塑周处坐像,大殿东西厢房陈列有周处生平事迹。赵朴初题写匾额“周孝侯庙”。

穿过戏台门洞,进入第二进院落。院子的北面为戏台正面,南面为大殿,东面为“周培源生平史料陈列馆”,西面为“宜兴民俗文物陈列馆”。相比起周王庙的碑刻而言,这两处小展馆并无太多看点。大殿,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建筑立柱用花岗岩、阳山石和青石制作。

大殿牌匾“孝侯殿”,杨仁恺题;殿内牌匾“阳羡第一人物”,尹瘦石题;“浩气凌云”,尉天池题。大殿正中塑周处坐像,殿内两壁山墙上分别绘有射虎、斩蛟图。殿内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8通。大殿内碑刻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大殿正堂西壁下并列的两通石碑,即《周孝侯碑》和《宜兴周孝公庙记》。委托陆机撰、王羲之书《周孝侯碑》。

大殿后为第三进院落,南面为世泽堂,始建于明代。该堂左右两厢,分设“周处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周墓墩史料陈列馆”。展览以图文为主,少有件把件出土墓砖或文物复制品。周王庙大殿的东西两侧碑廊,为2000年新建,陈列唐至清碑刻80余方。其中著名的有唐贞义女碑(详见前文《史贞女墓》)、宋苏东坡楚颂碑、宋李曾柏生平碑、明净云枝法帖等。

三:宜兴的社会

宜兴陶瓷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2002年,新街骆驼墩出土马家浜文化时期陶器。丁蜀前墅的明代龙窑是全国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骆驼墩遗址和古窑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紫砂成品,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内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宜兴陶瓷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有些作品还被作为国家国际交往的礼物。 宜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宜兴话有29个声母,42个韵母,8个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宜兴是中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已发现的80多个,已开放的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4A级风景区8个。 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宜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25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95个点)、文物控制单位56处,红色革命遗址19处,库藏文物1万余件。“梁祝传说”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男欢女嬉”、“宜兴手工刻纸”、“宜兴均陶堆花技艺”、“观蝶节”等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分别新增省级、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和12个。宜兴累计有国家级、省级、无锡市级、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7个、13个和21个。 紫砂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 渎上西瓜太湖西岸的百里渎区,是宜兴西瓜的主要产地,这里盛产的晚熟西瓜,称“渎上西瓜”。 张渚竹筷张渚竹筷是宜兴传统的特产,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 徐舍小酥糖宜兴的徐舍小酥糖是一种茶食。据传,清朝同治六年,宜兴徐舍镇豫和泰南货店生产的小酥糖,名气传到了皇宫,载淳皇帝曾派专吏太监到宜兴采办徐舍小酥糖,列为“贡点”。 和桥豆腐干和桥豆腐干是宜兴久享盛誉的特产之一,相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太湖银鱼宜兴银鱼,产于太湖,每到初夏季节上市。 宜兴三珍指宜兴丘陵山区盛产的三样应时山果鲜品,即春季的毛笋、秋季的板栗、春秋两季的鲜蕈。 高塍猪婆肉宜兴美味佳肴之一。始出于宜兴市高塍镇桃园村陈氏家族,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四:宜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宜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1、挖掘整理、编纂制作民间传统文化产品。收集整理、复制保存、制作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原始文献、典籍、手稿、谱牒等;挖掘整理、编纂出版、制作发行具有本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乡村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乡风习俗)的文化产品(如书籍、影视作品等)。

2、修建和提升民间传统文化场馆(场所)。修建具有本土特色、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长廊(园地)、文化广场、文化场馆;抢救性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现有名人故居、历史纪念馆、革命展示馆等管理运营实力和水平。

3、举办民间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展演活动。策划举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展览活动;策划举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策划举办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制作技艺的传承展示活动;民间传统文化社团的其它重大活动。

4、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社团队伍建设。筹备组建民间历史悠久、面临失传、群众喜爱的文化社团;组织民间传统文化的培训、传授,培养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扶持活动经常、有较大影响、在市内外获得较高荣誉的民间传统文化社团。

具体

1、宜兴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扎实开展名镇、名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保护和建设工程;

2、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依据规划深化各项保护措施和建设工程,保持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3、科学论证启动了以展现丁蜀镇作为“紫砂圣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蜀山古南街(潘氏宗祠)、葛鲍家族聚居地等保护修缮工程;

4、启动建设宜兴市博物馆、吴冠中艺术馆等一批艺术场馆,扎实开展吴冠中故居等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存的修缮;

5、启动周铁镇、张渚镇、徐舍镇鲸塘村等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鲸塘老街和徐舍老街经过修缮,恢复历史旧貌;

6、周铁镇为尽快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启动开展了城隍庙修缮、“塘河水韵”重现、历史街区修复三大工程,目前已全部竣工。

发展

1、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唐南村的骆驼墩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骆驼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2011年10月29日,骆驼墩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与会的中国考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骆驼墩遗址对于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亟须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利用与发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并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2、国山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洞景区,是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所立,是中国现存仍能看清字迹的最早的封禅碑刻之一。2012年9月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文史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谈国山碑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地震史料价值,并就“国山碑的保护和利用”等议题深入研讨,对“江南第一碑”三国东吴国山碑进行系统性“揭秘”。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国山碑作为封禅碑亦更显珍贵。同时,国山碑碑文清晰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整合变通中的演化过程,是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极好标本,对今人进行篆书、篆刻创作仍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3、宜兴是中国最......余下全文>>

五:关于江苏宜兴的历史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余下全文>>

六:宜兴著名景点,特产,人文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4A 2001

宜兴竹海风景区 4A 2006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2006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2006

宜兴市陶祖圣境景区 4A 2008

陶的古都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茶的绿洲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竹的海洋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洞的世界

宜兴旅游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百合

宜兴百合与兰州百合、龙牙百合一起,为我国现时三种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纲目》者当数宜兴百合。宜兴百合含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补强壮、润肺止咳、清热利尿、理脾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参的部分作用。鲜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头、百合羹等都很畅销。

宜兴紫砂陶

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紫砂陶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独特优点。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除紫砂陶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的宜兴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艺美术陶。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坐落在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丁蜀镇丁山北路50号,内有10个展厅,荟萃了三万余件宜兴生产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饮誉海内外,五千余年的陶艺风貌,在此一览无遗。自1988年以来,宜兴市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宜兴陶瓷博物馆交通

乘5、6、45、46路公交及宜兴旅游一线可达

省庄竹海

省庄满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面积约有两万余亩。山中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登高远眺,绿浪起伏,满眼生机。当春天来临,嫩竹拔节,破土而出,让人充分体验重归自然的乐趣。

宜兴南部盛产毛竹,约有20多万亩竹林,素有“竹海”......余下全文>>

七:江苏宜兴的特色?

江苏宜兴有什么名人或名居文化特色 越详细越好~!谢谢啦~ 宜兴名人 主要功绩及所任职务 徐悲鸿 中国现代绘画事业的奠基人,中央美术学院筹办人,原,

八:宜兴市有哪些特产

宜兴特产有:宜兴陶瓷、紫笋茶、毛竹。

九:宜兴风光简介

江南水乡,人杰地灵

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在该地曾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窑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残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窑茶具已深受各位饮家所珍赏,所以到明代时宜兴紫砂壶名家辈出,紫砂茶具遂广受欢迎。

由宜兴到鼎蜀镇一段,风景迤俪,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诸洞、东l?、西l?水区、国山碑、周孝候墓
、蛟桥诸名迹,风光秀丽独特,溶洞奇异天成,奥妙无穷,竹海绿涛满倾,蔚为壮观;茶洲清香四溢,生机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别具神韵。

唐代,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从唐肃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间,常州阳羡茶均为上等好茶;并且设立了“
贡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又并列了一个陶都耿—宜兴。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景点详细介绍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宜兴又以茶叶、毛竹生产基地著称。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这里的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宜兴现已列为太湖中大风景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旅游机构、旅游设施正在不断齐全。明天的宜兴,将更加灿烂辉煌!

十:丁蜀镇的历史文化

陶都“五朵金花”均陶、 彩陶、精陶、紫砂陶和青瓷号称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宜兴均陶兴于宋代,明代《宜兴县志》有规模生产的记载,至清代雍正年间成为皇家御用器物。宜兴均陶釉色美艳动人,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及非常多的变色,可媲美以“窑变千色”闻名的北宋钧窑瓷器。宜兴彩陶,美术陶瓷和彩釉细陶,是在汲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艺术新葩。以雕塑、花瓶、灯具、壁画和其他实用工艺品为主,釉色丰富,装饰绚丽典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彩釉细陶产品有明陶,配以刻花、画花、贴花、浮雕及化妆土洋结合等手法制成的瓶、鼎、盘、碟、假山石景、插瓶清供、蔬菜玩物、文具用品等上千个品种质地细腻、色泽高雅、令人爱不释手。精陶采用堆、雕、刻描、彩、釉下釉中、色边、缕网印花等多种装饰方法制作,形美质坚,产品有13种化妆土颜色,色彩鲜艳,瑰丽多姿。精陶是宜兴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的陶瓷新品种,兼有陶和瓷的特点,采用可塑法、注浆法或半干压法成形,素烧后施釉。紫砂陶是宜兴陶瓷最大最绚丽的奇葩。其艺术性、文化性悠远丰富。紫砂茶壶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用它沏茶,香味浓郁、色泽清新,特别暑天泡茶隔夜不馊;紫砂花盆栽花不易烂根,生长茂盛。壶,盆造型古朴,端庄质朴,颇具民族风格,受到国内外一致赞赏。青瓷被欧美国家誉为东方的绿宝石,青中泛蓝,苍翠欲滴,更是陶器中的上品。 宜兴出土原始青瓷器。珍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西晋青瓷神兽尊”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五代十国南唐时,宜兴青瓷生产规模很大。夜壶提起夜壶会有许多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夜壶也就是尿壶,而因为北方天寒地冻,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壶“就被解决”而称尿壶为夜壶了,因为“文雅”而泛用于大江南北。能进北方的男人被窝的只有两样,夜壶和女人。所以男人们对夜壶情有独钟,样子千奇百怪,用材极尽奢华,金银铜铁锡不过瘾,关键部位还会用钻石珠宝镶着,甚至会专门整个童儿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绝不能享受夜壶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壶大多是以陶加釉烧制而成,颜色或绿或黄或绛红,家家户户会有三四个,而也无东北汉子的讲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腾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壶,女人则蹲坐就壶,睡意朦胧中享受那份欢畅淋漓的感觉,此时最担心的便是雨天脱在床边的半筒雨靴了,往往会不小心错成夜壶,但凡发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给予否认,哪怕是头上挨“凿栗”,因为传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时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倒夜壶了,而那时家家户户的粪缸也会集中在村子的某个地方,倒夜壶也成了我们在粪缸地带嬉戏玩耍的一段美好时光。到了多看了几遍《少林寺》后,夜壶就成了练功的水桶了,一手一个,平举着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后就晃荡着回,幅度一大,“咣当”两手只剩下两个短短的把,两壶四分五裂掉地下,这下麻烦大了,赶快找家里缺口的,裂缝的弃壶应急,当然免不了的是一顿“海锄”。夜壶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鼎盛”期,床边开始有床头柜了,是不是放夜壶的,我也没考证,不过没了几天,就开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后来,就是卫生间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壶了。丁蜀这个小镇一直是以陶为业为生的,那时已很少见厂家生产夜壶了,不过夏天在窑头火灶,窑工会用刚出窑的夜壶泡浓浓的红茶来解暑解渴,光着脊梁的汉子操把仰脖一阵牛饮,想来也是欢畅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会戏称我们为“宜兴夜壶”,我想也不是尽是贬损,更多的是作为陶这个产业“品牌”效应吧。到如今,陶制的夜壶已少之又少,做夜壶的艺人也为数不多了,在上届世界陶艺研究会上,看到了这最后的夜壶,一个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钟,一口呵成,使一团泥巴变成了一个夜......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