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五旅游规

一:十三五时期 北京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

截至201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达14.73%。“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子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剧,亟须从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其中,发展养老服务业被列为五项重要任务之一,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与“十二五”规划相比,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变化。

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0.9%,社会服务业支出仅占gdp的0.29%,占财政的3%,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通过政策手段推进医养结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金融服务介入养老服务业,使养老成为一个可以满足供给的健康产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区别于“十二五”的一个显著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国情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我国56%的老年人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无医之养”成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忧患。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使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质生活。

二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建立。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约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过重,成为整个社会养老的沉重负担。“十三五”应该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三是创新养老服务投融资机制。养老服务业有广大的产业空间,但是长期以来没有金融服务的介入,民非养老机构不能贷款,使养老服务业不能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从需求出发加大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满足养老机构信贷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和提供养老服务。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改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能力。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机制等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

机构养老的重新定位与改革

与“十二五”相比,机构养老的定位有三个变化。

一是“十二五”期间机构的“支撑”作用,回到了“补充”的位置,显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机构的应然地位,同时也凸显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二是“十三五”期间发展机构养老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床位数”,而是根据未来五年我国老年人口结构和需求的变化,重点发展面向失能老人的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以及医养结合设施建设。

三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养老服务业中,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现,等、靠、要的旧式思维方式日益被市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所替代。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灯,又是红绿灯,但政府不能开车上路”。政府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