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散文

一:以旅游景点为题材,写一篇散文诗

前几天,想趁国庆小长假出外走走。于是,提前选择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景区,与对方旅行社联系有关车辆、住宿等。原本计划在那里呆上五天左右,可刚说出计划,对方就毫无商量,也煞费苦心地进行劝阻:这个地方,大家最多玩三天,你多了两天没景点可看。磨了几次嘴皮,把我的兴致都磨没了。我的想法确实与他们的日常安排差距很大,又适逢是旅游旺季,所以,尽管我愿意出钱,他们也不乐意赚。我好想对他们说:有一种旅游,不仅是看景点。但似乎说开了话太多,也就作罢。毕竟,目前的旅游主流还是满足于“赶景点”,他们需要跟着主流设计盈利方式。但我相信,想利用假期到美景中做“慢感受,陶冶身心”的人会越来越多。

旅游,不应该只是脚在动,眼在看,再就是“咔嚓、咔嚓”拍个照。然后,一通整理,迫不及待发到朋友圈,就算是硕果累累。而问到感受,大同小异是:景好美,人好累。

我想残忍问一句:你心的收获呢?我想冷酷地说:你拍下那么多照片,只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印记。

旅游,应该重在过程。不应该赶鸭子似的:一个景点,匆匆浏览一下,拍几张照,又赶赴另一个景点。

如果,旅游总是脚步匆忙,总是比肩接踵,总是客房爆满,总是拥挤,总是嘈杂;如果,旅游没有用心去感受异地的氛围,没有用心去聆听风景的声音,没有用心去体会古迹的厚重。一场旅游,也只不过是花着时间和金钱,满足“曾经来过”的愿望而已。旅游的过程,也许除了紧张和劳累,找不到一丝因为旅游而泛起的心的涟漪。借用周国平先生的话:“一切的意义都寓于过程。然而,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

旅游的过程应该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因为不同的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习性爱好,在与他们交错的刹那,会充盈我们的人生;因为不同的景点,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道人文,在我们进去的时候,会点化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同的风景,会让我们的心受到触动,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那清脆的鸟鸣,那沧桑的古树,一切的一切,会敲开我们的心窗,让我们坦然接受荡涤。

真正的旅游,要带上拍摄工具,更要带上心。

如果,一场旅游,不能让心有所获取,那不如等等,因为,旅游不应该只是看景点。

文章出自:散文派

二:有什么好看有趣的关于旅行和散文吗, 5分

我最爱老舍先生写的 济南的冬天 真的是 美极了 还有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 这不 秋意正浓 我恨不得立马去首都赏香山红叶 尝北京烤鸭哩 嘿嘿

三:关于旅行的散文小说类书籍 有什么值得看的?

毕淑敏散文:带上灵魂去旅行彼得梅尔的:永远的普罗旺斯还有需慕容的三毛的都不错~

四:急求余秋雨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

啊,看来最狠的还是我们老师,去年寒假要求写读后感+摘抄10000字,我选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原文如下,仅供参考:

文字的真正力量,是我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感受到的,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受很多人的影响,我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书已经是他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之后又读过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

余秋雨的文字是走出来的,同样也是读出来的。读是在山腰上的中正图书馆,也许读书很多的人不少,大学读文科的人大都回被老师逼迫地读上一车,但是有谁会像他一样不停地旅行,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余秋雨先生是:“行万里路,写万卷书”。写出来的文字是沉淀了时间的。不像某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无病呻吟,飞絮残花毫无力度,甚至有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为了诋毁别人。

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还有文化大革命。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书页上全都是血。我十分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加庆幸我没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

“买些什么书呢?”

“这么多呢?挑挑……”

“余秋雨的?”

“嗯?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

有点什么呢?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如果没看过,又是听谁说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

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依然会读余先生写的书,一直读下去,感受文学的重量。

这一万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过深沉的感悟,这也可能与思想还不健全,或者与性格的不健全相关,写出这些一小半是为了作业,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挤心中的郁闷。看与不看都是一样。这一篇看山故乡是序的东西,也属于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写的。

写在电脑上也是为了方便算字数,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1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余下全文>>

五:想写篇关于旅游的文章,有什么好题目吗

拍一次脑袋改一回地名

几年前,朋友王小山路过开封,兴奋地给我发短信:“你知道我正路过哪里吗?陈留收费站!你们河南太有文化了。”他当然不是为一座收费站开心,而是这位三国迷踏入了曹操起兵之地,也是汉献帝即位前封王的地方,顿有时空穿越之喜。

中国的历史文明非常悠久,留下太多典籍和故事,而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小时候家住濮阳,这已然是个古老地名,战国时期就有的名字。濮阳城外有座小村庄叫戚城,村里孩子有时会和城里孩子打架,二十年后我才知道,戚城这个名字,春秋时期是卫国的重要城邑,是孔夫子带弟子住过的地方。一座小小的村庄,竟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名字仍沿用至今。这不是文化是什么?

十年砍柴曾到濮阳游历,这位历史学者对我掉书袋,什么郑卫之风、桑间濮上、城濮之战、澶渊之盟、八都牌坊,都娓娓道来,甚至连郑板桥当过县令的范县、孙二娘开过店的十字坡、因柳下惠得名的柳屯、出过户部尚书的户部寨等小地名,都能讲出个来龙去脉,让我对家乡陡生几分骄傲。这些动辄千百年历史的地名,并非只是地名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一个国家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使它不因朝代和政权的变迁而割裂,这也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延续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有专家提出慎重改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我深有同感。保持地名的延续性,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做法,当然随着朝代变迁,地名时常会发生变化,有时规模还很大,但那要么发生在历史的早期,要么改名归于失败,流传至今的,自身已带有约定俗成的文化属性,很难想象再去更改一遍了。

乱改地名,王莽堪称鼻祖,这位迷信的僭越者将未央宫改为王路堂,把颍川、河南、洛阳等古雅的地方改为六队郡,将曲周改为直周,改到最后他都记不起名字了。王莽被推翻之后,那些古怪的地名也恢复了原状。

在历史上,地名的更改往往伴随着避皇帝讳、疆域的扩张、行政区划调整,大规模改地名的时候并不多见,但是也有。地名不是不能改,但要尊重历史,并起得有文化。比如把汝南郡改成驻马店,把陕州改成三门峡,舍兰陵而取枣庄,明明有正定、获鹿这么好的地名,非要用石家庄,就是没文化的表现。听说河南鹿邑还想改名为老子县,幸亏是个玩笑,否则贻笑大方。

近年来的旅游热,是各地改名的一大原因,湖南大庸市改张家界市,云南中甸县改香格里拉,徽州改黄山,襄樊改襄阳,荆沙改荆州,都是这一风潮的产物。改襄阳、荆州尚属拨乱反正(把荆州、沙市合并成荆沙,襄阳、樊城合成襄樊,改名也真够敷衍),改香格里拉和张家界未见得佳,把徽州改成黄山,可真是没文化到了极致,舍朱熹、胡适故里,而取一座山名,遮蔽了名满天下的徽商文化,也不知谁的脑袋被驴踢了。

地名的更改,只是时代大变迁的一小部分,大量古地名的消失,更是令人痛心的现实。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从1986年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而城市的大拆大建“功绩”也所在不小,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连崇文、宣武这样古雅的名字,都一夜之间踪迹不见。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正是文化消亡的一部分。

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很久以前就呼吁慎改地名,他认为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应该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改名需要尊重历史和民意,行政乱作为将不仅为当下添堵,也会令后人耻笑。...余下全文>>

六: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短文。提示:1.旅游路线

本月20号到26号,随单位休养大军赶赴承德——坝上草原一览北方风光。

从小生长在南方的我,在参加工作的20年中,脚步也曾遍及大江南北,对于南北差异耳闻目睹的也不算少了,但是这次出行,偶们还是闹了一些小小的花絮。

花絮一:闷倒驴

到了草原,不品当地的酒,对于我们这群酒君子来说,那一定是个损失,故对酒格外留心。草原上的酒包装很独特,用皮囊做成两头翘翘的模样,一看就非常的有牧民特质。拿过来一看,把偶的小胆吓一跳:酒精度高达68度。要知道,在我们南方平日喝的白酒56度的算很高度了,一般都是喝38度或者40多度的酒。

于是问卖酒的:“有低度的吗?”

“有!”回答的很干脆,顺手递过一壶。

于是心花怒放的拿起一壶,正准备付钱走人,一看傻眼——上标酒精度62度

花絮二:一份饺子

草原的景色惹人醉,但跟着团队,草原的饭菜实在差强人意。虽然每餐桌子上满满的堆着八菜一清汤,可面对每餐几乎换汤不换药的煮菜(在我们这边基本是以炒菜为主),连我这个不算挑食的人,也已经胃口全无,宁可用方便面和带去的花生米下“闷倒驴”,也无心再举筷。更别说那些一起去的孩子们了。有个孩子甚至蘸着孜然粉勉强把饭装入肚子。于是在24号返回北京后,我们强烈要求晚餐自行安排,拒绝团队餐,自己到外面尝点地道的北方小吃。于是便有了关于一份饺子的花絮。

到了北方当然得尝尝北方的饺子了,我们三位女将一拍即合。 出得酒店大门,我们便开足眼睛的搜索马力,于是一家门面看着满整洁干净,专营大馅饺子的饭店被我们精选为用餐的地方。三位女将鱼贯而入,只见门口牌匾上写着很多不同馅的饺子价格。不过基本上以18元一份的标签为主。闹不清一份是什么概念,于是到柜台上询问老板娘:“你这里的饺子是怎么个标准?”

“那牌子上都有写着呢!自个看清楚了再来点!”老板娘粗着嗓门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我们三个吐了吐舌头,做个鬼脸,“乖乖,人家说顾客是上帝,在这里怎么这么不客气呀?”

哎,谁让咱现在饿着肚子呢!只能接受老板娘那粗嗓门了。要是换在金华,偶才不在那里吃了呢!咱来吃饭不是来领一嗓子不耐烦回家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嘛。

可是现在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更何况,那时候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偶们的肚子早就饿的叽里呱啦,想着热腾腾的饺子,就更觉得饥不可耐了呢。管他一份是多少只饺子,在我们金华正宗点的饺子店一碗饺子不也要10多元的嘛?在北京贵点也正常。于是又回到牌匾前,稍作商量,便决定每人来一份不同口味的饺子。

于是又来到了柜台前,在老板娘的粗声中我们点了三盘饺子,付了钱。

“20多分钟后,饺子才能上。”老板娘依然皱着眉头粗着声音说。

闻着酒店里的饭菜香,我们三女将觉得干坐着等20多分钟会有种傻傻的感觉。于是又点了两个热菜,三扎扎啤。既然来了,就坐着慢慢消受哦

就在我们满心以为热菜先上的时候,满满的一盘饺子端上来了,那饺子个个圆润饱满,白白胖胖,在盘子上堆成一座小山似的静静滴躺着。看着那么满满的一盘饺子,我们三个异口同声的说:“天哪!完了,晚上我们三个要撑破肚皮了。”大致数了一下,这一盘饺子至少有20只。“天地”,这在我们那边得有两碗了呀!平日我们吃饺子都是汤饺,一碗10只。一般我有个8只就差不多了。另外两位女将估计也跟我食量差不多。而今我们三个不仅要解决3份共60只像包子似的饺子,更可怕的是还有两份满满的菜,三扎满满的啤酒。看着眼前的食品,我们三大女将个个......余下全文>>

七: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要想写好游记类散文,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游记”不等同于“记游”。日记是散漫的,文章则需要提炼。“记游”是闲庭信步,而“游记”则是百米赛跑。应选取旅途中的精华,使之变成既各自独立又由一个中心紧密联系起来的若干画面。否则,无异于以记游为目的的流水帐。我们学的《游褒禅山记》《钓台的春昼》都不止描写一个画面,一个内容,但他们都是由一个中心贯穿起来的。《游褒禅山记》写山,写游,都是为了谈“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之理;《钓台的春昼》写原由,写游桐君山,写游钓台,都是为了发“幽情”。2.“游记”宜细不宜粗。欲写游记之人,当有以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详细描摹所游览之某个最多某两三个景象,或抒发感情,或升华认识,或阐发哲理。《游褒禅山记》仅写褒禅山,写褒禅山又仅写石碑,仅记游后洞,在此基础上宕开笔墨,阐发了若要“有得”,则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道路,具体又分为两个方面:“志”、“力”、“物”与“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记游说理都很“细”,但却显得“深刻”,给人鲜明印象,成为千古名文。否则,“情景一失永难摹”的遗憾与欠缺,将将出现在你的身上。3.“游记”离不开“情”与“理”。“寓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因而“寓情山水”也就成了游记类散文的灵魂所在。将自己欲抒写的情感融在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只在自己的性情而已;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游记”彰显出来,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程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了的山水,可能很美,但不可能有神,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此山水与彼山水并无本质的区别,之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独特的灵性,那是作者的灵性在山水名胜上的折射。“过于凄清”之处颇多,但在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记》里的“凄清”则似乎为凄清之最。何以如此?全在它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小石潭”。4.展开联想想象,多用手法,锤炼语言。有丰厚底蕴的游记散文,往往在想象联想中产生独到见解,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上使文章丰厚,在锤炼语言上有独到之处。《钓台的春昼》说古写今,写梦写实,引类对比,拟人比喻,用“瘦”用“痕”,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要在事物的描摹上取胜,语言功底的丰厚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描摹美景,提笔乏语;比肩感悟,徒叹奈何;转述传说,索然乏味;交待游踪,拖泥带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游记类散文写得如何,要看你 “墨水”的深浅。

八:介绍一个旅游胜地的文章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光临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座落于珠海市九州大道,大石林山下,占地1.39平方公里,它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平坦开阔,其中福海湖水域面积8万多平方米,风景十分秀丽,是旅游的好地方。圆明新园于1997年2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建筑是以北京清代盛时的圆明园为载体,按建筑物1:1的比例,根据圆明新园的地理环境重新布局,同时结合现代旅游景点的特色,赋予了新的内容

圆明新园共分三大景区,第一大景区是位于中轴线的皇家建筑群,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正大光明景区,它由大宫门、正大光明殿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正大光明殿是紫禁城外清代帝王又一处理政务的地方,自雍正到道光皇帝,每年皇帝生日受贺,亲政曲宴亲籓,大考翰詹等重大活动都在正大光明殿那里举行。

圆明新园的正大光明区的东西配殿,是圆明沧桑史料馆,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展出的图片,实物资料以及丰富的文字来了解圆明新园的建设情况。这个充分体现了“国败则园衰、国盛则园兴”的深刻爱国主义主题,在西配殿,大家还可以通过展示的圆明园的全景鸟瞰图和圆明新园全景模型对二者有一个整体了解。

正大光明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步入正大光明殿内,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勤政亲贤”四字匾额,这是康熙皇帝的遗训,也可说是汉武帝的座右铭,其含意是:作为一国之君应勤于政务,亲近贤臣,广为纳谏。正大光明 布局是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而摆设的,金色的宝座,金色的屏风,金色的盘龙藻井,显示了威严的皇家气派。

走出金壁辉煌的正大光明殿,我们来到九洲清晏景区,它由三进殿组成,第一进殿,圆明园愉,在这里展示了清朝八旗兵制及装备,第二进殿是奉三无私殿,这里展示了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的场景及帝后寝宫的陈设;最后是九洲清晏殿,在这里向大家展示了皇太子读书的御书房和皇帝用膳时的情景。

走出重重殿宇,各位朋友一定会且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呈现在我们眼前是全园的中心福海湖,湖中心的岛叫蓬岛瑶台,在清代鼎盛时期,皇帝每年都举目远望,即可看见大型寺庙园林建筑群方壶胜境景区,建筑前部呈山字形伸向水面,石座分三层, 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杆,上建有宫殿,殿宇高大,布局规整有序,气势雄伟,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都是仿传说中的仙境而建,反映了封建帝王上通仙境,下通凡尘的虚幻追求。

圆明新园的第二景区,是环湖的江南园林建筑群,它包括平湖秋月,石舫、濂溪乐处、上下天光、曲院风荷、万方安和等,构成中轴线景区的配景,点缀在福海湖水城周围。当年风流潇洒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喜爱湖光山色,便命人仿置园中,现在我们就寻着乾隆帝巡游江南的足迹,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园林的婉约多姿吧。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游览一下圆明新园的一悠闲的奇景区,西洋楼和万花阵(迷宫),这也是大家唯一可以与北京圆明园进行实景对照的景区。西洋楼由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等建筑组成,西洋楼建于乾隆年间,由西方传教士朗士宁、蒋友仁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仿欧洲文艺复兴时间的“巴洛克”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例如,这些建筑主体为西洋式。楼顶装饰则采用中国传统的琉璃瓦。

海晏堂是西洋楼群中的宫殿,殿前有一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型排列有十二只兽面人身像,也正是十二生活属相,它们昼夜依次轮流喷水一个时辰,约二个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起计时作用。大家也许要问西洋建筑中怎么会出现中国传统生肖呢?原来在西洋传教士设计时,喷水塑像本为西方裸体女郎,乾隆认为裸体像极为不雅,便以十二生肖取而代之,这种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种杰作。在海晏堂的二楼......余下全文>>

九:求 写一篇去苏州游玩的散文

很早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小的时候在课本里经常可以读到描写苏杭的文章,都是些文人墨士写的名闻天下的游记,再有就是发生在苏杭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蛇传》和《红楼梦》了。那时候对红楼梦没什么兴趣,到是很喜欢白蛇传,特别喜欢里面的白娘子,美丽温柔又坚强勇敢,千年得来的修行变化成人了,为了一个懦弱的许仙,情愿被关在雷峰塔下,这是很多人追求的爱情,可惜现在不可能再有这样执着的爱情了,也只有在神话故事里才会那么完美。

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杭州的美丽,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了。杭州最美的是西湖,一眼望不到边,远处有山,近处有岛,还有一艘艘小船在湖面穿梭,偶尔还有几只鸟儿掠过湖面,那时侯想:这就是真正的天堂吧!

现在毕业了,没有时间到处游玩了,可是我有一个地方一直很向往,就是另一个天堂 苏州。

请了一天的假,加上周日,去苏州来个自助2日游。本以为可以玩上一天半的,没想到在车上的时间就大半天了。下车后坐车去市区,一进市区我就真实的感觉到“下有苏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苏州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风格,很江南的风格,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城市。街道不是很宽,但是给人感觉很惬意,两边的的树木很茂盛,公交车亭是园林风格的,连路灯都是很江南的灯笼形状。夜晚来临的时候,两边的路灯就象庭院人家中的灯笼一样,不是很明亮,但很有意境,夜晚的苏州城街道很象是园林中的廊庭,这时的苏州城更温柔美丽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去了苏州最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听说《红楼梦》就是在“拙政园”拍摄的,我没有仔细看过红楼梦,所以不能感受到“红楼”的意境,能感受到的是苏州园林的温婉秀丽。我最爱的还是园中幽曲的长廊,很多人都说江南的人心思细腻委婉,其实在园林中就能充分的感觉出来,就象那长廊一样,弯弯曲曲,别有洞天,又条理清晰,四通八达,让走进去的人意尤未尽,深深的被吸引了。

接着去的是“定园”,景色和“拙政园”差不多,突出的也是长廊,但是和“拙政园”的长廊很不一样,“定园”的长廊象是一个述说中华故事的博物馆,有各种古代墨客的墨宝,还有24节气长廊,画着中国各个节气的不同风俗。再有就是很有艺术气息的根雕了,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红豆衫了,据说它是一种目前最有效的抗癌药材。最后去的是“留园”,“留园”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没有让我觉得特别的地方,但依然很秀丽,很精致。

逛完了三个园林,大半天就过去了,本来还想去“寒山寺”的,因为记得有一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为苏州寒山寺题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已传诵了一千多年了。我很想去看看“寒山寺”,可是在出租车上司机告诉我们“寒山寺”最著名的就是钟声,在日落的时候,对着运河静静的听着寺庙传来的钟声,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诗人张继当时的心境,其实“寒山寺”里面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只是单纯的一个佛门清净之地。我想既然这样就不要去打扰佛祖了,但愿佛祖能看在我的一片诚心的份上,保佑我们都平平安安的。

热心的的士司机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苏州的历史,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唐伯虎的住宅,正巧那个司机的家就在唐伯虎住宅的旧址上,他上的小学也是唐伯......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