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社会优抚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资金投入不足,优抚经费没有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一个时期以来,国家优抚保障经费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致使部分优抚对象家庭的生活水平没有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在优抚保障方面几乎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只有国家财政拨款。
(二)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优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力量参与优抚保障的途径还不是很多,作为社会化实质性标志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机构尚未真正参与到优抚保障中来,致使优抚保障仅限于来自国家有限的经济资助,服务保障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象自身竞争力不强。由于历史、个人以及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部分优抚对象家庭特别是伤残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家庭人口素质低、劳动力匮乏、年老体弱,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先天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从而使得部分优抚对象家庭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薄弱。
(四)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退伍专业干部安置难的问题。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安置工作可以通过各级政府逐级指定来完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模式根本行不通,企业有用人自主权,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定编定岗、精简机构,这些都给安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优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优抚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也面临改革问题。
二:社会救助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完善
第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
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相应转变,
从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到间接的宏观调控上来。
第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其中,社会保险居于核心
地位。
三:我国社会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完善?
优抚制度没有搐正成为一种制度。而且照顾人群也不全面。
现在的优抚制度更像是过年节时领导的送温暖活动。而不是长期制度。
可能领导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而且社会也没钱长期按制度执行。
所以没法完善。
四:社会优抚保障基金包括什么
抚恤优抚 安置经费 补助费
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并指出,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社会救助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优抚安置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的生活的功能。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而具体的阐述。
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相应地。社会保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缺失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转变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速度应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还可能扩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社会保障的二元化格局
我国近6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近4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余下全文>>
六:民政局优抚政策有哪些
《关于加强优抚安置、双拥宣传工作的通知》(优安函〔2006〕236号)转发你们,并就有关事宜明确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宣传报道好基层典型经验,是推动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抓好搜集、整理、报送等环节的工作,及时把基层的典型经验有计划地提供给相关媒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使这些经验得到推广运用。 二、利用载体,加大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报》这个宣传阵地,加强与《中国社会报》“社会管理”编辑部联系,积极报送优抚安置、双拥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或为该编辑部提供新闻线索。要利用《中国社会报》“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专栏,组织一系列关于学习会议精神的体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做法,以及有关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理论探索、工作实践中的创新经验等内容的稿件,扩大我省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完善制度,规范报送。要完善信息报送、使用、奖励、通报制度。各地总结的经验,要涵盖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工作动态、改革创新等各个方面。报送的稿件必须符合全面、及时、客观、准确、规范的要求。稿件以单位名义报送的,须经本单位领导同意。 四、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各地被采用的稿件,一律送省厅优抚处备份并记录分数,具体标准为:被民政部优抚安置局简报、《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采用的,均记10分;被民政部办公厅参阅件、情况通报采用的,记20分;被国办、中办采用的,记30分;被民政部领导批示的,另加10分,被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批示的,另加20分。 省厅年终将对各地宣传稿件报送和采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得分作为评价各地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在优抚安置、双拥宣传工作中作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省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优抚安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执法监察的通知 (民办函[2009]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根据《民政部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和李学举部长在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要求,决定对2008年度优抚安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民政系统开展优抚安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执法监察,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一步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依法保障优抚安置对象基本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实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今后不断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实现优抚安置工作新跨越的重要举措。各级民政部门要通过对2008年度优抚安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完善落实措施,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优抚安置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优抚安置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和维护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 二、组织领导 这次专项执法监察工作由各级民政部门行政领导负责,优抚安置、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三、检查内容 (一)优抚安置人员待遇项目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有关优抚安置人员生活待遇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有无违规及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优抚安置人员各项生活待遇标准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有关优抚安置人员各项生活待遇标准是否严格、准确执行,是否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保障水平,经费是否及时足额......余下全文>>
七:政府供给的社会保障存在哪些局限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遗传”优劣势的不同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所以,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第二,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处在困难状态的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必要的帮助,使之共享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如是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离心因素,增强人们对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风气,进而提升社会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强社会的整合性。
第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成员潜能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事关这个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社会成员通过必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可以获得最为基本的发展能力;通过社会保障,可以消除社会成员的种种后顾之忧。这样,便可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具备正常的发展能力,至少使其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发展潜能得到普遍的开发。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社会保障不仅具有当前的意义,而且具有长时效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当前的困难,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成员解决未来困难的能力。所以,社会保障对于保持与促进长远的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把社保和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十一五”时期,就业继续处于高压状态,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匮乏。另外,我国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换句话说,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不同群体享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一五”时期,反映在就业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以公共卫生为例,由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药费用负担超越了一般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一些农村居民陷入......余下全文>>
八:社会保障学 5分
第1题 .政府
第2题 社会保险
第3题. 发展经济
第4题 空想社会主义
第5题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第6题 医疗社会保险
第7题 灾害救助
第8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2.社会化程度低
3.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4.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1.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2.社会化程度低
3.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4.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5.社会保障制度哗非正常停滞
第9题 1.财政拨款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2.强制性征缴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3.多元组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
4.社会保险基金
5.军人保障基金
第10题 1.政府财政拨款
2.雇主和个人缴费
3.社会筹资
4.基金投资收益
5.其他渠道
九:优抚工作有哪些基本法规及其施行时间?
优抚工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特殊性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优抚工作基本情况介绍
(一)优抚工作的主要职责
优抚工作主要职责是对优抚对象进行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的落实及拥军优属等工作。工作范围包括:拟定优待抚恤的地方性法规,完善优待抚恤制度,进行拥军优属的慰问、优待、补助,开展评残、评烈,指导优抚事业单位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和保护等项工作。
(二)我省优抚对象情况
目前,我省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共有9大类(19种)对象42个标准:“两红”(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3个标准、“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6个标准、“三类”复员军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建国后入伍含抗美援朝老战士等)3个标准、“五残”人员(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伤残见义勇为人员)26个标准、“两参”退役人员(参战、原8023部队等参加核试验退役人员)和铀矿开采军队退役人员1个标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个标准、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1个标准、部分烈士子女(含错杀后被平反人员子女)1个标准。
(三)优抚工作主要法规、规章
1.行政法规性文件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年8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413号)颁布施行。2011年7月29日修订,8月1日施行。
《烈士褒扬条例》,2011年7月20日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通过,2011年8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2.地方性法规性文件
《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闽常〔2011〕7号),2011年3月28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3.部门规章
《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1995年7月20日民政部令(第2号)由民政部颁布施行。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2007年7月31日民政部令第34号),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光荣院管理办法》(2010年12月25日民政部令第40号),2011年3月1日施行。
《优抚医院管理办法》(2011年6月9日民政部令第41号),2011年8月1日施行。
4.省政府规章性文件
《福建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2014年3月28日省政府令第139号),2014年5月1日施行。
《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民发〔2005〕199号)。
《福建省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试行办法》(闽政〔2005〕24号),2005年12月31日发布施行。
二、优待抚恤工作的基本内容
优待抚恤是国家、社会、群众对烈军属等优抚对象给予物质上帮助和政治上关怀的一种必要形式,是优抚工作的主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待补助
1、优待工作
优待工作,是指国家、社会和群众对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残疾军人、复退军人、“两参” 退役人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等优抚对象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的制度。新修订的《福建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具体优待办法,并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
(1)物质优待形式的发展
①代耕土地
②优待劳动日
③发放优待金
优待金标准确定的原则。一是要与当地经济条件和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二是要保障优抚对象相当或略高于当地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
优待金标准。《福建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第21条规定:义......余下全文>>
十: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
一、我国福利制度的界定及城乡居民福利的现状
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曾经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务同义。在20世纪以前,西方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和私人善行基础上的行动,它为少数人提供服务;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福利才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并走向制度化。这种变迁的标志在于: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部的、有限的慈善活动,而是一项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政策;它的组织与实施不再单纯是民间的互助互济,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并承担责任;它的内容不再是满足国民因生存而需要的单纯的物质生活保障,而是增进了精神生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的理论不再是积德行善的教义或儒学思想,而是日益丰富的福利国家、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等学说。因此,尽管农业社会里也存在着个别的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但社会福利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又确实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渊源早于社会保险,而形成却又晚于社会保险,它的成熟则标志着当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中国,传统的福利制度却与西方的大社会福利理论并不吻合,也与中国强调与就业相关联的现实福利制度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它被看成是隶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子系统。具体来说,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指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它的内涵非常狭窄,通常与生活救济相提并论,特别是指与支持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有关的工作和服务。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普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长期以来,无论那种形式内容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基本特征都是纯福利公益性的,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讲求效率,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公有制。
二、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福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进步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及居民对社会化福利需求的持续增长,亦使各种社会福利成为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也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失时机地改造传统福利并促进城乡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城镇职工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福利制度,其间虽然经过了修补和变动,但是它的根基却丝毫未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桎梏。传统福利模式之所以能成为改革的对象,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其丧失了存在基础的结果,同时也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而又无法自我克服的结果。
从一般意义上讲,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城轻乡。计划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城乡分割,城镇居民享有大头。城镇福利基本由国家保障。分散为财政价格补贴、单位供给、民政福利三块。农村福利由集体提供,主要体现对农村五保户的“五保”。90年代初期,城镇人均年社会保障费用为41......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