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文明祭祀总结

一:文明祭祀,预防意外学习心得200-400字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一家人都回老家,去祭拜先人和死去的亲人。

我坐在回老家的车上,看见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花儿也争着开放,五彩缤纷,香气袭人。

到了老家,我看见许多人手上拿的不是烟花炮竹,也不是冥币,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鲜花。我奇怪地问爸爸

‘‘爸爸,为什么他们拿着鲜花啊?’’爸爸回答说‘‘迎迎,他们在祭拜先人啊!因为现在提倡‘‘低碳祭祀’’,文明祭祀,烟花炮竹会污染空气,产生噪音;而焚烧冥币会损坏绿化,严重的会引发火灾。所以人们都用鲜花、种树等来祭拜。’’‘‘哦,这样啊!那我也去买一束花吧!’’我拿着钱向花店跑去。

来到了墓碑前,我把哪一束菊花轻轻地放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希望那束菊花能带走思念······

二:文明祭祀,各平安清明节的作文不少于六百字

倡议书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凝结着缅怀先人、抚今追昔的民族情怀,也是春光明媚、感悟人生、享受自然、和谐万物的美好时光。数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日中,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对于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俗文化、增强家庭亲情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往年的清明祭扫中,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破坏其应有的宁静和庄严。如焚烧冥币、香烛,丢弃塑料制品污染环境。放鞭炮引发森林火灾,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现象抬头,为确保广大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特发出如下倡议:文明祭扫绿色清明以往每到清明,鞭炮齐鸣、纸灰满天,有的把祭品,纸钱的多少看成是对逝者的心意分量,这些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据专家计算,每生产一吨纸需消耗17棵树木,如果按每家烧半斤计算,全国一个清明节要烧掉多少森林资源,让人触目惊心。要本着一切从俭,厉行节约的原则,参加清明祭扫活动。比如在墓前献上一束花,敬上一杯薄酒,以寄托哀思,也可以栽上一棵树,既庄严节俭,又绿化环境;也可以送上先人喜欢的优美乐曲……以这些方式取代传统方式,从而节约资源,也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使清明节更“清明”。文明祭扫崇尚新风召开家庭追思会,开展网上祭奠,集体公祭、植树祭祀、鲜花祭祀等祭祀新形式,文明祭祀,要提倡丰祭不如厚养,晚辈要尽孝道,崇尚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念,用自己一颗真挚的孝心、真诚的孝行,让老人安享晚年。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祭奠革命英烈活动,开展党员重温誓词活动,举行中小学入团入队和成人仪式。参加爱国主义网站——民族魂网,向英烈献花留言,向人民英雄表达无限的哀思与敬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人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文明祭扫多讲科学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认同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近年来,清明扫墓的活动名堂越来越多,风气越来越浊,使得扫墓变了味,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人请大仙巫婆,兴师动众,大操大,互相攀比,大讲排场,搞的烟雾缭绕。人作为生物,不可能长生不老,有无神灵60亿人没见过,人类已进入21世纪,科学应成为指引人类前进的旗帜,在清明祭祖的时候,也应多讲点科学,少点迷信。文明祭扫从我做起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中,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我们为实现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国60周年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吧!3月22日9时30分许,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组织学生清雪,部分学生在一处巷道内领取工具时,因其中一名学生不慎摔倒,致使身后学生发生拥挤踩踏,致3名受伤学生被送入附近医院住院治疗,其中一名重伤女生抢救无效死亡。5月2日,海口经济学院2名大学生在海口市假日海滩游玩时不幸落水,一名落水女生被救起,另外一名男生则不幸遇难。3月23日7时20分左右,正逢孩子上学的时间,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已有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危险、伤害事故在我们身边频频发生,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这血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生命诚可贵。“安全教育”。这是一个老的不能在老的的问题了,从二十多年前我国就开始进行安全教育了。前不久,我校一位初三学生因为上体育课不慎摔倒,头部受了伤,耽误了学业。为什么至今还会出现什么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余下全文>>

三:清明摒弃陋习,文明祭扫感想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祭扫时节,人们就会上坟烧纸、烧冥物、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这种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传统的清明祭扫方式,冲击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其实,每到清明节,就会引发大家对祭奠方式的探讨。有的人主张摒弃上坟烧纸的传统,有人说,鲜花祭奠、网上祭奠,表达不了心情。

这些讨论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将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和现代生活接轨,清明节同中国其他节日一样,遇到了如何“转型”的问题。毋庸置疑,清明节也要与时俱进。

上坟烧纸的传统祭奠方式,是与土葬结合在一起的。而现如今,城市墓地的价格已经高过了房价,有多少人能够葬得起?何况,现代陵园的环境已经和烧纸、磕头格格不入,一束鲜花、鞠躬致礼祭奠的更文明,更合适。即使在郊区,我们也不提倡上坟烧纸。每年到了清明这个节点,总有新闻报道,群众在山上上坟引发了山火。本来祭扫是为了缅怀先人,表达悼念之意,如果因为烧纸烧出了事,岂不是自找麻烦?所以,无论城市还是郊区,烧纸祭奠的方式似乎真的不合时宜了。如果您很难割舍这种情结,还是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免得“引火上身”。

其实想想,扫墓、上坟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缅怀先人”这一清明节的永恒主题而言,恐怕最重要也最关键的还是心怀感念。只要心中怀有对于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又何尝不是对于他们最恰当、最得体的祭奠呢?至于身在何地,甚至是否亲临墓地,其实倒并不关键。现如今,网上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蔚然成风,尽管是对传统祭扫仪式的改变,但缅怀先人的内涵却没有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明祭扫的多元化,应该是社会的进步体现。只要是文明的,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恩的,我们就应该提倡。在祭扫观念与意识上也不妨多些与时俱进,只要坚持了清明的内涵,那么表面就不重要了,只要对心中常有哀思,未必拘于形式。

四:作文“文明祭祀 怀念亲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沿传千年经典古诗的意蕴,在每年清明节总是重新被唤起.时代的脚步一直往前迈,而停留在人们心底的那份节日记忆,也总是随着杜牧的诗句散发出三月的气息.

清明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古至今,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携酒带食,到先祖的墓地敬烧纸钱,祭拜先人.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敬先祖、重亲情的特点,这种传统已经积淀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今天的清明节已非单纯的祭祀仪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借此机会踏青、出游、放风筝、植树等,其外延空间大大拓宽.人们通过扫墓上坟祭祀先人,把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把家族和民族连接在一起,其家国情怀的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节日活动之中.这就是清明节“永葆青春”的“秘诀”所在,是中国传统文化风景的璀璨魅力所在.

清明节已成为炎黄子孙的“孝悌”之节.如何借清明节继承和发扬中华“孝悌”文化,本期黔荟以“让清明节继承和发扬‘孝悌’美德”为主题,晒一晒众网友对清明节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观点和感受,让人们在观点交织中领略一种灵动,一种感知,一种心情.

五:清明节祭拜感言体会300字 急。。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气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