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历史书上说:1、确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基本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建设高速度,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2、基本路线确立后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党和国家在农村建设中过分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又错误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严重破坏农业经济.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从什么时候开始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以下重要的理论成果: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3)之后,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浓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4、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以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A.战略目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B.“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设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再生产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要有计划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7)关于科学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到阶级斗争上,导致“左”倾错误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文革”内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巨大损失。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工作重心重又回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方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使经济建设遭受挫折。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如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味提高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大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和产品分配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5.必须调动一切经济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并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祖国而奋斗
五:如何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
(1)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