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共享经济发展有哪些障碍:
分享实践发展加快,监管体系亟待重构 。 当前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强调集权、层级管理、区域与条块分割等管理方式,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基于网络的分享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监管体系中很多制度不能适应当前发展。许多新业态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如股权众筹在我国还处于法律与监管的模糊地带;有些创新实践则面临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如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被要求配置线下教学用地,否则不予审批。
创新引发利益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加大 分享经济发展大大降低了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分享型企业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创造无限供给的能力、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具有排他性的垄断市场中,分享型企业的进入及其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冲击着原有的商业逻辑和经济秩序,直接引发了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质疑和阻挠。
产业发展尚不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分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尤其是当前诸多领域的分享经济都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隐患。
观念认识不到位,原有法规不适应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分享经济的理解还只是实证分析和现象观察,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比如,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效应、对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相关宏观制度设计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共享经济会带来什么价值观和理念变化
一、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鲜明指向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紧张,以及精神领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盛行等,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只是手段,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才是目的。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能从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性层面进行中国经验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突破口。换言之,正是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和根本原因。中国问题的凸显急迫呼唤发展理念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理性审视和分析中国问题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体说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历史时期可看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迫于长期短缺经济状态的压力,特别注重物质财富这一现代化的基础性尺度,发展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追求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分化的矛盾逐渐上升,人与自然不相和谐的一面不断暴露,解决分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呼声不断走高。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个历史时期可看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党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开始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说明将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层面的财富统一起来的意识显著增强。从实践效果看,虽然综合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中国经验为世界关注,但从基于问题的视角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中国发展结构性问题的突出存在,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应势而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二、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新表达毫无疑问,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着眼于对当下我国发展过程中突出性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讨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与意义必须将之与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突出体现在对发展科学性的探讨的话,那么,共享发展理念则突出体现在对发展的价值性的表达,体现了对发展的本质与意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发展过程与共享过程的高度统一。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突出体现为对发展与人的关系统一性的认识的话,那么,共享发展理念则突出强调了社会所有阶层在享有发展成果上的整体性。......余下全文>>
三:对于共享经济有什么看法
共享受制于空间、关系两大要素,一方面,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另一方面,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
四:共享经济出了可以带来资源的节约还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近年来人们提到中国经济时,总喜欢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2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万亿人民币的大关,人均收入突破了1000美元,经济增长高达8%。但是我们在看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思考,这就是在中国,是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感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鉴于对刚刚过去的2002年人们的幸福感受还没有定量调查,在此我们引用的是2001年度“零点生活指数”的研究结果,这次调查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成都、南京、西安、郑州、大连、沈阳10个城市,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处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偏向于“一般”的水平。满意水平的分值较2000年稍有下降。如果要问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心情怎样,那么有超过四成(40.9%)的市民会感觉到“平静”,而感觉心情“愉快”或“浪漫”的居民只占到一成左右(11.4%),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中,觉得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的乐观群体比例明显下降,预期“不会有什么变化”和“说不清”的群体也分别占到14.9%和18.4%。这种调查结果与一般人的感觉大致相同。但这项调查还基本属于城镇范围,近8亿农民满意的情况怎么样还不清楚。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七上八下”和全球经济相比已相当不易。这样好的经济增长已经给大部分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这仅用住房面积、汽车拥有量、旅游人数、储蓄等增加的数据就能看出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没有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一是就业问题。据北京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失业和就业问题是北京老百姓最关心的第一位的问题,而前几年这一问题是排在第四五位的。就城镇来讲,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国企下岗职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5.8%。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8.3%。但根据《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从1998年~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应该注意到,这些下岗人数,还只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者,并不包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者。目前中国城镇至少有2500万人等待饭碗,相当于城镇中每10个人有一个人失业,这已经十分接近国际警戒线。如果考虑到中国农村尚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出路,那么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中国城镇失业率为10.2%,农村失业率和全社会从业人员失业率更高。失业就意味着收入下降。尽管党、国家和各地政府在这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有很大难度。而不解决这一问题,这部分人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中国公众从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分得的份额。中国经济从1978年~1996年间的年均GDP增幅为9.5%,1997年~2002年间年均增幅达到了7.8%,但改革开放24年来,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从17%下降到12%,其中有16年工资总额/GDP的比重是下降的,上升或持平的仅有8年。当然,工资总量和平均工资上升很快,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和平均收入也增长很快。那么工资比重为什么会下降?中国繁荣的巨大财富何在?工资比重下降,是不是意味着积累率有点高了?值得研究。目前中国出现了居民储蓄总额的增长额超过了全国工资总额的情况,例如2002年工资总额大约是1.2万亿,而居民储蓄却增长了1.5万亿。这样奇特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两种,要么中国公众有除工薪之外的巨额的其他收入,要么财富被相对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种情况更值得注意,并令人担忧。三是农村居民。根据农业部的统计......余下全文>>
五:共享经济对未来经济模式有哪些影响
传统模式代表了传统的买卖关系,而共享经济代表的是互联网模式,已经打通了买卖双方的界限,将来这种模式会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方面,可能到最后我们都不用再买什么商品,直接实现按需付费。现在我们圈子里就有几个大佬专门在做这种模式。
六:共享经济发展,共享经济有什么问题
cannot live harmoniously with
七:共享经济,真的能让普通百姓受益吗
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9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有5000万,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共享经济未来将会占据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个改变世界的新商业模式,除了可以带来更高效更具活力的社会经济效应外,还将对未来的财富与资源重新整合分配。未来经济将并不仅仅属于少数利益集团的游戏,而是每一个参与者致富的权利。
八:共享经济到底有多大的前景
共享经济如今已经成为时下最活跃的创新领域,各方面消费活跃度的提升更是为共享经济产业投资者带来了大量的创新机会,短租、出行、医疗等领域更是全面开花。
据《全球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共享经济的交易总额达3.45万亿元。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的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今年底将达到5000万用户规模。
预计在未来几年里,我国共享经济将会步入高速增长周期,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40%。而按照这种态势下去,到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将会超过10%。
九: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机会与挑战
互联网总是不断催生众多的“大词”。O2O、On Demand、共享经济,不一而足。这些“大词”成为媒体争相评论的行业噱头,更成了资本争宠“讲故事”的根基。那天,红杉的晓燕发起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共享经济到底是要个性化,还是要效率”。我说讨论之前,先厘清O2O、On Demand、共享经济3者的区别,再讨论“共享经济”的问题。
O2O,顾名思义,是线上到线下的导流。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线下商家如何从线上找用户。过去线下服务企业主要依靠自然地理位置客流,广告和品牌、口碑和用户习惯形成的复购来“获客”,现在O2O帮它们带来了线上的客流。在这个领域,最典型的模式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
其实On Demand是另一个概念。它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快捷需求(效率)的服务。用车和“上门服务”都算是这个范畴。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商业服务,首先它抛去了过去以产品和商家为起点的货架模式,转而完全以用户需求为起点,通过智能匹配撮合来满足用户即要即得的服务体验。当前市场上在用车之外,还衍生出了许多上门服务,上门家政、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但是问题在于除了“用车”这样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服务之外,大量的长尾生活服务对匹配速度和时效性要求并不高,反而对个性化选择的要求更高。这可能是On Demand在用车以外没有催生大公司的原因之一吧。
共享经济最大特点则是个人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服务。
十:共享经济主要体现在降低什么成本
共享经济颠覆性地影响传统商业模式。就生产者而言,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传统边界收缩,带来个体经济的强势回归。对于消费者而言,交易成本的下降引发“以买为主”向“以租为主”的转变,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通过“自由人”的联合,共享经济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的选择,也自下而上推动着制度变革,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当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时候,培育新的增长点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共享经济是这一背景下值得关注的领域。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们租或者借一种商品和技能,而不是通过购买所有权来享受其提供的服务,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得以提高。共享经济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有怎样的颠覆性影响?对宏观经济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今天,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做客本期“首席观点”,他认为,共享经济现在虽然是星星之火,未来几年将是改变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