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德育
通过孩子们身上的故事就地说法(国学经典),或者通过历史故事
二: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余下全文>>
三:如何弘扬国学,传承文化,更好地做好儿童德育教育
你可以试着写一些演讲稿,比如下面这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孩子们身上的故事就地说法(国学经典),或者通过历史故事
五:怎样写国学讲座与家庭教育的感想
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问题上,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陶先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一种由外部对主体施加一定影响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就必须按照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规律来办事。一个人的品行素质的形成,来源于其成长教育经历。而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受到正规教育,也就是学生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提升全民素质。然后其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需要分层次进行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德育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来设计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比如说幼儿的德育教育就不要束缚于高深理论道理的纯粹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发挥孩子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在游戏中,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基本的道德准则。相应地,在不同年龄段就应该抓住其不同特点来配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是重视家庭教育。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教育是完全局限的。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以及我们下面将会讲到的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因为人的一生的开端起源于家庭,其精彩的部分也更多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最终也将会在家庭生活中结束终生。由此可见,家庭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人的一生的,那么教育也就会随着围绕着家庭,难以脱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理解到,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行为、言语等很多方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言行、品质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灵活运用,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的运用。
三是重视社会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属性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社会体系,其中的成员会相互之间产生诸多影响。要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必须从社会着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我们应该在全社会中积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其次我们应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教育机构;再则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技术(比如说网络等)结合,当然我们也可以举行多种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活动。不管如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六:家长必看国学 教育 是怎样影响孩子一生的
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 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的发现,也不是笔者一人认同,一人欣赏的。 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 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 因为在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
01
国学教育,就是一国之学的教育,对我们的炎黄子孙而言,就是汉语言学问的教育。 国学,又称国故,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如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 广义主要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唐宋诗词、(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魏晋)玄学、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史、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子、六朝骈文、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宏的经、集四部。 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医学、经济乃至书画、哲学、思想、音乐、政治、地理、术数、建筑、星相、全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依上所言,国学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国粹教育,它是以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最为精华、、最具活力的内容为蓝说起来应该进行教育的。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国学以“粹人”为目的,以德求才,以才美德,德才并茂的教育理念培育“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式的人才。 故而国学教育首以“传道”,“授业、、解惑”次之。 基于此,才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不忘公仆心”的千古醒言和陆游、、范仲淹式的一大批仁人志士
02
长期以来,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国学教育的教育宗旨就是“培本、育才、激能”。 培本就是明理,立德。 也就是韩愈老先生所说的“传道”,陶知行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中国的国学教育,首要的就是教育受教者学会做人,故有“立业先立德,立德先立人”之说。 做人的教育不仅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且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不仅读书学文是这样,学武学艺全都是这样。 古人说,学武先学武德,学艺先学艺德,德不过关,武艺和技能师傅是不会往下教的。 故而,中国的儿童,从一接受教育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培本明理的教育,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千古流芳,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训示能铭心不灭,均为德育所至。 德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从这一意义上说,元与清如果不接受中华文化的同化,就一定会在抗拒中华文化之中灭亡。 尽管这两个朝代最后都灭亡了,但它只是中华文化传承进步过程中的被取代,并不是文化的消亡。 同理,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与其说是败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面前,不如说是败在中华文化的博大顽强面前。 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不少的实例都在说明,一个民族的真正消亡,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消亡。 由国学培育出的道德文化,由德育烘托起的中华文化铸就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这就是中华国学教育的魅力所在。 也就是在这魅力的前提下,育才激能的教育为民族的灵魂添姿添采,为民族的脊梁丰臾血肉
03
中国的国学教育以立德为本,但并不摒弃文化知识和运用技能的教育与培......余下全文>>
七:上国学课有什么规矩
一、善用语言巧表述
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
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
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
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余下全文>>
八:国学有什么坏处
没有坏处,有好处。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余下全文>>
九:如何看待国学启蒙教育
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1.提升幼儿的语言文字素养。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友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2.增加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
4.校正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幼儿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幼儿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
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控力
国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需要幼儿长期持久的去理解和学习,有益幼儿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3、有效并极大限度开发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
通过国学启蒙来开发儿童的记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脑是主管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在此入手岂不一举多得吗!儿童之所以能够轻松简单地记住国学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中高度浓缩又相对关联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中的词汇是大量的,在语言上又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对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是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组合时,都是用简练的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帮孩子有一点懵懂的理解更好,可问题是理解正是人一生的事情,就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我们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的深化的。正所谓"少儿不解歌吟事,种粒冬埋......余下全文>>
十:德育方面的经典著作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钊新.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M].长沙:湖南出版社
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罗国杰《中国伦激思想史》
罗尔斯《正义论》
卢梭《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