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换算教学反思

一:小数与单位换算这课的回顾与反思20字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小数的单位换算应做到:一想二定三移

1、想进率

2、定乘除(大化小乘,小化大除)

3、移小数点

二: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单位换算

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如下做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各备一个空火柴盒,提出问题: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就发现了火柴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我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认为简单地传递和灌输知识,将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情境,让他们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节课时,在学生完成分数化成小数的计算后,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

课堂中,我大胆放手,善于启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景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三、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首先通过教具演示,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过我启发、引导、点拨和讲述,又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一部分。又因为圆周角是360°,所以圆心角1°的扇形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1/360。又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我既选取了把一个具体实物(一个苹果、一张纸等)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又选取了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还选取了把包含许多元素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全体队员分成几个小组)的例子,然后摒弃了这些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单位1,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数学。

三: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孩子单位换算掌握不好怎么办

庞东小学三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此次三年级数学期中考试题就总体而言,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难易适中,覆盖上册数学前5个单元的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与代表性强,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本次考试,我班应考17人,实考17人。平均分分;85分以上有5人,优秀率18%;60分以上有20人,及格率71.4%;40分以下有3人,低分率10%。从考试结果来看,我班虽然大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强,解题,分析思路清晰,能联系实际进行答卷,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计算准确率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容乐观,他们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欠缺。看到成绩不够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把目光关注到试卷反应的各种问题上来,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反思。一、试卷题型和得分情况分析:第一大题:我会填(20分)平均得分15.5分,错的最多的是第1小题和第4和6小题,分别有17人填错。从整体上讲,大部分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基础部分掌握还是较好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得糊里糊涂的。比如第一小题有10人出错,“有一种。按理说,这个题,学生只要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计算就能得到结论。但就是因为考试前一天,我在给学生复习时,讲到了一题“一瓶水500克4瓶水重【】克,合【】千克,学的知识死,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第4小题,好多学生错误,这一题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考查,应用比例基本性质来解决,是相当容易理解的,但题目换了一种呈现方式,学生就无法做对了。。其他各题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但比较零碎,有的粗心,有的分析理解不够。但大多数还是小范围的。第二题是判断题,第三题是选择题,都有失分现象第四大题:我会算(28分)平均得分21.5分,其中1,计算题(18分),平均得分14.4分,错的最多的是第3小题,有11人出错,其次是第1,2题都有8人出错。2,求各式中x的值题(9分)平均得分7.7分,错的最多的也是第3小题,有12人出错。3,求体积填空题(12分)平均得分9.4分,错的最多的第1,2小题,分别有22,19人填错。计算题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这是由于我平时教学中把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口算为基础(课前练习口算),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以笔算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从考卷看出,大多数学生不但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而且计算合理、灵活、简便。这充分说明:加强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经。但是学困生一旦碰到灵活性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例如:,不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和验算。第五大题:我会画(6分)主要检测学生对确定位置及图形的放大缩小掌握情况.平均得分5分,有11人做错。正确率为90%关键错在角度画的不准,长度确定不好,还有个别学生将放大画成了缩小第六大题:解决问题(25分)平均得分18分.正确率是63%,错的最多的是第3,4,小题,分别有20做错。这是整个卷面体现老师教学失败的最明显的地方.人做错.主要原因是计算圆锥的体积时没有乘1/3.第4小题是一道等积变形题,用方程解很容易解决的一道题,有22人做错,主要原因已知条件,第三是不会求近似值.这个大题的每个小题正确都达不到100%,或多或少有错,有极个别学生本大题只得了3—6分,真的可以认为是全错。二、我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余下全文>>

四:小学信息技术算算知多少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三部分。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整理的知识内容及练习的习题。在进行《数的运算》复习这部分的时候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要重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学生计算一道题,常常要综合运用几方面的计算知识。比如计算76.5×0.62,就涉及到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乘法口诀、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不进位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多位数加法、运用小数的性质去掉得数末尾的零等计算基础知识,其中某一项计算的错误,就会影响整道题的正确计算,更谈不上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形成能力。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抓住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例如:(1)要重视各种基本的口算训练,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乘法口诀等;(2)要重视除法试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等基础训练;(3)掌握1和0的运算特性;(4)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的单项计算……这样为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打下了基础。

复习时不要着眼于学生会不会做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应要着力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算理,指导正确计算。比如,一个数乘以小于1的小数(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这样求得的数为什么比这个数小的道理。要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规律。例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后,让学生知道: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懂理会法,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二、要重视比较,沟通联系

总复习是为了使学生重温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讲授。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师生一起把分散在一至五年级逐步学习的四则运算整理成表格,就可看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整数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乘法是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根据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或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减法和除法分别是加法和乘法的逆运算。

分析比较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内容,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三、要重视培养计算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反映在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以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上。要举出实例授之以法,告诉学生拿到一道题目要观察题中各数有什么特点?数与数之间、运算与运算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运算定律、性质和运算技巧进行简便运算?(比如能不能凑整?能不能写成整百数与几的和或差……)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这是计算能力的突出表现),练习中要避免出现机械指令性的 “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而强调凡能简算的就要简算或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余下全文>>

五:"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反思 杨敏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余下全文>>

六:怎样把握二年级上册数学中长度单位

用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导长度单位这么一个概念,然后灌输长度单位这么一个概念,讲解练习

七:初中物理 怎样使用电压工作 教学反思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八:三年级数学下册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有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 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是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使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 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 ,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 的关系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就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结论。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顷=10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三、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顷、1千米2的实际大小。

2、会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会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会应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