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这思考的窑洞

一:这___的窑洞 梁衡

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了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 “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自党中央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马克思当年献身工人运动,当他看到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工人运动裹足不前时,就宣布要退出会议,走进书斋,终于写出了《资本论》这本远远超出具体决定,跨越时空,震撼地球,推动历史的名著。但是,当时毛泽东无法退出会议,甚至无法退出战斗和生产,他在延安期间每年还有三百斤公粮的任务。他的房子里也不能如马克思一样有一张旧沙发,他只有一张旧木床,也没有咖啡,只有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像达摩面壁一样,这些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是蒋介石把他们从秀丽的南方逼到这些土窑洞里。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余下全文>>

二:这思考的窑洞 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启迪?

他们深挖着黄土,垒、砌,厚墩的穹顶。

他们深挖着革命,奔、走,中国的前程。

窑洞,自有其精神,以山形为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它们是黄土高原上深挖出的洞天神府。它们是我们于土地抒发的拳拳热爱。

那一群革命人,他们给窑洞更添着一股精气神儿。而窑洞,同样给予他们最深的庇护,困境中它们为他们扛起风雨,抖落尘土,紧紧包裹,冬暖夏凉,深深呵护。黄土坚实,同样绵软。

一张旧木床,一杯苦茶,一盏油灯,四壁黄土,窑洞熏黑。

一群思想者,一段征程,一路峥嵘,四处集结,精神洞明。

窑洞里的日子,无疑是艰苦萧条,甚至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然而却不以乏味形容, 他们不仅毫不退缩毫无怨言,更是怀抱着十二分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精神,于窑洞里生息。朴素其物欲,洁白其精神。

梁衡说,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这一排排思考的机器。

今日与昨日,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在窑洞里贯穿,在窑洞里一体。

往昔,润之同样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会见,在这里运筹帷幄,在这里挥斥方遒。可以想象,一个伟大的先驱者如何在这里暗暗凝神调动内功,如何在这里指点江山,在这里将中国革命顺势指向光明。他就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

浑然天成的诗句乍现于此,它们是窑洞中开合跌宕的自由体。

惊为天人的谋略追溯于此,它们是窑洞中永不变调的最强音。

伟大的思想诞生于此,我们惊异于意识如何像土豆、小米一样奇迹般的生产出,却难以效仿。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我们回顾着这段历史的起承转合,回顾着这些思想的坚定执着,赐予的词汇是信仰。那是一代革命者的信仰,一个党派的信仰,包覆着涵盖着整个大中国的信仰。砥柱。

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它们仍安安静静在黄土中间厚墩墩的站立着,任风吹刮,任雨淋漓,任岁月不在,任信仰依然。历史与他们互为见证。

深入黄土。俯时,大地深厚。仰时,苍穹开阔。

窑洞中拨开天窗。阳光照进,温暖而不刺目。

三:梁衡觅渡的读书笔记 5分

目录 觅渡,觅渡,渡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 红毛线,蓝毛线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特利尔的幽灵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桑氏老人 青山不老 热炕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读柳永 河套忆 秋思 夏感 我看舞蹈的美 年感 试着病了一回 忽又重听《走西口》 晋祠 杏花村访酒 石河子秋色 吴县四柏 苏州园林 马列公园赋 芦芽山记 壶口瀑布 冬日香山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在青岛看房子 草原八月末 壶口瀑布记 永远的桂林 九华山悟佛 长岛读海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佩莱斯王宫记 在美国说钱 编辑说明: 出版说明 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在继承、发扬古代和现代优秀美学传 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繁荣。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散文 写作的创新意识更加开放、强烈,审美追求更加朴素、自然,表 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为了展示当代散文创作的业绩,促进 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我社将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散文珍 藏本丛书》。主要辑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突出成就 的散文名家之精品。其编辑体例则按人分卷,每人一卷,每卷 约十五万字。读者可以从中欣赏不同作家的创作风采,总览 当代散文发展的真貌。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