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近平提出"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央视《新闻联播》近日对于“新常态新征程”的系列报道,使得“新常态”这一经济新名词为广大公众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什么,对于广大投资者未来的投资决策又有何影响呢?本报记者为您做一个梳理。
[“新常态”背景研判]
“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
要想弄清楚中国经济“新常态”,就要先说“三期叠加”这个名词。
“三期叠加”最早来自于新华社一篇关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基于上述判断,文章进一步提出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就是既不冲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
[“新常态”主要特征]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基于三期叠加的判断,在5月11日,新华社稿件《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次出现了“新常态”的描述。报道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将这一“新常态”概念结合此前的“三期叠加”,概括为“习近平常态”,即: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随后,《人民日报》 的一系列文章对“新常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人民日报》题为《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评论员文章,更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视作新常态下的主要特征,认为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在同一篇文章中,“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徐彪更认为:新常态=进入7.5%增速通道。在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核心就在于围绕7.5%进行“区间调控”。
[“新常态”决策思路]
就业要比GDP增长更优先考虑
为什么7.5%还要加上“区间调控”,这就必须说到“新常态”下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中央领导人在决策时,最关心的是什么?
李克强今年6月曾对此有一个解答,他指出:中国今年确定了GDP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CPI涨幅3.5%左右等主要目标,只要有利于支撑比较充分的就业,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
显然,在李克强看来,就业的优先级要比GDP的轻微下降更高。
而这一调控思路,近期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的文章,更是做了调控政策选择上的进一步阐释。
马骏说,如果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是保GDP,那么最有效的手段(即同样的财政刺激资金带来的GDP增长)是投资于“铁公基”,因为其投资的乘数效应远大于1。相比法尝瘁妒诓德搭泉......余下全文>>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空间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 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支撑带。
②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扩大内需,进一步拓 展经济发展空间。 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③有利于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提高开放型 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开放新局面。
④有利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 绿色生态的新路。
三: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有哪些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及意义
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九大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
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五: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新常态”一词并非中国的首创,它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在我们看来,中国领导人坦然借用这个术语,可以视为他们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心态开放的信号—只要有用的,拿过来就好了。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习近平在尚未上任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能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
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余下全文>>
六:习近平提出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七:简述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判断经济增长潜力,探明中国经
济的“底”在何处;二是重新构筑经济增长动力,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本质上来讲,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增长形态的跳跃问题,是
动力机制的切换问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是,中国是在转型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牺牲居民福利的代价。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迫切,倘若继续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持续健康发展,忽视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环境,那么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仅难以持续,也最终会失去民心。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战略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增长表面上表现为要素的积累和投入的增长,但背后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
整过程。当前,从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来看,一方面,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源,集聚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养老、医疗、教
育等行业社会力量进入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严重错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效率。以前,我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高投资高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
今后,我们依靠创造驱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所以,新常态的实质是旧增长形态到新增
长形态的跳跃,是传统增长形态到现代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粗放式增长形态到集约式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经济增长的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跳跃。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过于单一,经济发展的不稳
定、不全面、不可持续问题伴随我们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原有的动力机制已不能适应我国未来增长的需要。“换挡”需要松“油
门”。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后,不是经济增长迅速提速,而是生产率的短期下降。我们要认识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
“换挡提速”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必然过程;还要认识到“换挡提速”过
程中操纵不慎出现“熄火”的风险,定力要强、心态要稳、动作要准。
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赢得挑战,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常态。我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阶段,既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受累于自身的体制性问题。要化解短期困难,为改革赢得时间、空间,就必须在科学认识新常态的基础
上,积极适应新常态。
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提议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
增长的发展观。将增长与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概括、新升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是增长的目的,增
长是发展的手段。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没有发展增长也不可能持续。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一些领导干部盲目崇拜GDP,
这种认识迷失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余下全文>>
八:习近平提出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一、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
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二、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
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九大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新常态”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
这种经济上的“新常态”被专家解读为: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2014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文称:一种“习式”的新常态已经到来。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无非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文章指出,以前大家觉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无不戴上“紧箍咒”,一些官员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文章称,一系列反腐举措和抓大案,政风取得重大成效。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平稳更多元更稳定。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理论界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 ”。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余下全文>>
九:习近平提出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十: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新的基本特征很明显。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从多年来保持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由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和环境决定的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可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一变化,不是短期的波动,是趋势性的。二是,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趋势性的变化,2013年第三产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这一变化,说明我国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在这一发展阶段,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当前,我国制造业中,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但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就是这一趋势性变化的具体体现。经济结构这一趋势性变化,在短期内虽然降低了经济增速,但由于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存在,CPI相对稳定。在处于工业化后期的欧美国家,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5%,因此,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般制造业过剩导致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为保持就业平稳增长趋势做出了贡献。概言之,尽管经济速度下降了,但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同时物价和就业形势稳定,经济增速下降仍然处于合理区间。对此,我们可以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脱离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采用强刺激政策维持过去的高增长率,而是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