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

一:中班整合回乡偶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余下全文>>

二:怎样给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古诗《回乡偶书》的教学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

认识“客”

“何”

,会写“客”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一、

故事导入

1.

师配乐讲故事: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

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想故事的场景,

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

(配乐)

一位八十多岁,面容消瘦、两鬓斑白为官数十年,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了。她骑着

马走在阔别很久的回乡之路上,

一路风尘,

一路期盼,

终于走到了自己家乡的村

边,他刚刚下马想看看家乡,这时几个孩子看见了,就笑着问:老爷爷,您是从

哪里来啊?这个老爷爷王者孩子,

想到自己离开家乡时也就这么大,

可现在已经

过去几十年了,不禁就伤心流泪起来。

2.

听完这个故事,你能想象到哪些场景呢?

3.

这个老爷爷啊,此时感慨万分,就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回乡偶

,生书空,齐读课题。

4.

这位老人是谁呢?生答:贺知章,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

5

.想学好一片古诗,我们得先理解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释题:谁能说

一说题目的意思?

师:回乡就是指回到家乡,那偶书是什么意思呢?别急着回答:我们来

给“偶”组词:生:偶然,偶尔

“书”读书

书写。

我们取书的书写之意,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然写出的诗。

二、

读书识字,感知诗意

1

师:刚才故事中小孩问,老爷爷,您是从哪来的呀?看来这几个可

爱的孩子把这位老爷爷当成了从外面来的客人了。

这位老爷爷是村里来

的客人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寻找答案吧。

2

1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诗中队额生字,不认识的字

请书中的“叶子”老师帮帮忙。

2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

)指名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4

)齐读。读出节奏。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

二、

故事中的孩子把老爷爷当成了客人,

对客人非常有礼貌。

我们也从书中找到

这个“客”字,找到它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1

“客”的意思与主人相对,古时篆文里,客是人从外面走进室内,自报姓名,

称作客人的。

(出示课件)

2.

对待客人要有礼貌,

现在我们就把

“客人”

有礼貌的请到黑板的田字格中来吧。

请看老师写“客“字。

提醒学生撇和啦要写的舒展才好看,学生边看边书空

在书中的田字格练写。

三、

1

“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谁呢?

有的孩子已经找到答案了,指的就是“诗人”

“贺知章”

“老爷爷”

3

你是从哪看出来,他不是客人的?

4

生答,师相机指导。

四、

1

、是呀!还是少年的诗人就离开了家乡,几十年过去了,即使他的头发

都白了,但是他那浓重的家乡口音依然没变,所以他说:

(引导孩子读:少

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2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终于盼到了回乡这一天,碰到不认识我的孩

子们把我看作是外来的人,

心里又有万分感慨,

所以他写到:

引导学生回答: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课件出示这个个句子)

3

、家乡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地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游子那颗回家的心,如

今,

诗人终于回到家乡了,

他高兴吗?他激动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对家乡

深深地情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齐读)

5.

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离乡多年回来的诗

人啊!

五、

拓展阅读:贺知章......余下全文>>

三:中班回乡偶书教案结果

活动目标:

1、初步体验同情心和爱心。

2、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知道图书年完后要放回原处。

活动准备:

日常生活视频、图书。

四:《回乡偶书》停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五: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六:读回乡偶书后感

《回乡偶书》读后感

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叶落归根,乡情永恒?缘为母语是一个人乡情最忠实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家园意识最持久的凝剂。音容巨变,沧海横流,历史桑田,但深藏于个体的潜意识中内化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母语是不流不变的;人生注定是漂泊游离和无家可归的。当一个人远在异域他乡时节,因陌生和孤独而渴望回归故乡,可当他回到故乡时,变化了的故乡还是使他感到陌生和孤独,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他都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少小离家,人为何少小要离家,因为人心中有欲望,有激情,有成就事业的渴望。古语男儿志在四方即指这种冲动。要成就事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即必须走出家门,剪断故乡和亲人的精神脐带,独立面对社会,实现人口流动,人才流动,实现心中的理想。只有走出去,离开对故乡,离开对母亲的依赖,人才能长大,才能独立,才能成为一个个体的人。人口流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社会交往,丰富了人的内涵和本性,也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才能使人有出人头地、成就事业的可能。

为何又要老大回呢?一个人在社会中奋斗、挣扎,获得了贺知章那样的成就,身体和心灵受到了许多的伤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也伤害别人,尤其是在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翻云覆雨。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经过几十年的仕途风雨,贺知章解甲归田,要寻几个知心朋友都难,没有精神的家园以寄托心灵。这时,故乡的意义凸现出来了。故乡有乡音,内心深处的认同和放心;有自己成长的经历,青春年少的足迹。可以让自己在美好的回忆中安度晚年;有儿时的伙伴,他们与自己没有争斗,是人生纯情的寄放之地。故乡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热闹,没有尘世的痛苦回忆。所以回到故乡,就是回到自己灵魂安放的家园。国人安土重迁,叶落归根。

回到故乡又如何呢?诗人一语道破人生的苍桑和无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没有世事的练达,不谙人世的复杂,其天真无邪是诗人回乡期望与渴求的,这或许也是诗人没有选择世故的成人老人作为相见的描写对象的原因。成人老成,知道贺知章要回去,既使不知道,见贺知章这样的打扮、气派、口音,应能判断出大约是谁了,何况百姓怕官。所以只有儿童,没有心机,相见也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是儿童的友好、热情、不设防、天真。这样的态度用来问一个回乡的老乡:客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来,这时,诗人期盼的故乡,在好奇、善良、纯真的孩子口中显示出了真实面目:故乡一下子不见了,故乡人把自己当作了客人,故乡即他乡。自己厌倦了的他乡反而成了儿童心中贺知章的故乡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漂泊的旅程。

七:回乡偶书的意思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