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权制度改革的定义
按照字面理解,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包括所有权制度改革、经营权制度改革、处置权制度改革和收益权制度改革。并且,产权制度改革还应该包括公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私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产权改革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对产权关系和产权运行规则进行的变革。通常所说的公司制改造、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行为都属于产权制度改革,公司制改造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怎样实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5分
关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所谓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在计划经济时形成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因为所谓国企实质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因而所谓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本质是不能改革全民所有制资产性质,而只能改革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既改革全民所有制资产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这里全民所有制资产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是在计划经济时形成的。所以改革计划经济时形成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务。因此,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对国家所有制这个全民所有制资产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改革。也就是说,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是在保证全民所有制资产性质不变条件下,对国家所有制这个具体实现形式的改革。这就是说国家所有制这个具体实现形式,已不适应全民所有制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因而全民所有制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具体实现形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就是我们改革国家所有制这个具体实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目标。
一、现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思路
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由于认识的原因并不是按照这样的基本思路进行的。我们现在进行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对国家所有制这个具体实现形式的改革;而是对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这里的区别在于,国家所有制这个具体实现形式的改革,是以全民所有制资产保持不变为前提的改革;而对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是以国家所有制资产保持不变为前提的改革。因而对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必然是以“两权分离”理论为基础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所以我们说,现行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两权分离”理论,对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这里改革企业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并不是改革国家所有制。因而现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改革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性质,而是改革企业的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也就是说现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所有制的条件下,对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这就是我们现在进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现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多年来,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实际上一直都是围绕着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问题进行的。因为我们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计划经济时形成的国家所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唯一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就是全民所有制。所以,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是要按照“两权分离”理论进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计划经济时形成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也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实行。但是,从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上讲,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事实上还没有达到高度社会化程度。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国家所有制形式的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因而,建立以生产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以国家为企业所有权总代表的国家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的客观条件并不成熟。所以“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结成覆盖整个社会生产的经济联合,从而作为一个整体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对社会生产统一支配和调节”的国家所有制经济体制,实质是我们历史上不成熟的主观做法。这是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的事实。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全民所有制企业继续实行国家所有制,由国家掌握最终所有权,事实上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和竞争的经济。国家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具有客观的不平等性,市场竞争必然是不公平的。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裁判员就不能当运动员,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国家作为市场主体必然造成全民所有制企业......余下全文>>
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怎样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新鲜事。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推行乡镇企业改制、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认识有多么深刻。改革越往前走,就越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
四:说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怎样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推行乡镇企业改制、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认识有多么深刻。改革越往前走,就越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保护农民权利为核心,探索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群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主体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统筹兼顾、审慎推进,但不能畏难怕难、停顿不前。要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落实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径和形式,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促进土地资源有效盘活。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试点,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流转服务平台,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五: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什么意思
就是将国有粮食企业的全国通过产权买卖,变为民营、国有参股、国有控股等几种方式.同时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革(改制)也转换职工身份,一般都按工龄、工资多少给予一定的补偿。
六:产权制度改革的观点
1.中国的国企为什么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引入承担资产损失责任主体的最有效途径。借助产权改革,通过一连串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让外资、民资、管理层等各类资本参与到国企管理和发展中来,将国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构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能否把产权制度融入到国企改制中,直接关系着国企改制的成败,只有投资到位、权利到位,责任才能到位。2.如何才能推进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是将国企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键。只有引入这种能够承担风险、有人负责(承担资产损失责任)的人格化产权主体,国企才能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制度变革。
七: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抚实质就是私有化。
向资本主义制又迈进了一步。
打着改革的旗号,做着反社会主义的事。
八: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 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才能为体制模式
时代在变化,改革的脚步是必然的。不能大锅饭,不能温水煮青蛙。
九: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哪些
1.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命题是:“产权是一束权利”,即产权界定了产权所有者对资产使用、资产带来的收入、资产转移诸方面的控制权,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了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现代企业理论一般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合称企业所有权。
2.在中国,产权改革理论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入,促使人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思路,思考新的改革途径。80年代中期,一些青年学者指出,当前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不可能使企业摆脱行政关系的束缚,企业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法人。因此,必须对所有制进行改革。80年代末,改革的实践使得产权问题突出出来,各种产权方面的文章纷纷出现,产权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也纷纷出笼。
从庞大的文献可以看出,产权改革理论主要是集中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以及苏联、东欧一些经济学者的产权改革思想,同时也借鉴了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从已有的文献看,尽管产权改革理论的一些主要代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共识,但某些问题又产生了明显的分歧。总体上可以把这些分歧概括为三大类。
(1)公有产权理论(公共产权派)。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刘诗白、唐丰义、田源等。他们主张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将传统的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改造为多元的公有产权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公有产权理论成为了产权改革理论的主流学派。
(2)个人产权派改革理论。个人产权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张军、罗小朋等。他们认为个人产权的界定是确立一般产权的基础,可以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基础上重建产权及社会权利体系。
(3)私有产权派的改革理论。私有产权理论的主要代表是中国香港大学的张五常。他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假设和西方产权理论。他认为在资源供不应求的世界中,人们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必须展开竞争,为此,社会必须制定竞争规则,这种规则就是界定人与人之间权利的约束制度。界定权利的办法有三种:一是没有私产,也没有等级特权,使人们使用资源的竞争行为由法来管制;二是共产制度,人们没有私产,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等级特权来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三是私产制度,人的权利是以资产来界定的。张五常根据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交易费用理论证明以上三种制度中,第三种制度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制度。对于产权界定制度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因此,他认为私有产权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独步单方”。
十:如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这是对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中根本性的问题,有必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先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探讨完善适合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始终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关键。经过多年努力,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一是增资扩股,规范股金。坚持正确的募集导向,实行权责对等,优化股权结构,保持股金稳定,促进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二是抓好统一法人社、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组建。原公主岭联社改制为吉林公主岭农村合作银行,原延吉、龙井、图们三家联社组建了延边农村合作银行。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挂牌开业,长春联合营业部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已经上报中国银监会。双阳、舒兰等县级联社已经达到或接近农村商业银行标准。三是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兑付专项票据。全省县级机构专项票据基本获得兑付,兑付资金50.16亿元,占票据发行总额的98.1%。四是制定三年补亏目标,化解历史包袱,努力达到组建商行标准。截至2008年末,48家有历年亏损挂账的县级联社中有43家联社完成补亏任务,三年累计弥补亏损31.4亿元,超计划2.5亿元。 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防止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制度保障。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向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努力,但在民主管理、股权配置、激励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社员并不是信用社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信用社股东对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没有行使任何权利,对法人没有任何约束,因此对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社的所有者。由于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导致没有固定的产权监护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控制主体和客体均缺乏动力。 (二)农村信用社所有权和管理支配权不匹配。广大入股股东尽管拥有农村信用社大部分所有权,但由于股权分散且单股股金额度较小,实际上基本失去监督、参与、管理和决策权利以及其他相应授权权利。 (三)农村信用社“三会”流于形式。“三会”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首先,由于信用社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一些社员代表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参与信用社经营决策的能力,使得社员代表大会流于形式。其次,管理决策层的权力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最后,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没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工作程序和制度保障,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要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解决历史财务包袱、营造诚信环境、明确改革目标和有助于防范风险统筹考虑。主要目标是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避免股权分散和股权虚置;解决好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设置问题,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明晰产权关系。产权改革的最佳选择是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模式下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将农村信用社股本金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股本金,并通过募集股本,实行由社会法人、自然人、系统内员工按一定比例分别持股,重新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规范的股份制明晰了产权、强化了约束机制,利润......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