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上,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是恪守一个中国吗
任何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都要承认支持,起码“了解到”“注意到”一个中国原则,否则无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压舱石,四个文件名称及内容分别是什么
你好!
四个政治文件。分别是1972年恢复邦交时发表的《中日两国关于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1978年两国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及2008年两国发表的《中日关于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立两国间外交关系,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声明指出,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声明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1978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与日本外相园田直在北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虽未对台湾问题直接论述,但在条文中指出,缔约双方应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1998年11月25日《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准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双方重申恪守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和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所阐述的各项原则,确认上述文件今后仍将是两国关系最为重要的基础。日方继续遵守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明的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重申中国只有一个。日本将继续只同台湾维持民间和地区性往来。
2008年5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7日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声明指出,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双方决心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声明重申,双方确认继续恪守中日三个文件的各项原则。
声明强调,双方决心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双方确信,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和日本将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和利益。双方坚持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两国间的问题。
日方重申,继续坚持在《日中联合声明》中就台湾问题表明的立场。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主要还是日本与中国的历史问题: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都深深伤害中国民众矗感情,中国社会普遍带有反日情绪。
四: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
一 中日关系 就像俄罗斯、印度和早先的德国一样,中国无法回避地区政治。中国的全球地位决定性地取决于它与它的周边是何种关系。在东亚内部,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关系乃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还因为日本是确保美国作为一个外来力量在东亚具有强大地位的关键因素。过去的阴影沉重而消极地落在中日关系上,这不是什么秘密。尽管两国有着相当重要的经济牵连,但是它们的政治及社会关系却不那么融洽。中国没有忘记或原谅日本在1895~1945 年间对它采取的侵略行为,并将它作为自身民族主义叙述的一部分。日本似乎也不想过多考虑这个问题,其领导层仍然不敏感于他们的一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即其邻国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战时记忆。日本与其邻国似乎都不特别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这种充满危险的状况,而且目前双方均没有想采取任何重大努力去化解这一问题的主要举动。正如法国和德国所揭示的那样,即使是一部充满敌意和入侵的漫长历史,那也并非说这种历史一定要把一种糟糕的关系无休止地延续到未来。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并非注定它们就是敌对的。但它们至今还是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叙述它们的历史,使那种敌意的关系挥之不去,不过,它们的确还有其他的选择。对于存在着各种选择这一事实,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日双方保持敌意有助于谁的利益?它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诸后果是什么? 显而易见,在中国和日本均存在着一些既得利益,它们可以从这种现状中获得好处。在中国,执政党似乎有效地利用在抗击日本侵略中国时期这段历史中它所起的重要作用,来巩固其合法性。鉴于执政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化了它最初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权力),因此,它的确需要这类政治资源,并利用这类政治资源将更为广泛的对日情绪置入民族主义的大众理解中。在日本,那些赞成继续与美国保持关系的人和那些想把日本看做是一个更为“正常”国家的人,可以从把中国描述为一种“威胁”中获得好处。也许,还有一种情形,对日本民族主义的大众理解,因明确遭遇到日本历史问题而受到干扰——恐怕还是相当严重的干扰。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现状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不夸张地讲,美国在东北亚的整个地位——以及就它在全球声称是惟一的超级大国而言——取决于中日之间紧张关系的维持。这种紧张关系可以为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以及日本愿意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附属伙伴而正名。与美欧关系一道,美日联盟是美国声称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两个基石之一。美国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主要权力中心的欧洲和日本与它保持紧密联盟关系的事实——与美国被认为在军事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同样重要 (如果说不是更重要的话)。就迅速部署高新技术军事力量而言,美国声称物质上的相对优势似乎颇有道理,但就经济实力、一般的高新技术以及美国日益大肆吹嘘的“软力量”而言,则远没有给人留下印象。这里的关键是,美日联盟不仅涉及美国在东北亚的身份,而且还涉及它在世界的身份及地位。 在这种情形下,鉴于中国经常的陈述渴望看到一个更为多极的世界,这种表面上的不在乎令人颇有些吃惊——以这种不在乎的方式,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持续恶化。倘若中国想为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一种地位, 那么,它首先不得不稳定与周边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改善与日本的政治及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应予以最优先考虑的事情。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军事领域保持低调、在政治上挑战美国的最有效途径。的确,稳定与周边的关系所获得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它将证明中国采取一种重要而公开的主动行动去扭转它与日本的关系是正确的。这便要求中国主要朝前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朝后望,它还要求中国做好打长期牌......余下全文>>
五:中日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和斗争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国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在历史上两国恩恩怨怨,却总是有割不断的关系,因而中日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和一个永久的话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前的战争结果改变了国际关系,也改变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奴役与屈辱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严重不平等关系。
然而,战后不久冷战的开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导致了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中国倒向苏联,日本则成为美国的盟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被国际形势所左右,日本追随美国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致使中日官方关系断绝,并长期处于政治上的对立状态。但是,由于中日两国长期以来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没有官方关系的情况下两国仍然保持了民间关系,展开了独特的“民间外交”。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东西方冷战对峙主要角色的美国和苏联,其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苏联在战略和常规武器方面已接近和超过了美国,在第三世界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而美国则由于越南战争而元气大伤,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准备实施总体战略收缩,作为美国盟国的日本也同样感到了苏联的威胁。与此同时,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但是过去作为盟国的中苏两国则在经过十几年意识形态的争吵之后终于发展到了兵戎相见,60年代末在两国边境地区爆发了军事冲突,中国的安全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美国开始接近,中日两国在战略上也互有需要。
1972年9月,通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在相互敌对20多年后中日两国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且随后按照《中日联合声明》的规定,先后签订了中日贸易、海运、航空、渔业、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协定,使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使中日友好关系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为此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日本,将中日友好推向了高潮。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继田中角荣之后访问中国,并开始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日关系也进入了近代以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针对苏联70年代的扩张,再次重整军备,启动了所谓“星球大战”计划,迫使苏联让步与退却,东西方关系开始有所缓和,作为美国盟国的日本感到苏联的威胁相对降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也相对减弱。与此同时,中国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而在1982年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日本则随着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中日过去针对苏联的共同战略需要有所下降,反而在实际的交往中,两国关系中本来就存在而并未得到解决的一些潜在矛盾却逐渐暴露了出来。例如,在1981年发生了所谓“宝山冲击”,1982年和1986年发生了两次历史教科书事件,1985年又发生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以及随后的光华寮事件等,都曾引起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一度紧张,其中有些问题甚至成为中日间长期的外交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些摩擦伤害了中日两国国民的友好感情,使70年代的和平友好气氛大为淡化,两国关系的基础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经过这一系列摩擦,中日关系从70年代近乎狂热的友好逐渐变得比较冷静和现实。当然,在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中日关系在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全面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也同样对中日关系造成了冲击。1989年中国“6.4事件”后一段时间,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中日关系比较密切,因为日本首先......余下全文>>